做了多年的心理咨詢工作,我發現孩子的心理困擾往往緣于其父母。許多父母缺少生育、養育、教育的學習與訓練,不懂得怎樣做父親和母親,甚至反問:“這還用得着學嗎?”于是,他們就在不經意間,掉入教育黑洞、文化黑洞、情感黑洞,難以自拔。當然,也有例外。我遇見一位媽媽,把自己用心學習做母親的故事與感受寫了下來,厚厚三大本,挺有意思的。她願意與我分享。
出嫁之女,一旦懷孕,既興奮,又緊張,還害怕,更痛苦。十月懷胎,曆經九九八十一難,男人無法體驗其中的艱辛。“我生兒子時遇上難産,剖腹取出。從手術室進入病房後,我看着嬰兒床上的兒子,粉白的臉蛋,一雙漂亮的大眼睛安靜地轉溜着,雙眼皮已清晰可見。剛出生才兩小時的嬰兒,居然就那麼撲閃着眼睛盯着你看,一點也不吵鬧,真的很神奇。我就在這樣的端詳中迷糊了一夜。”
媽媽完成了她的生育任務。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的一塊肉?不,孩子是媽媽的傑作,必須好好欣賞。當母子眼神第一次相遇,媽媽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滿滿的幸福感。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窗戶,媽媽直通兒子的心靈,不僅忘了痛苦,還非常快樂。她寫道:“記憶裡全是那雙漂亮的眼睛,閃啊閃。”以至于當媽媽和閨蜜一起談論剖宮産的第一晚,别人說怎麼怎麼疼痛、怎麼怎麼難熬時,她說“我都沒有印象”。因為,母親關注的是兒子降臨帶來的喜悅,早已忘卻或忽略了自身的疼痛。母愛的一個特質是忘我。
就生育而言,母親更辛苦。十月懷胎,她比父親的付出與貢獻要大得多。相比生育,兒女的養育與教育,更是父母應盡的社會義務與責任。做好它的難度,堪比攀登珠穆朗瑪峰!大多數中國父母,婚前婚後、孕前孕後、産前産後,都未接受正規的、系統的育兒培訓,一旦為人父母,全是摸着石頭過河,各自為戰,方法五花八門,“得失寸心知”。
一
這位媽媽從小愛讀書,讀書成為她一種良好的習慣。蘇格拉底說:“花費時間去讀他人的著作,通過他人的辛勤能輕易地完成自我改善。”我們可以感悟到,身體的改善靠鍛煉,心靈的改善靠讀書。富蘭克林說:“閱讀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談使人清醒。”但我們不能盲目地為讀書而讀書,要閱讀、思考、交談“三位一體”,才能“完成自我改善”。
自兒子兩三歲起,媽媽就買些幼兒繪本,天天陪着兒子翻書、看圖。再往後,媽媽就陪兒子讀書、聽故事。孩子懂不懂?不重要,關鍵是帶領兒子從小走進“書”的樂園。兒子上小學了,每逢周末或節假日,媽媽一定會“牽着兒子的手,徜徉在書店裡,這裡翻翻,那裡轉轉,累了就停在玻璃櫥窗旁,和兒子一起欣賞擺在裡面的五顔六色的書、連環畫、老唱片,或陳列着的其他東西”。就這樣在陽光普照的書店裡,母子雙雙感受光陰的流逝。從最初牽着兒子,到和兒子勾肩搭背,再到兒子已高出她一頭,母子共同伴書成長。媽媽還特地在市圖書館幫兒子辦了個少兒借書證,常與兒子一道去借書、還書,分享讀書之趣。
兒子十歲時,媽媽與兒子同看《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這本書。媽媽随口問一句:“将來你最想去哪三個地方?講講理由。”兒子沉思片刻後說:“第一,日本。我要去看看一個彈丸之地的國家,為什麼敢侵略中國?第二,美國。一個才200多年曆史的國家,如何坐穩世界頭号強國的地位?第三,法國。我要去感受歐洲貴族紳士文化的浪漫氛圍。”
2009年11月1日傍晚,媽媽回到家裡感到不對勁,打開兒子的房門,怎麼黑乎乎的?她打開燈,發現兒子坐在書桌邊發呆。媽媽問:“怎麼不做作業?”兒子沒吭聲。媽媽又問:“與同學吵架了?”兒子仍然不吭聲。媽媽再問:“被老師批評了?”他還是不吭聲。“今天怎麼回事?”此時媽媽想發火。“讓我清靜一下,好不好?”兒子在懇求。媽媽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腦。“錢學森先生昨天去世了。今天我沒心情,不想背單詞,不想做作業。”兒子說。那一刻,媽媽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她立刻退出來,輕輕地關上門。那一晚,兒子在黑暗中坐了多久?想了些什麼?什麼時候睡的?做娘的全然不知。但那一晚,媽媽也心緒複雜,久久不能入眠。一個小學生,在黑燈瞎火的房間裡靜靜地坐着,默默地悼念錢學森,心憂天下。孩子是異類嗎?書養,是否會催他早熟?
一日,媽媽帶兒子來到我的工作室,交流近日讀書的心得。兒子個頭不算高,挺斯文,戴一副眼鏡,言語不多。小學四年級的男生,喜歡翻我桌上的書。我随意拿了紙與筆,邀請他做個心理遊戲,實際上是一個心理測試。我問:“為什麼讀書?請寫出三條理由。”他握筆,想了想,慢慢在紙上寫了三行字:1.為了讓自己的知識與世界接軌;2.為了将來有個好工作;3.為了自己的兒子。哇!這種答案,太叫人大跌眼鏡了吧!“小小年紀,你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呢?”我忍不住問。他對我淡淡一笑,不做解釋。這個孩子太可愛了。事後,我想:或許因為媽媽堅持“兒宜書養”,從小便慢慢培育出了孩子一種為人處事的大視野;用言傳身教的榜樣力量,從小影響到兒子未來的家庭擔當感,培育出他的一種前瞻意識。
二
利用假期,全家赴鳳凰古城來個親子遊,一路看山看水看文化。沈從文筆下的鳳凰人文迷倒了多少人?慕名而至的中外遊客擁堵在這座小城。兒子充滿好奇,從不言累。他兩眼盯住路邊小店五顔六色的琳琅商品,居然選中了一支葫蘆絲,非得買下不可。買後兒子愛不釋手,一路亂吹。回家後,媽媽到琴行請了一位高手,教兒子學藝。沒想到,孩子悟性很高。看到兒子興趣濃烈,媽媽也受到感染,跟着吹響了葫蘆絲。母子互幫互學,進步神速。一年後,母子居然都報考中央音樂學院的“社會考級”,雙雙過了六級。以後,凡有一些歡慶活動,母子倆常被邀請同台獻藝。悠揚的旋律,濃郁的情感交流,赢得台下贊賞的眼神和陣陣掌聲。
城市裡的家長有句口頭禅,“别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依照自己的認知與喜好,給孩子報了各種培訓班。至于孩子是否有興趣?培訓班是否适合孩子自身特點?家長似乎不大考慮。但這位母親是個另類,她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兒子,還極力支持兒子随着他自己的興趣發展。有一天,兒子受同學影響,吵着要學書法。字是文人的臉面,學寫字是好事。媽媽立即幫他找到一位好老師,還請老師在兒子的筆記本扉頁上寫下幾句話:“永不放棄。感恩生活。感謝兒子。”落款是“媽媽”。老師邊寫邊笑着說,從來沒有家長感謝兒子的。“我是真心感謝兒子。我陪兒子學書法,幾個月後,自己的字進步不小!”媽媽說。
常在長江邊生活的媽媽,從小也曾在水裡撲騰,但直到三十歲還是個“旱鴨子”。兒子從小愛玩水,洗澡時,打水、戲水,特别開心。母親突發奇想,給四歲的兒子辦了個體校學員卡,經常陪着兒子一道下水學遊泳。在長江邊長大的人,得熟悉水性,愛水,戀水,培養劃水的興趣。可能年紀太小了,兒子下水後根本不聽教練的口令,一心隻玩打水仗。這事急不得。抓住母子同遊的機會,媽媽努力去領悟教練講授的知識要領,撲在水裡慢慢練習,直到手臂酸軟,手指發白,才爬上岸,歇一會兒再下水。功夫不負有心人,媽媽學會了标準的蛙泳姿勢。三十歲的母親,陪同兒子,才真正學會了遊泳,真得感謝兒子。
每到寒暑假,孩子長時間待在家裡,天天忙上班的父母都犯愁。媽媽狠心讓兒子參加“男孩夏令營”,前後共40天。八歲男孩第一次離開父母出遠門,接受得了嗎?這是否太冒險了?父母會不會擔心?“目送着大巴遠去,我的心仿佛也被帶走了。我強忍着悲傷,一次又一次把淚水咽進肚子裡去。我沒心思做任何事情,甚至不敢正眼看兒子的照片。”媽媽不敢打電話,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緒,在電話裡哭起來。她忍不住想,兒子現在變得怎麼樣了?曬黑了嗎?瘦了還是胖了?交了幾個新朋友?有哪些收獲?“離開你的這段日子,我認真回憶起相伴度過的八年時光。因為有你,雖然忙碌,雖然有抱怨,但媽媽才是完整的、幸福的,沒有遺憾。為了帶你,有時會失去與朋友交往的時間,有時你的頑皮任性讓我生氣。但這一切,相比你給予媽媽的歡樂,又算得了什麼?可見,你在媽媽心裡多麼重要!”夏令營結束,兒子終于回來了,變得又黑又瘦又髒,卻很精神,很健康,很有朝氣。他穿着一套印有“知識改變命運,才華恩澤雙親”的隊服。回家第一件事,是趕緊去洗澡。
後來,媽媽還送兒子去南昌參加小記者夏令營,赴山東參加英語夏令營。孩子從小學會走出家庭,走向社會,與同齡夥伴過集體生活,做遊戲,長見識,尋歡樂,健康成長。兒子臨走時,媽媽給兒子100元零花錢,叮囑他買水喝、買零食吃。結果從山東回來,兒子脫下鞋子,打開行李箱,一件一件往外掏禮物——兩張三維畫送給妹妹,一塊心形的彩石送給媽媽,半斤金槍魚糖送給爸爸(聽說有助于治療眼疾),還有一塊三國人物關羽的木雕送給自己。那一刻,媽媽被感動了。兒子心中裝有他人,知道分享,知道贈予,知道親情,盡管他還是一個孩子。
三
兒子小學畢業了。圍繞着小升初,是否要找關系活動一下上重點學校?上重點班?父母沒商量出統一意見,請教朋友,說法不一,搞得大人不知所措。這時,兒子說話了:“不管去什麼學校、什麼班,我希望有尊嚴地走進校門去上學。”兒子的話,讓一切塵埃落定,順其自然。兒子拿着入學通知書,自己去報名。回家後他高興地說:“我分在重點班。”媽媽暗暗慶幸自己沒去找關系,兒子每天開心、有尊嚴地去上學,比什麼都重要。
初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兒子成績居全班中遊,期末考試成績下滑了若幹名。媽媽着急,和兒子談了幾次,卻沒什麼改變。他沒有出格舉動:不去網吧,不上網打遊戲,上網隻看動漫;不亂花錢,不挑吃穿。他有個性,善于獨立思考,每天隻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多餘的時間一定不肯再學習課本知識。他最愛看課外書和動漫。為了改變兒子的興趣,媽媽買了一大堆家教書籍研習。每次媽媽試着踐行,兒子總輕蔑地一撇嘴:“你那一套說教對我不管用。”兒子進入青春期,媽媽懂兒子嗎?不懂。不懂人,不懂心,談什麼幫助?學生是什麼?學生是在學校讀書的人。既然兒子為人都沒問題,那就順其自然随他去,學習成績不是唯一。
學校開運動會,兒子報名長跑。媽媽欣賞兒子的體育精神——重在參與,于是帶着女兒組成親子啦啦隊。妹妹第一次見到田徑場上那麼多人的場面,興奮得不行。哥哥向同學介紹妹妹,有點不好意思,低着頭說:“她是我親妹妹。”同學圍過來,都誇妹妹真可愛,哥哥特開心。
召開家長會,媽媽走進教室,發現兒子座位向後退了幾排。她看看左右的家長,一個個都灰頭土臉,低垂着腦袋。“沒有誰像我,坐在教室後面,還氣昂昂地挺胸含笑看着老師。”班主任表揚學習好、表現好的學生,媽媽高興,因為他們是兒子的同學;班主任沒有表揚也沒有批評兒子,媽媽也高興,因為他起碼是合格的學生。兒子坐後排怎麼了?教室裡前排後排的座位,總得有人坐。隻要心裡有陽光,坐哪兒都一樣。坐後面為何要垂頭喪氣?縱使兒子學習成績暫時落後,又怎麼了?如果母親不欣賞自己的兒子,他怎能從小樹立自信與自強?
家長會最後一項程序,各班成立家長委員會,搞家校合作。學校強調,每班民主選出三位家長,作為家委會成員。沒有家長吱聲。停了片刻,班主任點名了,一位是班長的爸爸,一位是學習委員的媽媽。大概不好平衡其他人選,或許還得留個民主的席位。班主任大聲詢問:“有誰自願擔任?”教室裡又安靜下來了。停頓片刻,這位媽媽舉手了。衆家長看着她,鼓掌表示認同。她說:“這有什麼,學校也沒有規定‘差生’家長不能當代表。何況我兒子除了成績不理想,什麼都很優秀。家委會成員就是為學生和家長服務的人,是在家長與學校之間搭橋溝通的人。我願為大家效力。”掌聲又起。
來源: 教師博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