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經濟大蕭條是怎麼發生的

經濟大蕭條是怎麼發生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20:56:45

#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

經濟大蕭條是怎麼發生的(經濟大蕭條的發生都有哪些先兆)1

一旦談到經濟危機,就一定離不開“高杠杆”三個字,不論是1929年的大蕭條,還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亦或是08年的金融危機,背後的本質都是杠杆太高,導緻普遍性違約所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經濟學家雷恩哈特和羅格夫在08年金融危機後出版了一本暢銷書《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危機史》,書中梳理了各種經濟危機的緣由,總結出的一個主要結論是:錢借多了、杠杆太高,經濟就容易出問題。

杠杆當然是一個好東西,我們可以提前把未來的錢挪到今天來進行消費、個人投資甚至是增值,過去我們也一直是這麼做的,不管是08年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還是今天房地産在經濟中的占比,都在一個比較高的維持。

合理運用杠杆,我們能夠看到過去經濟曆年的高速增長,這是杠杆所帶來的好處,也是過去我們講GDP,講經濟要增長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借貸,就是加杠杆。

但杠杆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好有壞。

經濟大蕭條是怎麼發生的(經濟大蕭條的發生都有哪些先兆)2

經濟的發展是堅實的,這是這幾年回歸實體經濟的聲音越來越大的原因之一,但基建也好房地産也好,這些産業對GDP的刺激是即時有效的,是立竿見影的,這就容易讓我們陷入到長期依賴這些行業對經濟的貢獻中。

一旦經濟數據下滑了,我們就要刺激房地産、大力發展基建,這當然能夠在短期内改善數據指标,但長期來看,這可能又會給杠杆背負上沉重的債務。

生産率下降、杠杆率上升、政策空間收窄,三個因素攪和在一起,這就叫風險鐵三角。

而自2008年以來,我們的杠杆率一直在快速上升,至于其他兩點,恐怕也有所迹象。

雖然早在2016年我們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提出要去杠杆,去房地産庫存,但今天來看,去杠杆當然是去了一部分,但還有多少呢?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判斷經濟危機先兆一個最明顯的數據就是M2/GDP,也就是所謂的杠杆率。

我們如今的杠杆率是200%,美國是80%,比我們高的除了日本之外,其實并不多。

理解杠杆率其實也很簡單,通俗地講,其實就是借來的錢,和當年所産生的實際收益。

如果比值過高,那當然說明産出投入比不成效益,債務過高有随時破裂的風險。

債務本身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如果我們細分一下,可以分為居民債務和企業債務,居民債務當然很高了,這得益于今天的高房價,但企業的債務呢?

企業的債務就更高。

非金融企業負債與GDP之比達到160%,這在全世界範圍内都已經是一個很高的比率了。

從2008年至今,我們的債務上漲得都很快,企業在2007年杠杆率是80%左右,到了2015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60%,地方也從20%上漲到42%以上。

而我們的居民債務率呢?

2021年三季度居民部門杠杆率上升了0.1個百分點,從二季度末的62.0%上升至62.1%;前三季度共下降了0.1個百分點。

從2009年到2019年,全國的GDP産出為751萬億,其中固定資産投入高達500萬億,但我國2019年的GDP産出隻有90多萬億。

固定資産的大規模投入,卻沒有帶來相應高回報的産出,這是杠杆加上去了,卻沒有帶來相應的收入,這是債務最大的問題。

而眼下來看,目前最大的風險并不是什麼經濟危機,而是經濟增長停滞。

經濟大蕭條是怎麼發生的(經濟大蕭條的發生都有哪些先兆)3

如果隻看數據的話,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很多經濟數據和指标都不合理,例如房價收入比值、杠杆率水平等等,都超過了一般性經濟體的安全線。

而經濟一旦陷入停滞亦或是增長緩慢,有些失去的東西,可能就很難恢複。

例如信心和消費。

今年一季度上海曾經遭遇兩個月左右的“暫停”,兩個月後,人們預期中的報複性消費并沒有到來,各項數據指标也很難回到疫情前的狀态。

其實不僅僅是上海,從全國範圍内來看,哪怕是在新冠病毒的第三年,我們例如旅遊、商業活躍指數等等,都還停留在甚至沒有達到過2019年的數據。

這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了人們對于未來的預期,發生了變化。

經濟,本質上就是人在社會中的一系列行為和決策的體現,人們的預期一旦發生了變化,就很容易影響宏觀經濟的變化。

例如我們都知道羅斯福新政和他著名的“圍爐夜談”,本質上就是恢複當時美國人的信心,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消費信心和投資信心。

隻有有了投資和消費,經濟的齒輪才會再度轉動。

而今天我們之所以有陷入經濟增長停滞的可能性,一個很重要的證據就是直線上升的邊際資本産出率,從2007年的3.5%上升到了2015年的5.9%,現在已經接近7%,這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同樣生産一個單位的GDP所需要的資本投入量大幅上升,這個趨勢如果繼續保持下去,那麼總有一天,任何新的資本投入都不會帶來新的産出增長,這也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故事。

也是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風險。

本質上,近代上每一場經濟危機,都是高杠杆高債務所帶來的一系列風險。

經濟大蕭條是怎麼發生的(經濟大蕭條的發生都有哪些先兆)4

今天我們覺得明明生活越來越好了,為什麼總是會感覺經濟環境好像越來越難,錢越來越不容易賺呢?

一個原因有可能是,因為龐大的居民債務和消費開支在不斷增長,這導緻哪怕我們的生活明明越來越好了,但一想到你還要還三十年的房貸,你就很難開心起來。

什麼是杠杆?

杠杆就是用未來的錢創造今天的收益,如果今天的收益能夠比未來更高更大,那麼這杠杆當然是恰如其分的。

但杠杆容易上瘾,因為未來的錢今天不用還,現在不用還,杠杆高了多了,一個人隻有24小時,你怎麼還得完?你又怎麼不焦慮?

除此之外,人口帶來的經濟結構性變化,同樣值得我們去關注。

很多人說我們人太多了,人應該再少一半,再少一大半都是應該的,這樣我們的日子會更好。

可是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在加入WTO在吸引外資的時候,面對隻有三四億人,如何用低廉的人力成本去吸引外資?去成為“世界工廠”?

如果外資不來,加入的WTO也因為高昂的人力成本沒有成為“世界工廠”,我們又如何過上今天的生活?

房地産、互聯網又如何依靠這幾億人口蓬勃發展?

當我們今天在說人口太多影響經濟發展拖經濟的後腿時,千萬不要忘記思考,我們能有今天,靠的到底是人多,還是人少?

人口就是我們的先發優勢,正因為有全球第一大人口,有全球第一大市場,我們才能吸引到如此多的資本,創造如此多的商業模式改變社會運行效率。

而今天,人口依然還是那麼多人口,但卻面臨老齡化,老齡化的問題是什麼?無法提供人力資本,消費欲望也偏低,這是老齡化的特點,同樣也是老齡化對經濟的一部分負面影響。

在某種意義上,債務是每個人共同分擔的,不管是适當的超發貨币來稀釋債務也好,還是按揭買房付款也好,這些債務壓到每個家庭上,這就導緻了焦慮以及對賺錢這件事的渴望。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什麼是經濟危機?

你失去了工作,降低了收入,甚至是失去了房子,享受到的生活品質變低了,我們就可以形容這是危機。

但如果隻是個人現象,我們會說你時運不濟,會說你個人能力不行,但如果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東西,那我們就能夠下定論說,這是遇到經濟危機了。

經濟大蕭條是怎麼發生的(經濟大蕭條的發生都有哪些先兆)5

現在我們不妨反向思考一下,什麼樣的事件會導緻大量的失業、物價的飛漲呢?

其實就是金融系統性的危機,例如債務違約、地産跳水,股價狂跌等等。

由于我們的股市并不具備美股那樣的普适性,因此把股市換成房地産的代入感或許會更強一些。

萬幸的是,很少有人預測中過這種灰犀牛事件,盡管我們都知道這是大概率且會影響深遠的危機,但具體什麼時候會來,這很難說。

但按下葫蘆浮起瓢,聯想到去年某房企的“惡意降價”,我認為這種韌性是很強烈的,強烈到可以以個人的意志力去改變,甚至是去“用紙包火”。

最後我想說的是,經濟危機如果真的有先兆的話,曆史上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因此而傾家蕩産,甚至是家破人亡淪落街頭了。

所謂的先兆,以今天來看,多半都有一種“事後諸葛亮”的運氣在裡面。

因為我們容易預測天氣,也容易預測風向,但最難預測的,其實是人和市場之間的綜合性博弈。

巴菲特老樣子在2020年說自己活了九十多年也沒見過美股“熔斷”,如今兩年過去了,巴菲特照樣好好的,美股也挺好的。

從這個角度來講,機遇和挑戰總是并存的,而對大多數“一身輕”的人來說,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失去”一說了。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内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