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甯錫常城鄉融合發展什麼意思

甯錫常城鄉融合發展什麼意思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30 14:50:45

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滬甯城市帶上,南京和常州、無錫之間隔着鎮江,“甯錫常”通常不被看作和“蘇錫常”“甯鎮揚”一樣緊密的發展組團;但在甯杭生态經濟帶上,南京市的高淳區、溧水區,常州市的溧陽市、金壇區以及無錫市的宜興市5個縣級市(區)緊密相連、山水相依。

甯錫常城鄉融合發展什麼意思(城鄉融合融往深處須)1

2019年,包括上述3市5縣級市(區)的“甯錫常接合片區”作為國家11個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之一,圍繞“集體經營性用地入市”“搭建城鄉産業協同發展平台”“建立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等5項重點任務展開了探索。3年試驗,“甯錫常接合片區”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下一步,又該向何處發力?近日,記者深入這片國家級“試驗田”進行了調查和采訪。

集地入市,同地同權喚醒農村“海量資源”

“城鄉融合發展,動力在城市,重心在鄉村。”省發改委規劃處負責人說,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關鍵是推動人、地、錢要素流動,其中土地是最關鍵的要素。

鑒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存量資源廣、增值空間大,試驗區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簡稱“集地入市”)作為城鄉要素流動的突破口。力推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高淳區,已有9宗集體經營性用地入市。

甯錫常城鄉融合發展什麼意思(城鄉融合融往深處須)2

溧水山凹村

“這是區建發集團建設的‘高崗·清華村’,其中民宿酒店已招來途牛集團負責運營。”在高淳慢城入口漆橋街道茅山村,村支書何玉寶介紹,這塊地位于茅山村的高崗自然村,面積17.3畝,由高淳區建發集團投資7000多萬元,開發集鄉居、會務、研習于一體的建築群。

高崗村2020年獲評省特色田園鄉村,随着旅遊人氣增長,配套短闆日益凸顯。區建發集團在高崗村投入的7000多萬元中,有1200多萬元用于購買集體建設用地40年使用權,畝均交易價格70多萬元,和同期國有土地價格基本相當。除掉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和鎮街留存,村裡得到土地淨收益的60%,其中20%用于村民分紅,人均1萬元左右,最多一戶分得5萬多元;剩餘資金入股鎮建設平台,每年保底分紅5%。“土地資源仍留在農村,就業崗位和大部分收益也留在農村,區建發集團建成發展載體,實現了多方共赢。”南京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高淳分局周峰說。

高淳區下壩街道的“集地入市”則不僅破解了農貿市場開發難題,投資者還憑借土地使用權獲得銀行貸款授信。2020年9月3日,南京胥河城鎮建發有限公司以510萬元獲得下壩街道7.3畝集體經營性用地使用權,用以建設農貿市場。同時,胥河公司以土地使用權證為抵押,獲得高淳農商行授信貸款額度300萬元。

但“集地入市”改革,并非都能像下壩地塊這樣得到金融部門完全支持。試驗區某市介紹,該市累計有13宗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出讓價2億多元,然而到銀行辦理抵押貸款時,評估價普遍要打三折。對此,省發改委規劃處負責人認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存量很大,單溧水一區就盤點出111個村(社區)279宗5900畝地,這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海量資源”,但同價的前提是集體建設用地和國有土地能夠真正“同地同權”。

房、地、股賦能,産業平台吸引要素下鄉

鄉村振興,産業是關鍵。推動城市資本、技術、人才“三下鄉”,搭建城鄉融合發展平台,是試驗區的重要課題。

“觀察甯錫常五市(區),你會發現這裡的農業園、特色田園鄉村、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特别多。”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副總經理闾海分析,試驗區生态本底很好,給農旅項目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山水資源再好,也需投資點化。溧陽市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1個,溧水區建成南京農高區、白馬藍莓、洪藍草莓、和風稻米等“一區多特”現代農園。目前,這些平台的發展主體還是農口項目和地方平台,如何進一步吸引各類資本下鄉,是試驗區繞不開的改革任務。

對此,溧水探索盤活農房資源。通過實施農民市民化工程(推動農民進入城鎮從事非農産業),該區收儲了3000多戶農房,形成石臼漁歌、無想山南、紅色李巷、天生橋風景4個農旅組團,吸引了裸心集團、青果文化、花迹酒店等一批民宿品牌入駐。“農村不隻有經營性用地,還有閑置農房、宅基地,都是有待激活的發展資源。”溧水區發展改革局萬蘇波說。

宜興市整合南部山區400多平方公裡山林竹海,建設陽羨旅遊度假區,溪山和窯湖兩個特色小鎮吸引社會投資210億元,發展旅遊、養生、養老産業。溪山小鎮連續舉辦3屆中秋燈會,屆屆遊客如潮。

試點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溧水農高區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不低于10年的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單位可以把作價投資取得股份的至少80%,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人,激勵科技人員紮根農村。溧水區華成蔬菜合作社吸納了22名大學生創業就業,2000畝菜地年收入達1.4億元。

“把實驗室成果産業化,需要科技人員靠前指揮。”合作社總經理馮顧城說,他們累計轉化了農科院所30多個蔬果新品種,“蘇蜜518”“蘇椒1614”等蔬果新品,都在推廣中發現缺陷并得以優化。目前,華成蔬菜合作社的22名大學生大多已在溧水落戶居住。他們為什麼安心農村種菜?馮顧城介紹,人才引進初期,合作社讓出一部分股份,讓大學生通過技術入股,到後來,他們中多數或是包地種菜,或是創辦種苗繁育、鮮菜配送、技術服務企業,當起老闆和經理了。

風光也可算錢,生态計價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當好生态、好風景與好項目結合,會結出怎樣的“富民果”?從宜南山區、溧陽天目湖到高淳國際慢城,優質生态通過農旅體驗、特産售賣等途徑得到價值實現,轉化為農民的厚實家底。

剛過去的中秋小長假,宜興湖氵父 鎮民宿遊又火了一把,洑西村龍山組58家民宿入住率平均達七八成。該村“籬笆驿站”産業聯盟帶頭人黃亞雲說,今年暑期湖氵父 民宿旅遊也很火,不但上海、無錫、常州等地客人來了,往年不多見的杭州遊客也來了。從暑假到中秋,她兩家民宿酒店的住宿、餐飲加上土特産銷售,流水500多萬元。

甯錫常城鄉融合發展什麼意思(城鄉融合融往深處須)3

溧陽悠然南山

湖㳇鎮地處陽羨旅遊度假區核心區。度假區管委會副主任蔣劍超介紹,這裡地處天目山餘脈,風景秀麗,空氣質量達到1級标準。為把生态資源轉化為旅遊産品,當地先後關停了300多家工業企業,投資近百億元改善基礎設施。如今,整個宜南山區民宿多達三四百家,其中裝修500萬元以上的精品民宿超三分之一。

把生态資源産品化,溧陽市建成全長365公裡的“一号公路”,沿線串聯11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266家旅遊農莊和42家“溧陽茶舍”。溧陽市發展改革局姚涵介紹,“一号公路”帶動沿線近百個行政村村均集體收入超70萬元。

“兩山”轉換,既要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又要推動“金山銀山”反哺“綠水青山”,形成雙向轉化、雙向促進機制。試驗區從GEP(生态産品總值)考核、水權交易到生态産品計價,積極展開嘗試。

2021年,高淳區聯合中國計量大學、南京大學發布全國首個縣域GEP核算體系,推行GDP、GEP雙核算、雙考核,破除“唯GDP論英雄”。

地處丘陵山區的溧水區白馬鎮,擁有17座小型水庫,是發展農旅的寶貴資源。去年11月,白馬鎮和用水大戶南農大簽訂水權交易協議,灌區通過結構調整、工程措施節省的水資源量,可“交易”給南農大白馬科研基地使用。水權可交易,促進了各方節約用水。

天目湖風光秀美,既是溧陽招牌景點,又是70萬居民水源地,全流域245平方公裡覆蓋蘇浙皖多個鄉鎮。近年來,天目湖全流域開展水環境容量生态資源交易試點,繼前年9月溧陽市社渚鎮850畝青蝦以每畝6500元補償退出養殖後,今年9月安徽省郎溪縣淩笪鎮下吳村3000畝青蝦再以2700萬元補償退出養殖。

“生态産品如果不能獲得價值補償,就無法保證可持續供給。”溧陽市天目湖鎮水源辦湯澤潤說,天目湖以總磷、總氮等主要指标折算出生态容量上限,社渚項目整治形成93千克生态容量增量,其中34千克被度假區康養項目購買,今年淩笪項目退養還田後種植水稻,并辟出數百畝實施濕地淨化,可擴容生态容量410千克。

更多“硬核”成果,期待深化改革

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是必由之路。按照改革“時間表”,到2025年,試驗區将全面完成5項試點改革任務,形成一批可複制可推廣的工作經驗和體制機制改革措施,成為全國重要的改革品牌。作為江蘇“唯一”和全國11個試驗區之一,“甯錫常接合片區”城鄉融合改革重任在肩。

甯錫常城鄉融合發展什麼意思(城鄉融合融往深處須)4

“甯錫常接合片區”之所以能入選國家級試驗區,闾海認為主要由于這些原因:地處發達的長三角,但均為中心城市遠郊區;經濟發展較好,可相比滬甯、滬杭沿線城市又有差距(除宜興外);受中心城市輻射,可“力度”又沒有近郊區那麼直接。更重要的是,試驗區生态優勢突出,是滬甯杭區域共同的“後花園”,城鄉協同發展載體多,農民兼業化程度高,城鄉居民收入比普遍低于2,最低的隻有1.8,是居民收入水平較高且城鄉差距相對較小的地區。

這一系列特點,使得“甯錫常接合片區”在我省乃至全國城鄉融合發展中具有相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甯錫常接合片區”開展國家級城鄉融合試點,離不開長三角的大環境,但更要注重城鄉内部融合融通,力争在縣域基礎上,通過改革試驗,開展閉環探索,産生内生機制,這樣形成的改革成果才更具可複制可推廣價值。

這一理念與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和設立國家級試驗區的目的高度契合,即在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同時,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城鄉融合改革将通過試點引路,促進城鄉生産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率先建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着力構建新型城鄉關系。

推動城鄉深度融合發展,試驗區還需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破除發展道路上種種有形、無形的“堅冰”。譬如,“集地入市”真正實現同地同權,還要精準破冰;科技成果入鄉轉化不僅需要産業機制激勵,還要思考鄉村如何留住科技人才;而生态産品的價值實現,也需要進一步搭建發展平台、激活社會投資……更重要的是,當前要圍繞“人、地、錢”核心要素,促進城鄉生産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加快推動城市資本、技術、人才下鄉,與農村閑置土地、農特産品、美麗風景等資源有效對接,共同“生産”出綠色健康的産品、溫馨宜人的環境、鄉愁濃郁的文化,再分享給城市和遊客,這樣的城鄉融合才更有活力、更可持續,也才能取得更多“硬核”成果。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金亦炜 顧巍鐘

通訊員 沈豔青 陳奕蓉

編輯: 白雪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