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麥小麥
今年高考成績出來後,大波“别人家的娃”沖上熱搜。
其中帥氣山東狀元,濰坊一中的孟令昊,更是讓老母親們“嫉妒”到捶胸頓足:
“數學滿分,英語145,這是什麼神仙智商?”
“我家娃還在愁志願怎麼填,人家娃已被清北争搶。我哭會兒去。”
“單學習厲害也就罷了,大提琴還早過了十級,給不給别人活路?”
當大家拿着小本本,向孟學霸取經時,他卻笑着說:“這次是運氣好,遇到的題都會,靈光一動就做出來了。”
此處,細品老母親們的心理陰影面積。
但品質再優良的種子,也得有肥沃的土壤才能滋養它成長。孟令昊優秀的背後,自然也離不開父母的用心栽培。
學霸=“虎媽狼爸” “鞭子”這道常用公式在孟令昊家卻不适用,談起父母他一臉幸福地說:“爸媽平時對我的學習沒太多要求,也沒報什麼輔導班,即使平時考砸了,父母也不會責怪我,更多的是鼓勵和引導。”
事實上,狀元孟令昊,高一、高二成績并不突出,之所以能在高三一鳴驚人,正是因為父母長期的鼓勵式教育激發出了他内在的潛能。
《人性的弱點》中寫道:“人生來就喜歡被人鼓勵,用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可以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成長,獲得自信,從而變得更優秀。”
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常打着“愛”的旗号,用打壓的方式逼孩子成長,而忽略了他們心中那渴望被看見、被欣賞的呐喊。
在養育的路上别做孩子的“差評師”,堅持做他的“捧場王”,每個孩子都可以自成一道光。
被“差評”的孩子,内心都有一個黑洞
我們羨慕别人家的娃,娃羨慕别人家的父母。
英國知名心理學家曾說:“一個經常得不到肯定的人,他的潛能僅能被開發到20%~30%;而一旦得到肯定,潛能将會被開發到50%。如果這個肯定來自于家庭,那麼他的潛能将會被開發70%-80%。”
那些潛能隻被開發了20%的孩子,心裡有多苦?
《少年說》節目常是大型父母翻車現場, 孩子們的心裡話,一個比一個紮心。
一期節目,一個叫袁璟頤的女孩在台上痛斥媽媽的“惡行”。
經常拿她和學霸朋友比、貶低她樣樣不如人、甚至質疑為什麼會有學霸要和她做朋友?在媽媽的“差評”下,璟頤自卑又傷心。
璟頤歇斯底裡地問:“媽媽,孩子不隻有别人家的好,我也很努力,你為什麼看不到?”
但媽媽卻堅持認為,不斷打擊璟頤,才能讓她變得優秀,贊揚隻會讓她“飄”。可她不知道在貶損之下,孩子早已斷了翅膀。
父母的否定,像緊箍咒般,把孩子禁锢在自卑的黑洞裡,甚至會一步一步逼他走向深淵。
李玫瑾教授說:“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一生都學不會愛自己”。
曾看到一則少年犯的心理調查,發現他們的成長曆程都有個共同點:“得不到父母的肯定。”
就如電影《帕丁熊2》監獄裡的鐵拳,外表看似兇悍強大,内心卻極其脆弱。
當鐵拳用心做出的食物被送給犯人得到贊揚時,他興奮得像個孩子。
聽到鐵拳說:“爸爸總說我一無是處。”刺痛了多少孩子的心。
“你怎麼這麼蠢;考這麼少,你是豬麼;你看看你,長大了能有什麼出息;我怎麼生出這麼沒用的孩子;你就是個廢物。”
心理學家李雪說:“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堅持不懈地把負面的評判投射給孩子,就等于給孩子創造一個負面的現實。再好的孩子,也會被父母長期的負面催眠搞砸。”
父母的否定、諷刺、辱罵,像刀子一樣一片一片地刮下孩子的自尊心,甚至讓一些孩子最終用報複的方式給自己的人生找出口。
如果人生有四季,那些被“差評”的孩子可能一生都活在寒冬中。
有父母捧場的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光
一期《星空演講》中,主持人王凱分享了女兒學琴的經曆,新鮮期過後,女兒經常因為彈不好,直接放棄不想彈。
他既沒有揮舞藤條家法伺候,也沒有用否定的話刺激孩子,而是趁女兒練琴時,掏出手機抓拍了張。然後一陣猛誇:“閨女,你看你挺直腰杆坐在琴凳上的樣子多優雅!”
在女兒練琴煩躁時,各種捧場,“寶貝,你看你這個音,爸爸都聽出層次感了,老師才教,你就會了,也太厲害了。”
女兒被誇得受不了,激動地問:“爸爸,是這個音麼?我再談一遍,你聽聽是不是更好?”
一切開始良性循環,從此女兒愛上了彈琴。
李玫瑾教授曾說:“養孩子不是在馴獸!”
與其用批評、責罵去馴服一個孩子,不如用愛的贊揚去激勵孩子,讓他更願意主動堅持,從而找到屬于自己的星空。
《朗讀者》節目中,童話大王鄭淵潔曾講述和父親的故事,小時候他很皮,常不按常理出牌。有次,老師讓寫《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他卻改成《早起的蟲子被鳥吃》。
老師火冒三丈,罰他在班級面前說:“鄭淵潔是班上最沒出息的孩子。”
回家後,鄭淵潔把這件事用童話故事的方式,給父親寫了份檢讨書,沒想到,父親卻從中看到了兒子的文學天賦,不但沒責罵,反而鼓勵他多思考創作。
如果鄭淵潔的檢讨書,換來的是一頓責罵和諷刺,這世上也許就沒有“童話大王”了。
心理學家調查表明:經常被父母肯定與鼓勵的孩子,潛能開發會高于正常孩子50%。
“孩子成長的馬拉松賽道上,沒到終點前,父母的引導随時可以更改結局。”
孩子未來的方向,都藏在父母的肯定裡。
學會正面引導,是父母的必修課
每個孩子,終其一生最希望得到的是父母的肯定。贊美和鼓勵這樣的正面引導是父母學堂的必修課,對孩子我們不僅要鼓勵,更要“會鼓勵”。
1. 真誠捧場不等于“彩虹屁”
李玫瑾教授說:“聰明的父母,一定懂得拿捏贊揚的尺度。” 鼓勵式教育不等于盲目捧殺。
古代有個叫方仲永的神童,5歲就能寫詩,連鄉裡的秀才都說好。贊揚多了,哪怕言過其實,他的父親也都照單全收。
方仲永的父親非常得意兒子的優秀,沉浸在“我家孩子真厲害”的美夢裡,到處炫耀誇贊自己的兒子。
但沒過幾年,方仲永的神童光環就逐漸消退,最終用王安石的話說“泯然衆人”。
我們要做孩子的捧場王,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光,也要做鑒别師,讓孩子分清自己的優劣。
真正會捧場的父母,會讓孩子做恒星而不是流星。
2.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斯坦福大學的一位教授,在研究中發現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和成長型。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隻盯着眼前的成功失敗,遇到挫折,容易放棄。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複原力更強,能不斷地提高自己,潛力巨大。
李玫瑾教授說:“表揚如果總是來得很容易,就失去了鼓勵的意義。”
孩子通過努力學會某種技能,敷衍地誇獎“你真棒”,隻肯定結果,忽略過程。
久而久之,他就會覺得隻有成功才能獲得贊揚,一旦遇到失敗,就會一蹶不振。
讓孩子意識到努力和堅持的價值,才能為他的成長助力。
3.做一個擁有“鈍感力”的父母
《鈍感力》一書中指出: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讷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赢得美好生活的智慧和手段。
擁有鈍感力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失敗、退縮,不會敏感易怒,而會用鼓勵不斷激起孩子的鬥志,最終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就如鄭淵潔寫下的《父與子》中寫的:我的兒子是一頭小豬,這就足夠了。我不羨慕别人家猛虎的兒子,我也不嫉妒人家的千裡馬兒子。
家長,先于孩子成長
父母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渡人,與其用差評、否定,來暗示孩子走到那條“失敗”的路上,為何不換一種方式,用肯定、鼓勵領着他開拓另一片星空。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這世上從沒有毫無理由的橫空出世,每一個創造出奇迹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的奮力托舉和用心栽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