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合格有什麼後果?雲山霧罩話《涑水記聞》48如果有一種考試,你已經是在職人員,考好了會升職,不達标會獲罪,你還會參加考試嗎?宋朝就有這種考試,有人還會冒着被治罪的風險以身犯險,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考不合格有什麼後果?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雲山霧罩話《涑水記聞》48
如果有一種考試,你已經是在職人員,考好了會升職,不達标會獲罪,你還會參加考試嗎?宋朝就有這種考試,有人還會冒着被治罪的風險以身犯險。
《涑水記聞》記載:“先朝時,鎖廳舉進士者,·······。試不中者,皆有責罰,為私罪。”好好的官員生活不過,為什麼宋人會有此飛蛾撲火之舉呢? 于是出現兩個問題,首先,為什麼對此類人如此嚴苛?二是為什麼如此嚴苛還有人去試?
第一個問題可以用《國語·周語》中《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篇來解答,周厲王專用榮夷公,壟斷山澤之利,最終周厲王落了個被國人流放的結局。此事《史記·周本紀》也有記載。
這其中芮良夫的思想尤其值得注意,他繼承了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進而發展出“利與民共享”和“限制政府、強勢群體權利”的觀點。更要命的是周厲王從反面示範,證明了芮良夫思想的正确性,于是後來此思想被統治者采納,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鹽鐵會議”,與民争利成為最激烈批判的标靶。
這樣一來,就很好理解宋初期皇帝對在職官員參加進士科的限制了,你們這些人有職有權,起點遠高平民,怎麼能和平民一個起點上競争呢?想玩,也好,拿出點風險意識來。合格還好,不合格則治罪,省得富貴而驕,胡思亂想。
第二個問題更好理解,一句話: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利益使然!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那麼,已經有官職,為何還要考進士呢?何利所向呢?進士科又有什麼魔力呢?
唐末五代王定保所編撰《唐摭言》道破其中天機。“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缙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這段話全面概括了中國科舉制度中進士科的産生與發展,一是進士科開始于隋朝大業年間,即隋炀帝在位期間。盛行于貞觀、永徽年間,即唐太宗、唐高宗時期。尤其是其中“缙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堪稱點睛之筆,進士科被視為“正途”,即使你富貴之極,如果沒有進士履曆,也被認為人生一大遺憾。
而且進士至少有以下3大優勢,一是有面子,即社會地位認同度高,群衆輿論好;二是前景好,即任職清要,提拔快;三是奧援多,即融入高端群體,形成所謂“年誼”,彼此相助。
如此好事,治罪也認了。更何況後來為了照顧在職官員各種關系的體面,合格有獎,落榜無罪,如此好事,你也會幹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