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二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别。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三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1]”“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2]”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3]”“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4]”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四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五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六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七
“紅杏枝頭春意鬧[1]”,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2]”,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八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1]”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2]”。“寶簾閑挂小銀鈎[3]”何遽不若“霧失樓台,月迷津渡[4]”也。
九
嚴滄浪《詩話》謂:“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挂角,無迹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珑,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餘謂:北宋以前之詞,亦複如是。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十
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阙。[1]”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2],夏英公之喜遷莺[3],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十一
張臯文謂:“飛卿之詞,深美闳約[1]。”餘謂:此四字唯馮正中足以當之。劉融齊謂:“飛卿精妙絕人。[2]”差近之耳。
十二
“畫屏金鹧鸪[1]”,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弦上黃莺語[2]”,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正中詞品,若欲于其詞句中求之,則“和淚試嚴妝[3]”,殆近之欤?
十三
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閑[1]。”大有衆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十四
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十五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1],可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3]”,《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
十六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十七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浒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十八
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1]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生世之戚,後主則俨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十九
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庑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與中後二主詞皆在《花間》範圍之外,宜《花間集》中不登其隻字也[1]。
二十
正中詞除【鵲踏枝】【菩薩蠻】十數阕最暄赫外,如【醉花間】之“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1]”,餘謂韋蘇州之“流螢渡高閣[2]”、孟襄陽之“疏雨滴梧桐[3]”不能過也。
二一
歐九【浣溪沙】詞:“綠楊樓外出秋千。[1]”晁補之謂:隻一“出”字,便後人所不能道。餘謂: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詞“柳外秋千出畫牆[2]”,但歐語尤工耳。
二二
梅聖俞【蘇幕遮】詞:“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1]”劉融齋謂:少遊一生似專學此種[2]。餘謂:馮正中【玉樓春】詞:“芳菲次第長相續,自是情多無處足。尊前百計得春歸,莫為傷春眉黛促。[3]”永叔一生似專學此種。
二三
人知和靖【點绛唇】[1]、聖俞【蘇幕遮】[2]、永叔【少年遊】[3]三阕為詠春草絕調。不知先有正中“細雨濕流光[4]”五字,皆能攝春草之魂者也。
二四
《詩·蒹葭》[1]一篇,最得風人深緻。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2]。”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一悲壯耳。
二五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1]”詩人之憂生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2]”似之。“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3]”詩人之憂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4]”似之。
二六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1]”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2]”此第二境也。“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3]”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二七
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别。[1]”于豪放之中有沈著之緻,所以尤高。
二八
馮夢華《宋六十一家詞選序例》 謂:“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緻。”餘謂此唯淮海足以當之。小山矜貴有餘,但方可駕子野方回,未足抗衡淮海也。
二九
少遊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而凄厲矣。東坡賞其後二語[1],猶為皮相。
三十
“風雨如晦,雞犬不已[1]”、“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3]”、“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4]”氣象皆相似。
三一
昭明太子稱:陶淵明詩“跌宕昭彰,獨超衆類。抑揚爽朗,莫之興京。[1]”王無功稱:薛收賦“韻趣高奇,詞義晦遠。嵯峨蕭瑟,真不可言。[2]”詞中惜少此二種氣象,前者唯東坡,後者唯白石,略得一二耳。
三三
美成深遠之緻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
三四
詞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語花】之“桂華流瓦[1]”,境界極妙。惜以“桂華”二字代“月”耳。夢窗以下,則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此少遊之“小樓連苑”、“繡毂雕鞍”[2],所以為東坡所譏也[3]。
三五
沈伯時《樂府指迷》雲:“說桃不可直說破桃,須用‘紅雨’‘劉郎’等字。詠柳不可直說破柳,須用‘章台’、‘灞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果以是為工,則古今類書具在,又安用詞為耶?宜其為《提要》所譏也[1]。
三六
美成【蘇幕遮】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1]”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覺白石【念奴嬌】【惜紅衣】二詞[2],猶有隔霧看花之恨。
三七
東坡【水龍吟】詠楊花[1],和均而似元唱。章質夫詞[2],原唱而似和均。才之不可強也如是!
三八
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最工,邦卿【雙雙燕】[1]次之。白石【暗香】、【疏影】[2],格調雖高,然無一語道著,視古人“江邊一樹垂垂發[3]”等句何如耶?
三九
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1]”、“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2]”、“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3]”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梅溪、夢窗諸家寫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風流,渡江遂絕。抑真有運會存乎其間耶?
四十
問“隔”與“不隔”之别,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已。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1]”、“空梁落燕泥[2]”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遊】詠春草上半阕雲:“闌幹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二月三月,千裡萬裡,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雲:“謝家池上,江淹浦畔[3]”則隔矣。白石【翠樓吟】:“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遊戲。玉梯凝望久,歎芳草、萋萋千裡。”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氣[4]”則隔矣。然南宋詞雖不隔處,比之前人,自有淺深厚薄之别。
四一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1]”“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纨與素。[2]”寫情如此,方為不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3]”“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4]”寫景如此,方為不隔。
四二
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位,弦外之響。終不能與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四三
南宋詞人,白石有格而無情,劍南有氣而乏韻。其堪與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詞可學,北宋不可學也。學南宋者,不祖白石,則祖夢窗,以白石、夢窗可學,幼安不可學也。學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處可學,佳處不可學也。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氣象論,亦有“橫素波、幹青雲[1]”之概,甯後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
四四
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四五
讀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緻,有伯夷、柳下惠之風。白石雖似蟬脫塵埃,然終不免局促轅下。
四六
蘇辛,詞中之狂。白石猶不失為狷。若夢窗、梅溪、玉固、草窗、西麓輩,面目不同,同歸于鄉願而已。
四七
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别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1]”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四八
周介存謂:“梅溪詞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出其品格。[1]”劉融齋謂:“周旨蕩而史意貪[2]”此二語令人解頤。
四九
介存謂:夢窗詞之佳者,如“水光雲影,搖蕩綠波,撫玩無極,追尋已遠。”餘覽《夢窗甲乙丙丁稿》中,實無足當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愁怨[1]”二語乎?
五十
夢窗之詞,吾得取其詞中一語以評之,曰:“映夢窗零亂碧。[1]”玉田之詞,餘得取其詞中之一語以評之,曰:“玉老田荒。
五一
“明月照積雪[1]”、“大江流日夜[2]”、“中天懸明月[3]”、“長河落日圓[4]”,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求之于詞,唯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5]”,【如夢令】之“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6]”差近之。
五二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五三
陸放翁《花間集》,謂“唐季五代,詩愈卑,而倚聲者辄簡古可愛。能此不能彼,未易以理推也。”《提要》駁之,謂:“猶能舉七十斤者,舉百斤則蹶,舉五十斤則運掉自如。[1]”其言甚辨。然謂詞必易于詩,餘未敢信。善乎陳卧子之言曰:“宋人不知詩而強作詩,故終宋之世無詩。然其歡愉愁怨之緻,動于中而不能抑者,類發于詩餘,故其所造獨工。[2]”五代詞之所以獨勝,亦以此也。
五四
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故謂文學後不如前,餘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
五五
詩之《三百篇》、《十九首》,詞之五代北宋,皆無題也。非無題也,詩詞中之意,不能以題盡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調立題,并古人無題之詞亦為之作題。如觀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詩有題而詩亡,詞有題而詞亡,然中材之士,鮮能知此而自振拔者也。
五六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态。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也。
五七
人能于詩詞中不為美刺投贈之篇,不使隸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則于此道已過半矣。
五八
以【長恨歌】之壯采,而所隸之事,隻“小玉雙成”四字,才有餘也。梅村歌行,則非隸事不辦[1]。白吳優劣,即于此見。不獨作詩為然,填詞家亦不可不知也。
五九
近體詩體制,以五七言絕句為最尊,律詩次之,排律最下。蓋此體于寄興言情,兩無所當,殆有均之骈體文耳。詞中小令如絕句,長調似律詩,若長調之百字令、沁園春等,則近于排律矣。
六十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内,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緻。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夢見。
六一
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鳥共憂樂。
六二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1]”“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窮*,轗轲長苦辛。[2]”可為淫鄙之尤。然無視為淫詞、鄙詞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詞人亦然。非無淫詞,讀之但覺其親切動人。非無鄙詞,但覺其精力彌滿。可知淫詞與鄙詞之病,非淫與鄙之病,而遊詞[3]之病也。“豈不爾思,室是遠而。”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4]”惡其遊也。
六三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1]。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元人馬東籬【天淨沙】小令也。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也。
六四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沈雄悲壯,為元曲冠冕。然所作《天籁詞》,粗淺之甚,不足為稼軒奴隸。豈創者易工,而因者難巧欤?抑人各有能與不能也?讀者觀歐秦之詩遠不如詞,足透此中消息。
轉載自:送信的人走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