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
生绡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又一年
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佳節
飯桌上早已飄起粽子的清香~
你知道“粽子”的英文是什麼嗎?是“Zongzi”!這源于中國粽子曆史悠久、國際影響力大,所以粽子的英文翻譯,最終采用了中文粽子的拼音。
“Zongzi”的“縱橫四海”
不僅讓世界通過粽子
品味中國、看懂中國
它也是中國品牌自豪、民族自強、
文化自信的再次展現!
端
午
節
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00多年曆史,是我國首個跻身世界“非遺”的節日。
究其由來,有屈原說、伍子胥說、曹娥說、三代夏至節說等。其中,為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屈原,是在民間影響最大的說法。
圖源:新華社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按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就演變成了“端午”。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的一個,有重午節、女兒節、五月節、粽子節、龍舟節、浴蘭節等近30種。
端午來時
天朗氣清,夜短晝長
夏日的韻味
已悄然鋪展開來
它是歐陽修眼中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的動人景緻
也有着蘇轼筆下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
的古老民俗
……
吃 粽 子
吃粽子是端午習俗。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裝黏米煮熟,色、香、味别具特色。
晉代時粽子正式定為端午節食物,它是中國曆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賽 龍 舟
“舣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端午,人們最愛看的是賽龍舟。吼一聲,鑼鼓喧天!劃一槳,歡呼雷動!
棹影斡波,鼓聲劈浪。賽龍舟已有1500多年曆史,人們認為龍舟滑過的水是“大吉水”,可以洗去黴氣,帶來好運。
外秦淮河上,市民正在賽龍舟。通訊員 虞子軍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李子俊攝
系 五 彩 繩
端午節系五彩線的風俗古代就有。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
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孩子手腕上系上用紅、黃、藍、綠、紫五種顔色彩線編成的線繩,以期盼多福安康。
圖源:@新華視點
挂 艾 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間普遍認為艾草、菖蒲可以退蛇蟲、滅病菌。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每至端午,人們把艾草、菖蒲挂在門前,期望給今後的日子帶來平安和好運。
圖源:@新華社
點雄 黃
端午節這一天,要将雄黃點在孩子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二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圖源:@人民日報
佩香囊
端午香囊内大多裝有艾葉、肉桂、菖蒲等藥材,有很好的殺蟲驅蚊的作用。
在端午的早晨,大人要把這些香囊給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囊裡的氣味可以祛病求福。
圖源:@新華視點
沐蘭湯
端午節沐浴蘭湯的習俗,曆史悠久,戰國時代已有明确記載。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端午時節,日暖而蟲多生,人們會用艾、蒲、鳳仙、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
圖源:@人民日報
端午節曆史悠久
各地習俗不盡相同
除了小布介紹的這些
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習俗呢?
今天
你是已經回到家中陪伴親人
還是仍在異鄉想念故鄉
每一個傳統節日
我們都會因為團聚或思念
而心生力量
一片粽葉,裹入縷縷情思
一把艾草,插上憧憬期望
願你收獲仲夏時節的美妙與安康
盡享假日的悠閑與快樂!
在假日後抖擻精神,再出發!
封圖來源|@愛植物的梨子
素材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網信南京
來源: 南京發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