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中的處世為人之本

道德經中的處世為人之本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08:31:29

大家好,我是雅風,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關注和聆聽。

對應第52章的因果論,在第53章老子給我們講了無道的統治者所做的類似強盜的行徑以及由此造成“終身不救”的後果;而接下來的第54章,老子便深入講述了有道的領導者尊道貴德所達成的“終身不勤”的和諧局面。

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餘;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先簡單翻譯一下,這樣會更有助于系統地理解文本内容:

善于建立德的人在人民心中堅不可拔,善于抱持道的人在人民心中牢不可脫,如果子孫都能夠遵循這個道理,那麼世世代代的祭祀就不會斷絕。把道付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會真實純樸;把道付諸于家族,他的德性就會豐盈有餘;把道付諸于鄉裡,他的德性就會長久延續;把道付諸于邦國,他的德性就會豐盛厚重;把道付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會博大普及。所以,用修身之道來觀察自身的變化;以齊家之道來觀察家族的變化;以合鄉之道觀察鄉裡的變化;以治國之道觀察邦國的變化;以平天下之道觀察天下的變化。我怎麼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依據了以上的方法和原則。

道德經中的處世為人之本(道德經54章一個人混得好)1

這一章相對比較容易理解,建,是指建立,建設,拔,意思是拔除;善建者不拔,建立什麼?拔除什麼?老子在這裡并不是指具體的建築物,而是指德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立德。善于建立德性的人,他的人終究會離去,但他的德性在人民心中卻是堅不可拔的;抱,是指抱持,持守,脫,意思是脫失;善抱者不脫,抱持什麼?脫失什麼?毫無疑問是道,善于持守大道的人,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是牢不可脫的,這就是尊道貴德所帶來的成果。

第51章我們剛講過: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有道有德者,無私無我,對百姓不加幹涉,沒有命令,然而他的德性卻受到百姓的維護和尊崇,不會拔除,也不會脫失;如果聖人的子孫也都能夠遵循這個道理,那麼世世代代的祭祀就不會斷絕。這裡的子孫祭祀不辍有三層含義:其一,祭祀并不單純指聖人自己的子孫祭祀,也指後世民衆對聖人的祭祀;其二,祭祀不辍不單純指後世子孫對聖人的祭祀,也指聖人對後世子孫的佑護;其三,這裡的祭祀不辍,不單純指祭奠祖宗,也指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傳承;還象征着國家不滅亡,文明不斷代。

道德經中的處世為人之本(道德經54章一個人混得好)2

為什麼能達到這樣良好的局面呢?就是因為聖人能夠持守大道,也就是說聖人是靠德來實現了這一切。如何實現呢?老子列出了從内到外,由己及人的一個修行的過程,通過這樣的修行,能夠使自己的德性越來越長久,也越來越廣博。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餘;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身就是自身,不光指人的身體,還包括人的心靈,人的意識,人的精神世界;而家也不是僅指小的家庭,而是指整個家族;鄉,就是鄉裡,可以指一個村,一條街,或者更廣的範圍,泛指與鄉鄰的關系,放在今天也可以指一個公司,一個單位;邦,就是邦國,這裡指古代的諸侯國,放在今天也可以說一個地區,古代小的邦國相當于今天的市縣,大的邦國相當于今天的省,天下的概念在古人眼裡就是全國的意思,包括四方的少數民族在内,是古人所能想到的最大的地理及人文範圍。

這五組排比句講述了道的功用,也就是德的形成過程;老子認為,德的建立,是從内到外,由己及人,從窄到寬,由淺入深的一個過程,整個過程中,道都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從修身到放眼天下,持守大道的德性由真實純樸逐漸變得長久廣博;正是鞏固了以道修身的基礎,才能夠以德立身,以德齊家,以德合鄉,以德治國,以德平天下。老子在這裡所講的聖人德行的建立過程和儒家思想中三綱八目基本上是相通的。

道德經中的處世為人之本(道德經54章一個人混得好)3

在儒家經典《大學》一書中列出了儒家思想的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為明德、新民、至善;八條目就是“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開篇就講到: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所以說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道家思想為源頭的,并且儒家和道家都把修身作為基礎,都講究先向内求,再向外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内聖外王。當然儒家和道家也有一定的區别,道家講的是聖人之道,是無我利他,是修持自我之後的自然發展,是天之道的赓續和延伸。而儒家講的是君子之道,是自律自持,是有目的去執行,是朝着更有利方面發展的動力。所以說老子的思想境界顯得更高遠,更廣博。

老子在最後講道,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是怎麼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是因為我用道的原則來指引。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正是老子能夠推知天下事理,明白萬事萬物變化規律的原則和方法。

道德經中的處世為人之本(道德經54章一個人混得好)4

這裡的觀,意思是觀察,觀察什麼呢?我認為老子這裡的觀察指的是觀察領導者尊道貴德之後所産生的變化以及影響。用修身之道來觀察自身修行前後的變化,我們講過老子所說的修身,包括修神,養氣,淨心三個主要方面,通過修行,虛心實腹,少私寡欲,讓原本糾結的心情變得愉悅,原本生病的身體變得健康,然後把個人的德行推及整個家族,無德的家族少慈無愛,敗家毀業,有德的家族和睦相處,家業興旺。

然後再推及與鄉鄰關系,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把德善和德信的原則。用于處理和他人的關系,則會使民風更淳樸,社會更友善;同樣的道理,将德性推及邦國乃至整個天下,必定能讓國民安居樂業,實現天下大治。

一個人能否尊道貴德,是其能否達到終身不勤,能否子孫祭祀不辍的必要條件;而一個領導者能否尊道貴德,是能否避免終身不救,實現長治久安的有力保障;人人都能以道修身,則家家和睦安康,家家和睦安康,則鄉風純樸向善;鄉風純樸向善;則國民安居樂業,國民安居樂業,則天下長治久安。做普通人也好,做領導者也好,既要善建,又要善抱,對應第52章,道是母親,德是兒子,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這樣才能沒身不殆。

道德經中的處世為人之本(道德經54章一個人混得好)5

德性的修養,從個人到組成家庭,再從家族到鄉裡,再從鄉裡到邦國,從邦國到整個天下,一步步打牢堅實基礎,才能不會被輕易拔除,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天下觀天下;觀不是普通的觀察,而是觀照内心,通過現象看本質,現象會變化,而背後指導着變化的道卻是永恒的,以永恒不變的大道來指引人們的行為,尊道而貴德,才能子子孫孫世代相傳,天下永遠太平昌盛。

好,第54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點贊、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