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對誰都不動心

對誰都不動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6 16:14:57

那麼,孟子回答公孫醜問的“不動心”,究竟道理何在呢?很簡單,孟子的答複,是指在心理行為上要堅定意志而不動搖的“不動心”,他并不是說在心性修養上要做到什麼無思無慮的境界。如果硬把孟子這裡的“不動心”和克念制欲的工夫牽扯在一起,孟子有知,恐怕未必同意。不信的話,你隻要再細讀原文,連貫全章的道理來精讀,就會明白了。

說到人生的學問修養,在行為哲學上的“不動心”,讓我先說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笑話,就是蘇東坡與佛印禅師的故事。蘇東坡喜歡參禅學佛,也經常作嬉笑怒罵的文學作品。他在參禅的工夫上,自認已經做到不動心的境界。有一天,他寫了一首詩: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他派人把詩送到金山寺給他好朋友佛印禅師。佛印看了,在他的原詩上批了“放屁”兩個字,退了回去。蘇東坡一看,馬上親自過江來看佛印,問有什麼不對。佛印就笑說: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為什麼“一屁過江來”呢?事實上,這一則笑話是後人編的。這些句子絕對不像蘇東坡的文筆,不過,倒蠻有道理的。

那麼,什麼叫八風呢?那是佛學的名詞,所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便是人世間八大現象的外境之風。什麼是“利”?包括了功名富貴、升官發财,一切事業成就,萬事如意都叫利;相反一面,便是“衰”,一切倒黴。“譽”,是包括了一切的好名聲,萬事順遂,人人稱贊;相反的,便是毀,遭遇别人的攻擊。“稱”和“譏”,本來和毀譽差不多,但有差别,毀譽的範圍大,稱譏的成分小而淺。“苦”與“樂”是相對的兩面,人生随時随地被苦痛和快樂所左右。一個人如果修養到對世間的八風都無動于衷,那是多麼的困難!當然,心裡麻木和白癡不在此例。

我們再随便舉出一些留名史冊、類似于孟子所說“不動心”的故事。

晉末的權臣桓溫,有一次先埋伏了殺手武士,遍請朝廷政要們吃飯,目的是要謀殺太傅謝安與王坦之。王坦之吓得不得了,問謝安怎麼辦。謝安神色不變、意态自若地說:晉朝的存亡,就決定在你我這一趟的赴宴,你跟我去吧!王坦之在宴會上一直帶着恐怖的神色,舉止颠倒,極不自在。可是謝安還是那樣從容不迫,而且更有一種不在乎與不可侵犯的神氣。他用銳利的目光看着桓溫,再看看埋伏在幕後的武士們說:你今天請客,是多麼風雅的事,為什麼把這一批應該放在戰場上的武士藏在幕後,拿着那些不好看的俗物(武器)呢?桓溫被他的氣度所懾服,反而覺得不好意思,馬上命令撤退衛士,也終止了殺謝、王的陰謀。

後來當後秦王苻堅統兵百萬南攻東晉的時候,晉朝舉國上下都害怕至極。謝安不動聲色,還和侄子謝玄駕車出去郊遊野餐,玩到夜裡方才回家,處理作戰布置的命令,然後慢慢地說,差不多沒問題了。事實上,東晉所有可以作戰的部隊隻有八萬多人。而苻堅号稱步騎兵百萬,認為投鞭足以斷流,這固然也是心理戰術的誇張宣傳,但的确不是東晉的兵力可以對付的。結果苻堅反被謝玄的精銳部隊打垮了,苻堅本人還被射傷,從此一蹶不振。東晉俘虜了幾萬人,擄獲的物資很多,單是軍用交通的牛馬驢騾駝等便有十萬頭。

大勝利的捷報到達,謝安正和客人下棋,看了報告,一聲不響,仍然慢慢地下了一子。客人忍不住相問,他則意态如常地說:小兒們在前方已破掉了苻堅,打了大勝仗了。這是何等的修養,何等的鎮定!不過,棋下完了,客人走了,他興奮地一躍而起,禁不住内心的高興,一腳跨過門檻,把腳上穿的屐齒(木拖闆的前跟)也弄斷了。

在曆史的記載上,一方面描寫謝安學問修養的鎮定風度,但另一方面又附筆描寫他背地裡折斷屐齒的洋相。是真不動心嗎?還是強作鎮定呢?不過,無論屬于哪一種,身處其境,能如謝安的表現,也确非一般常人所能做到。就如在桓溫那一次宴會上的談笑風生,也是拿性命做賭注啊!所以在處事上,他的确是做到了“不動心”的修養了。

此外,講帝王的“不動心”,就是堯舜禹三代的禅讓了。聖賢的“不動心”,如周公旦輔成王,所謂“恐懼流言”的史迹;孔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風格;大臣如司馬光、呂蒙正等人的作為。至于一般知識分子士君子們,有柳下惠、管甯等,還有嶽飛、文天祥的人格,也都是“不動心”的好榜樣。文天祥《正氣歌》裡的曆史人物與故事,也是孟子所提出“不動心”的佐證。曆史上的資料相當相當多,暫時就此打住。

再說相反的動心的一面,如漢高祖功成名遂歸故鄉,自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項羽自稱西楚霸王之後,願歸故鄉江東,讓人看看他的威風;以及前面所講苻堅的大言炎炎,自稱“投鞭斷流”時的山大王作風;明末清初洪承疇、吳三桂的屈膝投降,等等。曆史上這類動心的資料,也是數不清、講不完的。

自唐宋以後,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哲學修養的中心,每個時代幾乎都在讨論不動心的問題,而且有所争執。所以我們上面也舉出明代做“不動心”工夫的名儒羅近溪,讓大家知道孟子以後儒家對于“不動心”及其有關哲學所持的觀念以及所做的工夫,同時也可由此稍稍窺見儒家“不動心”學術上的一鱗半爪。至于佛家和宋明理學家們所讨論的不動心,談得太遠了,在《孟子》本題之下,我們不必多加闡述。現在我們再回到《孟子》這一本書上,平實地來讨論孟子的不動心。

我們先了解,孟子在這裡說“不動心”,是因為他的學生公孫醜問起假如他做了齊國的宰相,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在這樣功成名就的時候,動心不動心呢?孟子說:我在四十歲的時候,已經不動心了。換言之,我們會認為,他在三十九歲的時候,也許還會動心。這個“動心”,以現代西方人的說法,就是“我感到驕傲”,以東方人的說法,就是“自豪”。而不動心的詳細解釋,就是當功已成、名已就的時候,自己并不會因而沾沾自喜而影響到自己的素行,甚至連私生活也不會發生改變

像以前為了消弭兩國世仇而互相訪問的埃及總統沙達特、以色列總理比金,全世界的人都贊譽他們兩人是英雄。我們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他們的言行舉止也煞有其事,裝出一副英雄樣子來,昂首闊步,這就是動心。孟子說他四十歲就不動心了,也就是說,他對于功名富貴,早在四十歲的時候,就看得如浮雲飛塵一樣,絲毫不在乎了。他把這等功業看成喝一杯茶、吐一口煙一樣的平淡,這是孟子所講的“不動心”。正如明儒王陽明的詩(編按:南師版本):

險夷原不滞胸中 萬事浮雲過太空

波靜海濤三萬裡 月明飛錫下天風

可是後世的人拿到雞毛當令箭,就把孟子在這裡的“四十不動心”這句話,扯到内心修養工夫的動念或不動念、有知覺或無知覺,實在是離譜。規規矩矩地說,孟子這裡的“不動心”隻是對功名富貴與事功成就而言,好比你們在街頭櫥窗中看見一件漂亮的衣服,并不想去買來穿,這就是對這件衣服“不動心”。

對誰都不動心(動心與不動心)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