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漢旗 百度圖片
在内蒙古敖漢,與大地同樣厚重的是這裡深厚的農耕文化。在綿延文脈和良好生态環境的庇護下,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的傳統耕作方式賦予敖漢小米“滿園米相似,唯我香不同”的上乘品質。香甜稠糯、藥食同源的敖漢小米以中國本土作物的原汁原味熬出了中國味道。
01 世界小米起源地敖漢旗地處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是燕山山脈與松遼平原的過渡帶,老哈河、孟克河、叫來河三大河流縱貫南北,是以農業為主導産業的地區。在這裡,産生了已知的世界第一粒小米。
▲敖漢旗興隆溝遺址 圖源百度圖片
2002—2003年期間,敖漢旗興隆溝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者從三個地點采集植物标本進行浮選,發現了1500多粒碳化粟和黍的籽粒,呈人工栽培形态。黍,即糜子,粟,即谷子,說明谷子最早在這裡馴化栽培。
這奠定了敖漢旗在全球範圍内作為旱作農業起源地的重要曆史地位。由此斷定,敖漢是世界小米起源地。2012年9月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授牌敖漢旱作農業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敖漢遺址工具 圖源百度圖片
近萬年來,敖漢境内的史前文化遺址地,都發現了與旱作農業相關的生産工具,見證了敖漢旗的農業起源和農業發展曆程。在漫長的敖漢旱作農耕路上,先民們通過利用施用農家肥、輪種、套種等傳統技術,基本上實現了對土地的永續利用。從前使用的石鏟、石耜、石刀、石磨盤等,到今天仍在延續,由此确保了旱地作物的綠色天然本質。
在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中,經過漫長的曆史沉積,從播前準備、播種、田間管理及收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旱地作物種植的田間管理比較複雜,從春播前的耙壓保墒到開犁播種再到出苗後的耙壓抗旱、人工間苗、除草追肥、成苗後的鏟耘灌耥及滅蟲等,直到收割入場,要經曆一系列的生産過程,從中可以看到傳承幾千年的原始農業的影子。
▲民俗活動跑黃河 圖源百度圖片
在長期的農業耕作實踐中,原始的民間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沉澱,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旱作農業文化。廟會、祭星、祈雨、撒燈以及扭秧歌、踩高跷、唱大戲、呼圖格沁(蒙古族傩劇)、跑黃河等民俗活動被世代傳承下來。這些非物質文化,在指導農業生産的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成為社會穩定、文化發展的原動力。
02 傳續千年谷香
▲圖源百度百科
小米是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主要農産品。敖漢的土壤中含有豐富均衡的有機質、鐵磷等礦物質,為小米的生長提供了充足養分。敖漢小米絕大部分種植在山地或沙地,無污染的土質和空氣、施用自制的農家肥,使小米保持其天然特性,較高的積溫有效性、适中的年降水量、充足日照條件、較大的晝夜溫差使這裡成為谷子種植比較理想的區域。
▲敖漢小米 百度圖片
悠久的農耕文化豐富了敖漢小米的産品内涵,也成為當地小米産業發展的無形資産。近年來,敖漢旗依托獨特的自然條件,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為名片,大力發展小米産業,打造“敖漢小米”區域公用品牌,讓記憶中小米飯的香糯滋味重新溢滿舌尖,傳續千年谷香。
目前,敖漢小米成為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已經開發了黃金苗米、紅谷米、四色米、月子米、石碾米等小米産品以及小米液、小米飲料、小米鍋巴等深加工産品。八千粟、興隆溝、孟克河等一大批小米品牌産品暢銷全國。
▲2013年敖漢小米成為國家地理标志産品
近年來,敖漢旗積極推進農旅融合,全方位提升當地小米品牌知名度。敖漢打造了以敖漢旗為核心,面向東北、覆蓋蒙東遼西地區谷子産業區,還建設了中國小米博物館、旱作農業主題公園、世界谷種研發基地、農耕文化旅遊目的地,創辦了農業文化遺産主題餐廳、小米飯農家院、開發了小米旅遊産品,敖漢旗已成為享譽塞外的康養聖地。
03 在守護中傳承敖漢旗境内的旱作種質資源繁多,品質優良,被譽為天然的物種基因庫。粟和黍為代表的傳統種質資源經受萬年的各種災害和環境的自然選擇,生生不息。保護傳承這些種質資源,對保護植物遺傳多樣性、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敖漢旗把保護和發掘傳統種質資源作為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使命。敖漢先民們在生産過程中,通過不斷總結提煉、品種選擇,最終以自食自用的傳統農家品種的形式,使這些物種種質資源得以保存并世代傳承。
▲熬谷 圖百度圖片
敖漢旗建設農業文化遺産傳統品種保護基地,保護品種218個,開展了太空育種工作,進行傳統品種提純扶壯,選育推廣了敖谷1号,黃金苗、大紅谷、毛毛谷等傳統農家品種,建立了小米院士專家工作站、内蒙古谷子戰略聯盟、敖漢小米研究院,配套的《綠色谷子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規程》等技術,成為内蒙古自治區地方标準,敖漢旗被評為“全國縣級最大優質谷子生産基地”。
▲ 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國際會議 敖漢
2014年以來,敖漢旗連續承辦五屆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國際會議,雲集衆多國内外頂級專家學者為敖漢旱作農業系統保護與發展把脈問診、支招施策。同時,為喚醒留存在老百姓心中的農耕文化記憶,敖漢旗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開展了“農耕記憶口述史”發掘整理活動。
▲敖漢小米耕作 圖百度圖片
在興隆窪、牛古吐等鄉鎮,采訪了70歲以上的老農30多人,從耕作方式、民諺民俗、傳統烹饪等方面以文字、音像的形式進行了搶救性的記錄。而這種深藏在老農記憶深處的傳統農耕方式、方法為敖漢小米有機生産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曆經時代變遷,粟這一古老物種沒有在敖漢大地上消失,當代敖漢人延續千年薪火,接力曆史跫音,堅持把農耕文明傳給未來,将農業文化遺産傳承在錦繡大地上。
注:本文來源《農産品市場周刊》版權歸齊天月、徐峰所有,推送僅用于學習交流,侵删。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