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麋鹿河灘嬉戲與發電風車旋轉“同框”江蘇大豐:厚植生态底蘊,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報道
本報記者劉兆權、鄭生竹
這裡地處黃海之濱,這裡是世界自然遺産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重要組成部分,這裡栖息的野生麋鹿聞名遐迩……近年來,江蘇鹽城市大豐區堅持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盡顯“國際濕地、沿海綠城”的生态魅力,乘勢而上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
厚植得天獨厚的生态底蘊
“生态改善後,一些候鳥變成了留鳥。”大豐區文旅集團市場部經理朱文琦指着眼前一片廣袤的濕地說,這裡以前有不少村民養魚的塘口,“退漁還濕”後成為鳥類自然栖息地。
2019年7月,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産,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産空白,灘塗面積占全區國土面積三分之一的大豐,孕育了麋鹿、珍禽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态資源得天獨厚。
1986年,39頭麋鹿從英國引進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過引種擴群、行為再塑和野生放歸,截至目前種群數量已有7033頭,其中野生種群數量達到3116頭。
“種群數量近年來快速增長,放養的野生麋鹿活動範圍廣,不可避免與人類活動存在一定沖突。”保護區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劉彬說,居民為保護麋鹿而遭受的農作物損失,可以申請生态補償金。
今年5月,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日常巡查時,在沿海灘塗上首次發現瀕危物種黑嘴鷗的繁衍地。黑嘴鷗對栖息地要求非常高,“這說明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劉彬說。
為守護好生态家底,在緻力全民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同時,大豐還積極探索生态修複的可行路徑,讓生态禀賦更為厚實。
川東港南建川養殖區曾有1620畝養殖區域,退養之後一直撂荒,需要開展生态修複,因苦于沒有現成的經驗案例可資借鑒,修複計劃曾一度擱置。
“我們探索将濕地修複與生态農業相結合。”大豐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張鈞介紹,今年5月,當地引導兩家企業将1210萬元生态補償資金投入修複項目,既能減輕資金投入壓力,每年還能産生一定收益,為後期管護提供了資金來源保障。
奔向綠色高質量的發展之路
近年來,大豐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瞄準與戰略性新興産業相關聯的細分領域,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位于大豐高新區的蜂巢能源科技(鹽城)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産汽車動力電池的工廠。很難想象,這個年産23吉瓦時(GWh)的電池組包、投資100億元的大項目,從簽署戰略框架協議到正式投産,隻用了7個月。這樣的重大産業項目正在大豐加速落地。今年上半年,大豐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93個。
近年來,大豐重點培植新能源及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新一代電子信息三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已形成鍊式集群發展态勢。今年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産業開票銷售248.7億元,同比增長38%。而鋼鐵、化工、造紙等傳統偏重的産業結構也在加快轉型。
在轉變産業結構的同時,大豐還積極利用臨海風電資源充足優勢,實現能源結構綠色變革。
驅車在通港大道上,南側能遠遠看到野生麋鹿在河灘覓食嬉戲,北側高高矗立着的發電風車葉片在不停旋轉。今年上半年,大豐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368萬千瓦,其中338萬千瓦是風力發電。上半年新能源發電量46.59億度,首次超過全區社會用電總量。
大豐區委書記李志軍說,大豐區着力推進風電全産業鍊布局和光伏産業集群化發展,積極探索“風光氫儲”一體化開發,打造全省乃至長三角綠色能源供應保障的重要基地。
涵養開放包容的城市氣質
100多年前,荷蘭水利專家特萊克應張謇之邀,給大豐帶來了郁金香種球。為了紀念特萊克的國際友誼,2012年,大豐在新豐鎮啟動建設了荷蘭花海景區。每年3月至5月,這裡能看3000多萬株郁金香盛放的景象,是國内連片種植郁金香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地方。
“大豐的開放包容和大豐人民的勤勞友好,讓我愛上了大豐。”20多年前,荷蘭人尼可·卡義克帶着推廣郁金香的理想抱負和專業技術來到中國。2013年,他了解到大豐有種植郁金香的傳統和打造培育基地的計劃,毅然選擇加盟擔任技術指導。
近年來,大豐區大力推進人才國際化進程,先後在英國倫敦、美國紐約舉行招才引智推介會,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61名,他們正與尼克一道為這座城市帶來新的國際視野。
而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大豐立足自身優勢,加快“走出去、引進來”步伐,“朋友圈”持續擴容。“我們利用背靠大上海的區位優勢,加快步伐融入長三角。”滬蘇大豐産業聯動集聚區黨政辦副主任楊進東介紹,作為滬蘇兩地推動的高層次合作項目,産業聯動集聚區是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正泰新能源項目、新時代建築節能科技項目等一批優質企業項目已入駐聚集區。
記者在走訪當地企業時發現,大多中層管理人員來自上海、山東、河南等外省市,他們認為這座小城麻雀雖小卻五髒俱全,基礎公共服務水平較高,對創業者很有吸引力。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