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鬼谷子全文及釋文

鬼谷子全文及釋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6 11:12:34

鬼谷子全文及釋文(鬼谷子原文)1

捭(bǎi)阖(hé)第一

粵(yuè)若稽(jī)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衆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阖(hé)以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duó)權量(liàng)能,校(jiào)其伎(jì)巧短長。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bǎi),乃可阖;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審定有無與其虛實,随其嗜(shì)欲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阖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阖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dù)數,聖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納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覆、反忤(wǔ),必由此矣。捭阖者,道之大化。說(shuì)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吉兇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阖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财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lù)、誅罰為陰,曰終。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捭阖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shuì)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為小無内,為大無外。

  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禦其事。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隐而入。陽還終陰,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shuì)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反應第二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若張罝(jū)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其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chóng)之襲之,反之覆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dàng)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僞、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複,觀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别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應不失,如騰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見其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fán)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dǎo)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内楗(jiàn)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禦,遙聞聲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jiàn),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财貨,或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fú)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内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禦其志。方來應時,以和其謀。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于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于陰陽,而牧人民。

  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禦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于謀待決事也。

  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産業,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亂不窹(wù),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禦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抵巇(xì)第四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巇(xì)者,罅(xià)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用;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蘖(niè)之謀,皆由抵巇。抵巇之隙為道術用。

  天下紛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鼠匿,貪利詐僞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戲罅(xià)。聖人見萌牙戲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戲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隐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飛箝(qián)第五

凡度(duó)權量(liáng)能,所以征遠來近。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之計,别是非之語,見内外之辭,知有無之術;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鈎鉗(qián)之辭,飛而鉗之。鈎鉗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後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其用或積财貨、琦(qí)玮(wěi)、珠玉、白璧、采邑(yì)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鈎之,或伺候見澗而鉗之,其事用抵巇(xì)。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阻險之難易,人民貨财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鉗之辭鈎其所好,以鉗求之。

  用之于人,則量智能、權材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随之,以鉗和之,以意宜之,此飛鉗之綴(zhuì)也。

  用于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鉗而縱,可鉗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複不失其度。

忤合第六

凡趨合倍反,計有适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禦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成于事而合于計謀,與之為主。合于彼而離于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術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于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忤合之術。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求合。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後合于湯。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歸之不疑也。

  非至聖達奧,不能禦世;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實,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揣(chuāi)篇第七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隐匿變化之動靜。何謂量權?曰:“度于大小,謀于衆寡。稱貨财有無,料人民多少、饒乏,有餘不足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群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兇?諸候之親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變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側孰便、孰知?如此者,是謂量權。”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wù)也,具有惡(wù)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知其變。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其人勿與語,而更問所親,知其所安。夫情變于内者,形見于外;故常必以其見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謂測深揣情。

  故計國事者,則當審量權;說人主,則當審揣情;謀慮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貴、乃可賤、乃可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敗,其數一也。故雖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非揣情,隐匿無所索之。此謀之本也,而說(shuì)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難為。故曰“揣情最難守司”。言必時其謀慮,故觀蜎(yuān)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變。生事看,幾(jī)之勢也。此揣情飾言成文章,而後論之。

摩篇第八

摩者,揣之術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測而探之,内符必應;其索應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窌(jiào)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鈎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聖人謀之于陰,故曰神;成之于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于不争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宜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聖人所以獨用者,衆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謀莫難于周密,說莫難于悉聽,事莫難于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任之。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也。說者聽,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于事誓猶是也。此言内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夫幾(jī)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權篇第九

說(shuì)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應對者,利辭也;利辭者,輕論也。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佞(nìng)言者,谄而于忠;谀(yú)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決而于勇;戚言者,權而于信;靜言者,反而于勝。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種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也;縱舍不疑者,決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奸邪。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翺(áo)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觀要得理。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諱忌也。衆口爍(shuò)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螫(shì)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所長,而談者知用其所用也。

  故曰:“辭言五:曰病、曰恐、曰憂、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怨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洩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故與智者言,依于博;與拙者言,依于辯;與辯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敢;與過者言,依于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将此以明之;與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難為也。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故事不亂。終日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妄,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

謀篇第十

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擁,始于古之所從。故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wù)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故牆壞于其隙,木毀于其節,斯蓋其分也。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萬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于數,明于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故為強者積于弱也;為直者積于曲;有餘者積于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

  故外親而内疏者說内,内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于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huì)之,故陰道而陽取之也。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于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制于人者制命也。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于衆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衆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可,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道,在隐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于此義者,則可與語。由能得此,則可與谷遠近之義。

決篇第十一

凡決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惡其用患;害至于誘也,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惡,則不受矣,緻疏遠。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

  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陽勵于一言,陰勵于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事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為之者,可貴則決之;去患者,可貴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基,以正治亂,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乃用蓍(shī)龜者,以自決也。

符言第十二

安、徐、正、靜,其被節先肉。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右主位。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輻辏(còu)并進,則明不可塞。右主明。

  德之術曰: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德術正靜,其莫之極。右主德。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而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暗化矣。誠暢于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幹君。右主賞。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右主問。

  心為九竅之治,君為五官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聖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故能長久。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家于其無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聞,開閉不善,不見原也。右主周。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裡之外,隐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莫不暗變更。右主恭。

  循名而為貴,安而完,名實相生,反相為情,故曰:名當則生于實,實生于理,理生于名實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當。右主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