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欲望學會控制?我們積累了一生的物質财富,卻在生命将盡的時刻什麼也不曾擁有,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人都有欲望學會控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我們積累了一生的物質财富,卻在生命将盡的時刻什麼也不曾擁有。
對于物質的追尋,往往來自于我們内心深不見底的欲望,被欲望蒙蔽了雙眼,仿佛置身于偌大的生命磁場,到處亂撞,一心想要将寶貝占為己有,卻不知自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錯過了大把的美好。
欲望好像是一口沼澤,一旦陷入就會越陷越深,欲望好像一個黑洞,想要吞噬一切。
有時候,對于物質的追尋要适可而止,人的欲望很可怕,總是邊埋着錯過的人和事,到頭來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無所有,調整心态,試想着所有的物質财富其實都不屬于你也不屬于任何人僅僅是暫時由你保管,你從來不曾擁有,更何談失去呢?
《道德經》講: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珍愛難得的财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生活中,不去炫耀寶貝把它當作一般的物品去對待,不把它看的過重,也不影響自己的生活,這樣的人擁有非凡的境界,他們不曾以為寶貝是屬于自己的,就算那天寶貝不在了,也不會因此而沮喪。
這樣的人的心境往往是“無欲”的,無欲的人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才能盡情享受自身财富所帶來的美好。
人的最高境界便是無欲無求,無欲無求不代表着不去為财務和物質奮鬥,而是把奮鬥得到的财富和物質“淡化”,不把這些作為自身價值的衡量标準,反而把物質都當作身外之物,生帶不來,死帶不走,那又為何要如此看重呢?
和擁有“無欲”心态的人相處,我們也能耳濡目染,發現生活不僅僅隻有物質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升華和人生階段的升華。
面對利益熏心和欲望極強的人來說,他們享受着對于物質享有帶來的短暫快感,卻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永遠被物質牽着走,成為了被物質操控的對象。
遠離貪婪的人
貪婪的人總是想方設法的去占有更多的寶貝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每一件寶貝的保質期都是有限的,在度過了新鮮感後他們則會去尋找新的刺激,從而像陷入沼澤般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伊索寓言》中提到一個故事:
從前,村子裡有一個農婦和他的妻子,養了一群雞。其中有一隻母雞,每天都給他們生一個金蛋。
農夫和他的妻子心想,這隻母雞的肚子裡一定有一大塊金子!如果他們殺了雞,把那塊金子取出來,馬上就會得到一大筆錢。他們越想腦袋越發熱,于是,再也等不及這隻母雞下金蛋了。
他們捉住母雞,一刀就把它殺了,打開肚子一看,發現這隻母雞和一般的母雞并沒有什麼不同。這真是太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了。
結果,這對愚蠢的夫婦不但沒有得到期待的一大筆錢,反而把每天穩得的金蛋也失去了!
《伊索寓言》講到:
“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過于貪婪的人總是得不償失,總是想方設法甚至不擇手段的去獲得更多的好處,反而到最後什麼也得不到。
在貪婪的人眼中,總是想要索取些什麼,最好是無條件的索取,已滿足狹隘内心的那一點虛榮感。面對貪婪的人我們,我盡量要遠離一些,因為你也不知道你身上是否有他想要索取的東西,在你眼中一文不值的玩意,在他眼中沒準就是個寶貝。
有人說:
“貪婪和幸福永遠不會牽手。”
事實也是如此,反過來想,若是貪婪的人都能得到幸福,那這世界還有什麼章法可循?貪婪的人的幸福是短暫的,在時間的沖刷下,他們必将一無所有。
跟貪婪的人共事你也将變的貪婪,因此要遠離他們,做勤奮的自己。
不要被欲望控制了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太多的人放棄精神食糧而去追求物質享受,到頭來才發現自己兩手空空。
察高吉迪道:
“人一旦成為欲念的奴隸,就永遠也解脫不了了。”
人一旦被欲望控制,那麼一輩子都會陷入磁場怪圈到處亂撞。被欲望控制的人被物質所吸引,所擁有的東西僅為自己占有,就算是對其不再享受也一定要擁有失去無疑是一種巨大的痛苦。
人一旦被欲望控制,會導緻精神上的缺失,靈魂上的空虛,而這些也将進一步導緻他們在欲望裡越陷越深,逐漸被吞噬,迷失自我。
詩仙李白,深受唐玄宗恩寵。
“貴妃研墨,力士脫靴”的待遇是多少人一生也未曾敢想過的事。
而這些似乎都未能讓李白安心自得,雖有着萬般人景仰的榮華富貴,李白卻看不慣朝内的爾虞我詐,争權奪勢,沖出金絲籠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從此遨遊天下,寫下千古名篇。
擺脫欲望控制的人往往能夠看清自我,看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生活中擺脫物質的束縛,做到“無欲”,不會因為得到了什麼而欣喜,更不會因為失去了什麼而難過,擺脫欲望的人明白我們從未擁有,更何談失去呢?
被欲望控制的人似乎也總有一套自己的說辭和想法,麻痹自己,認為一切幸福都是建立在物質之上,在他們的言論中似乎強調着物質的重要性,他們總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物質财富會失去,哪怕是一點點他們也會痛苦不堪。
我們無權去要求那些充滿欲望想要得到一切的人歸于平靜,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的生活簡單一點,不去在乎一些得失,能夠擁有的是因為我們很幸運,能夠失去的本身也不屬于我們。
成為“貪欲”的主人
欲望是沒有卻想要,而欲望加深思想偏激往往則變成了貪婪,得到了一切卻還想要更多。
《道德經》強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是老子所崇尚的“無為”,人受限于地,地受限于天,天受限于規則,而規則受限于她本身,“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道以自己為法則。
而如此科技的進步,總是進一步讓人類看清世界,認為世界的一切都了然于胸中,能夠掌握世界,成為世界的真理。
而随着時間的推移,當人類科技再次進步的時候,又總是嘲笑以前那個固步自封的自己。
世界的發展必定越來越創新,物質越來越豐富,人所擁有的是已知的,不曾擁有的是未知的,貪婪的人想将未知的世界強加于自身,卻被規則所限,最後的結局注定是一無所有。
不可過欲,不辱不殆。
《道德經》講: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意思是人對欲望的把握需要遵照适度的原則,懂得珍惜已經擁有的,就不會貪求未有的,懂得滿足和适可而止,就不會在貪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就不會遭受因為貪欲而引發的困辱與危險,能夠獲得一種長久的平安。
換一個角度去想,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我們什麼也沒有帶來,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天的恩賜,當我們離開世界的那一刻隻不過是物歸原主,真正屬于我們的隻有我們自己。
“貪欲”本不存在,由于世界的多樣和多元讓我們變得有欲望甚至變得貪婪,人這一生和這個世界比起來很短,你是願意在貪欲物質的泥沼中無法自拔,還是願意撥開雲霧成為“貪欲”的主人,珍惜所擁有的一切,這都是上天的恩賜,失去的東西就讓它随風而去,平靜簡單的生活一切歸于自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