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渴這事兒,還分為「真·解渴」,和「感覺·解渴」。
它們是什麼關系呢?
要搞明白「解渴」,就得先了解我們為什麼會感覺渴。
一、口渴和解渴
人的血液裡含有很多電解質、蛋白質和葡萄糖,它們對水分子吸引力形成了血液的滲透壓。
而大腦檢測的對象并不是身體水含量,而是血液滲透壓的變化。
這麼一來,無論個體的高、矮、胖、瘦,身體是否缺水有了相對統一、和客觀的判斷标準。
——人體缺水了,血液濃度升高會引起滲透壓上升;一旦上升的幅度超過了 2%,大腦就會發出口渴的提示:
hey 夥計,該喝水了。
鹽水中的電解質(滲透壓)對純淨水的吸引力
在口渴的時候喝水或者飲料,目的是把血液稀釋了、滲透壓降下去。指标降下去,大腦對口渴的警報自然就解除了。
所以,能降低滲透壓的飲料解渴,不能降低的不解渴。
這就是為什麼比較鹹口的湯、蜂蜜水、高含糖量的飲料、果汁喝完不解渴,甚至會更想喝水的原因。——它們裡面電解質或者糖的含量太高了,并沒有起到稀釋血液、降低滲透壓的作用。
備注:在激烈、長時間的運動裡 (60-90 分鐘) 大家也可以喝些運動飲料,适當補充流失的電解質和糖。
大家可能有疑問:
不對啊,這些果汁、飲料剛喝下去是解渴的,過了一段時間感覺越喝嗓子幹了。
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不止是我們,科研人員也關注到了這個有趣的現象。
二、為什麼會「感覺解渴」
這就要從幾年前的一個實驗說起了。
科研人員監測着小鼠大腦的口渴信号,發現這個信号在小鼠喝下液體(鹽水或水)後迅速下降了。
一段時間後,喝水的對照組口渴信号進一步下降,而喝鹽水的又變口渴了。
這和我們喝下飲料後先解渴、再口渴的現象簡直一模一樣。
于是,科研人員猜測我們身體内可能同時存在兩個「開關」,都能影響到大腦對口渴的判斷。
他們做了進一步的實驗。
科研人員繞開了小鼠的喉嚨,把液體直接注射到胃裡,并觀察了水、和不同鹽含量的鹽水對口渴信号的影響。
這次實驗的結果和上面的略有區别:液體注入後不一定會讓小鼠解渴。
如果注入的是水,口渴的信号會下降;
如果注入了鹽水,口渴的信号反而會上升,而且上升的幅度和鹽水的滲透壓 (濃度) 正相關。
這和我們第一部分說的原理是相似的:
如果喝的飲料(或水)降低了滲透壓,身體就會解渴;反之,會感覺更口渴。
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生物的體内有兩個關于口渴的「開關」。
第一個開關在喉嚨,可以感知我們喝水的行為、以及數量,進而降低大腦口渴的信号,獎勵我們喝水的行為。
第二個開關在胃腸,除了感知喝水量以外、還可以感知液體的滲透壓,來決定後續是不是要繼續補充水分。
這就解釋了我們上面的疑問:
喝完飲料後,喉嚨把口渴的信号降低了;而腸胃發現了我們的「作弊」行為 (喝下了高滲透壓的飲料),所以把信号重新升高了。
有意思的是,一些其他的外在刺激也會影響到喉嚨對喝水量的判斷。
比如溫度和二氧化碳含量。
2016 年,幾位感官學家找來了 100 名健康的志願者,給他們喝下不同的種類、溫度的飲料,來研究什麼類型的飲料更解渴。
結果是,冷飲更解渴。
冷飲組的志願者平均喝下 160ml 左右就表示解渴了,明顯低于常溫組的 240ml。而且,如果飲料帶氣的話,會比不帶氣的更解渴。
科研人員推斷,冷和氣泡都是對口腔的一種感官刺激,影響到大腦對喝水量的判斷。
2017 年,神經學家觀察了小鼠大腦對吞咽、溫度、味覺等因素的反饋,希望弄明白這些因素對喉嚨感應器的影響。
他們證實了感官學家的猜測:吞咽動作、溫度、氣泡這些刺激确實會影響喉嚨對喝水量的判斷。
比如,單純用一個冰涼的鐵塊貼着喉嚨,也能讓大腦降低口渴的信号釋放~
這也是我們在夏天喜歡喝冷飲、喝氣泡水的一部分原因——身體很誠實,那是因為它們解渴。
最後
我們需要區分「真·解渴」和感官刺激帶來的「感覺·解渴」。
對于身體來說,低糖、低電解質的飲料(和水)才真解渴,它們會稀釋血液裡的濃度,降低身體的滲透壓;
我們也可以把這些飲料(和水)降溫,或者選擇帶氣的版本,來增強它們解渴的感覺。
同時,我們也要留意一些冷和帶氣的高糖飲料、果汁。
它們會給身體一種解渴的感覺,但實際并不解渴,長期來說對健康是不利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