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
南昌方言有悠久的曆史,如今其傳承卻面臨“青黃不接”的尴尬局面
“00後”“10後”多數不會講南昌話
貴林社用南昌話進行相聲表演。
俗話說,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鄉音即方言,它不僅是人與人之間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語言的地方變體,是中國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載體。然而,近年來,由于缺乏語言環境,南昌本土方言的使用頻率逐漸降低。
近日,晨報記者走訪南昌各大中小學發現,“00後”、“10後”的孩子中,能講南昌話的寥寥無幾,以南昌話為代表的贛方言在傳承上正面臨着“青黃不接”、可能消失的尴尬局面。
調查
會講南昌話的中小學生寥寥無幾
上周四,晨報記者來到位于南昌縣的南昌外國語九裡象湖城學校。走進一年級(29)班,記者了解到,這個班有45名學生,經初略統計,能說上幾句南昌話的隻有3人,有的同學完全聽不懂南昌話。緊接着,記者随機走訪了該學校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的幾個班,班上的學生也隻有寥寥幾個能說幾句南昌話。
随後,記者來到位于南昌市東湖區疊山路的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學,走進初一(6)班教室,當記者提出有哪位同學會說南昌話時,隻有不足10人舉手。該班級的班主任羅老師介紹,“今年上半年我剛帶完一屆初三的學生,學生們無論是在校内還是校外都是說普通話,大家都生活在一個普通話的語言環境裡。”
上周五,記者來到位于南昌市東湖區的八一中學、實驗中學和豫章中學,調查南昌方言在高中生心中的“存在感”,在随機采訪的20名高中生中,三分之二都不會講南昌話,“無論是在學校和老師同學交流,還是回家和父母交流,我們都很少講南昌話,現在爺爺奶奶跟我們這一代人溝通都用普通話了。”正在讀高二的小朱說,他也很想學南昌話,但苦于沒有語言環境,所以學起來比較費勁。
在南昌各大中小學的校門口,記者随機采訪了10名學生家長。經記者初步統計,要求孩子學普通話的家長有8人。家長們普遍認為,學好普通話,以後找工作、交際都方便,而方言隻能在地方交流,局限性大。不過,也有2位家長要求孩子學南昌話。“南昌人必須要會說南昌話,鄉音不能忘。”學生家長劉先生對記者說。
追溯
上世紀中期南昌人仍普遍使用方言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民衆普遍使用的語言基本上都是方言。“我們讀小學、初中的時候,同學之間都是講南昌話,當年,老師的普通話也不标準,我們稱之為‘南普話’,有些老教師還是用南昌話上課。”今年58歲的老南昌人周先生回憶。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大力開展語言文字工作,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現在的南昌,包括農村,都是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普通話、使用普通話。”周先生表示,缺少了運用的場景,會說南昌話的孩子也越來越少。
方言是一種文化,更是家鄉的記憶和味道,如若漸漸減少方言的交流,那麼鄉愁的味道也會不再濃厚。
其實,普通話的推廣與方言的傳承并不相沖突,普通話的推廣是為了交流更加方便,而方言的傳承則是在保護地域文化。方言與普通話怎樣才能和諧共存?這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實際上,國家推行普通話,是要求民衆在該說普通話的場合必須說普通話,如在機關、窗口單位、學校中;私底下或其他場合的交流,使用方言進行交流是不受約束的。不會因為說普通話的人多,就要排斥方言。
底蘊
南昌話已有2000多年曆史,目前可分為四種分支方言
據我省著名語言學專家、江西科技師範大學語言文字研究所所長黎傳緒介紹,中國地大物博,漢語與少數民族語的方言衆多,漢語方言常以地域大緻劃分為八大方言:官話方言(北方話)、晉語、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語。贛語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使用人口約5500萬,也是漢語八大語系之一。但是贛語下面又有分支,細到每個市,每個縣,都會有不一樣的語言。
“南昌作為省會城市,南昌話自然是中國漢語八大方言之一的贛方言的代表。從南昌建城算起,南昌話已有2000多年曆史了;就算是從兩宋時期贛語人文格局形成算起,南昌話也有近千年曆史。由于贛方言内部的複雜性,真正的南昌方言隻局限在南昌市區及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管轄的部分地區。”黎傳緒對記者說。
“方言,就是一個地方的言語,按大類分,南昌乃至我省大部分地區使用的都是贛方言。從小類來看,目前南昌的方言大概可以分為四種,南昌話、新建話、進賢話、安義話。”黎傳緒說,方言的形成主要受地理區域和人口遷徙的影響。在先秦時代,南昌處在“吳頭楚尾”,所以當時南昌的方言毫無疑問是吳方言和楚方言的融合。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在西漢時期,中華民族主要生活在中原地區,當時的豫章郡(今江西省)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人口僅有35萬。由于中原地區頻繁戰亂,中原民衆在唐代、宋代、元代三次大量湧入江西。
據《元史地理志》記載,當時江西人口已經達到900萬。由此看來,這時在江西生活的民衆,主要來自于中原地區。中原的文化和語言與本地土著的文化和語言相互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贛方言。他們的語言代代相傳,一直延續至今。這是贛方言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漢民族語言來說,贛方言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民族古代語言的活化石。
黎傳緒說:“贛方言至今仍然保存着中華民族至少五千年來語言發展的脈絡,體現了宋元時代的語言概貌。”由于數千年來南昌都是江西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所以,贛方言毫無疑問是以南昌方言為代表的。有位語言文字學大師說過,要想知道唐代人是怎樣說話的,請聽潮汕人說話。黎傳緒表示,如今的南昌人也可以自豪地說,要想知道宋代人是怎樣說話的,請聽南昌人說話。
專家
在公衆場合說普通話和家人親友老鄉說方言
“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既會說标準的普通話,又會說純正的家鄉方言。在公衆場合說普通話,和家人親友老鄉說方言。”黎傳緒認為,普通話和方言應該是“并存并行”的關系。
黎傳緒說,很多南昌方言俚語極具地方特色,不是從小在南昌話的語言環境中生長的人聽到時幾乎完全摸不清頭腦。例如南昌話叫“完蛋了”為“切了貨”,“幹什麼”為“組犀利”,“妖精”為“精怪”,“很好”為“平整”,“雜隙”為“趕快”,“零食”為“零碎”,“壁虎”為“壁蛇子”,“被子”為“被和”,“合夥”為“擱夥”,“大清早”為“清時蠻早”,“傍晚”為“斷夜邊子”,“爛泥”為“資泥”,“鵝卵石”為“磨老鼓子”,“太陽”為“尼頭”等。
而且南昌話中有大量專用形容詞的副詞,這些副詞隻修飾特定的形容詞,大都沒有對應的漢字。讀這些副詞時可以選擇刻意拖音和重讀,以此表達強烈感受。
建言
南昌方言應該走進課堂讓孩子記住鄉音
要說當今誰講南昌話最正宗,相信大多數老南昌人脫口而出的答案是南昌本土笑星小筱貴林。“南昌方言有很多四字詞語,比如‘一老樸實’、‘憨頭搭腦’、‘福氣妥妥’、‘夯不啷當’……這些詞彙不是老南昌人根本聽不懂,是南昌本地的特色。”小筱貴林表示,南昌方言的生動形象之處還有很多,而且表達極其通俗,很多人在明白南昌某句方言俚語的意思後,常常會對這種傳神、精妙的表達捧腹大笑。
在小筱貴林看來,南昌方言是一門語言藝術。“其實南昌人說話很講究,比如形容顔色時,南昌人都喜歡加上一個助詞,‘個雜顔色炫紅咯’,就是‘這個顔色很紅’。”小筱貴林表示,南昌方言的傳承應該從娃娃抓起,比如讓方言作為教學内容進課堂,讓新一代的孩子們記住鄉音。
今年6月,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徐曉萍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推廣普通話和使用傳承方言并不矛盾。教育部、國家語委已經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在全國範圍開展包括方言在内的語言資源的調查、保存、展示和開發利用等工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