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節翩然而至。
“中秋”亦稱“仲秋”,始見于《周禮》:“中春盡,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唐人歐陽詹的《長安玩月詩》載:“秋之于時,後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魄圓,故曰中秋。”這就是說,農曆八月十五,正處在一年仲秋八月的中間,故稱“中秋”。
中秋節最盛行的活動是賞月、拜月。唐代詩人王建的《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以“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寥寥數筆,描出了中秋之夜皓月當空的美景。
宋人李樸的《中秋》詩寫道:“皓魄當空寶境升,雲間仙籁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皎兔空從弦外落,妖嫫休向眼前生。靈槎拟約相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把傳說與想象交織一體,句句不離圓月,句句表現中秋,向讀者呈現出了一幅中秋月夜的清光麗景畫。
中秋賞月,始于魏晉,盛于唐宋。唐詩宋詞的名篇中,不乏詠月佳句。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均為千古翹楚。
不過,最脍炙人口的應數蘇轼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詩人用神來之筆描繪了皓月當空、懷人千裡、神思曠遠的意境,把自己遺世獨立意緒和往昔神話傳說融合一起,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是一首自然與社會高度契合的感懷之作,曆來公認為中秋詩詞中的千古絕唱。
人們為什麼要賞月、拜月?這與民間的許多神話故事有關。《初學記》引《淮南子》雲:“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之奔月,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這裡,一是說月宮中有個叫嫦娥的美女,二是說嫦娥進入月宮後變成了蟾蜍。屈原在《天問》中就有說月宮“蟾蜍”之說,因此人們也将月宮稱為“蟾宮”。
到了漢代,傳說月中又添了一隻玉兔,那是嫦娥奔月時從人間帶走的唯一動物。晉代文學家傅玄想象更豐富,他在《拟天問》中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這就給玉兔安排了專侍搗藥的活兒。《淮南子》又說:“月中有桂樹”,這又添了一物。到了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天咫》竟演繹出一個吳剛在月宮砍樹的故事,讓月宮中有了一位非常勤勞的人。這些故事豐富了人們的想象,誘發了人們的情感。
每年中秋時分,月亮裡的桂樹和月兔隐約可見,朦朦胧胧的殘缺之美讓人不可抗拒地遐想着:月宮裡很美嗎?月宮裡真住着一位漂亮的嫦娥姑娘嗎?還有千年桂花的幽香,玲珑白兔的乖巧,瓊樓玉宇的華貴,這哪一樣不引誘着凡人神往的思緒?于是,詩人想象的翅膀張開了。
詩仙李白有首《把酒問月》,堪稱這類詩中的代表作:“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随。皎如飛鏡臨丹阙。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甯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複春,嫦娥孤栖與誰鄰?”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隐的《嫦娥》,與李白對嫦娥和玉兔的想象庶幾相同:“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在他們想象中,月宮雖然美妙,但生活卻是寂冷的,所以李白發問,孤獨的嫦娥,有誰與之為鄰?李商隐則猜想,升仙後的嫦娥肯定是後悔的。
這“二李”一問一答,雖隔時空,卻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把讀者引入了神奇的境界。明代詩人邊貢有首《嫦娥》,承延了“二李”的想象:“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隻自攀。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那圓圓的月宮,冷冷的桂樹,歲歲花開,循環往複,孤寂有誰知?這真是身在凡間想上天,居住天上思人間。不知月圓的今夜,究竟是喚醒了月中人的思念,還是浪漫的塵思糾纏着美麗的月亮?
“千裡明月寄相思”。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把中秋節稱為“團圓節”,常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人間的悲歡離合。尤其是那些客居他鄉的遊子,仰望着玉盆般的明月,自然會聯想到家人團聚。詩聖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寫道:“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身處戰亂之中,信息閉塞,思鄉念親之情溢于言表。唐代詩人殷文圭的《八月十五夜》雲:“萬裡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滿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華嶽影寒清露掌,海門風急白潮頭。因君照我丹心事,減得愁人一夕愁。”觀月減愁、觀月消愁,也算是詩人作詩的一種自我安慰。
從古到今,月亮最能撥動羁客行人的離情别懷,皎潔美麗的圓月一直是蘊藉深廣的情感具象,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們癡情般望月,或望出浪漫的詩情渴盼,或望出惆怅的淚水,或望出海角天涯的思念,或望出“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的缱绻。
這方面的詩作,頗具典型的當推李白的那首《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随我身。暫伴月将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這裡,雖然隻有他一人獨酌,卻把明月當成了友人,邀月下來一起飲酒,幻出月、影、人三者,表現了一種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不孤獨的複雜感情。賞月之幻美,以月為魂之曠達,躍然筆端。那個醉後撲江撈月而死的傳說雖然大不可信,但憑借這份缱绻、這份迷醉,也足以說明李白對賞月、拜月确實雅興十足,樂此不疲。
詩人思緒的翅膀自然不會止于賞月,更想自己變作鳥兒飛入太空,親自天上察看一番。李賀有首《夢天》,寫的就是天上的景象:“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玉輪壓露濕團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李賀是中唐的詩壇奇才,被稱為“詩鬼”,他一生抑郁不得志,隻活了二十七歲,但他的詩歌卻是唐詩中一座巍峨峻拔的奇峰。這首詩中的悲涼情調,是發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生不逢時,人間無望,便幻想飛上天去尋求。
可是,天宮的景象真的就很美妙嗎?顯然,他這首詩中所想象的天宮并非美妙完美:在灰暗的天色中哭泣的“老兔寒蟾”,慘白的光芒斜照着的半壁月宮,反襯着天宮的绮麗、玉桂清香,給人以凄冷悲涼的感覺。于是他亮出了觀點:人間的千年萬載,在天上隻是走馬的瞬間,而在空中俯瞰人世,那廣袤大地不過是幾縷塵煙,浩瀚大海隻是天仙的杯中之水,生命是何等渺小。這最後四句,才是這首詩真正的絕唱。李賀的才智之奇,就在于他雖然沒有飛天升空的經驗,但憑着非凡的大膽想象,讓思緒飛升到高天雲霄,感覺自己已經成為天宮的一員,在九霄雲外遙望人間,于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宇航員的視野,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古代詩人為何偏愛吟月?這不僅僅是因為月亮的美麗與神奇,而是出于曆史的局限,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沒變化的科學道理,于是便編出許多神話,生發出若幹聯想。即使沒有圓月的中秋夜,詩人也能因月而寫出美妙的詩篇。
宋代詩人王琪《答永叔問》,就是在一個細雨菲菲的中秋夜寫成的,詩中這樣寫道:“班班疏雨寒無定,皎皎圓蟾望欲闌。應在浮雲盡深處,更憑絲竹一催看。”這首中秋詩并不像尋常詩那樣大加贊美圓月,而是借中秋無月的景象,寫出了人們常說的“美好的東西總是多磨難”的哲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有首《中秋不見月問答》寫道:“試問玉蟾寒皎皎,何如銀燭亂熒熒。不知桂魄今何在,應在吾家紫石屏。”此詩與王詩相比較,誠然意境不夠開闊,但因不見月而想到家中有石雕畫月,由失落到安逸,亦不失意境之妙。
古人中秋賞月詩除了多用于抒情,還時常用于言志。明代廣東才子倫文叙進京趕考,與湖廣名士柳先開并列榜首。為确定誰為狀元,主考官請皇帝親自面試。當時恰逢中秋之夜,皇帝就讓倆人以《明月》為題作詩。柳先開先寫道:“讀盡天下九州賦,吟通海内五湖詩。月中丹桂連根拔,不許旁人折半枝。”柳詩運用了蟾宮折桂的典故,表示狀元非他莫屬。倫文叙随後寫道:“潛心奮志上天台,瞥見嫦娥把桂栽。偶見廣寒宮未閉,故将明月抱回來。”顯然,倫詩比柳詩氣魄更大,且想象力豐富,意境優美,皇帝連連說好,遂欽定倫為狀元。
借中秋月詠詩言志,不能不說晚清兩位詩人的愛國情懷。樊增祥的組詩《中秋夜無月》其中一首寫道:“亘古清光徹九州,隻今煙霧鎖瓊樓。莫愁遮斷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這首詩面對的背景,正是清王朝大廈将傾,國家人民俱在風雨飄搖之中。作者以無比深痛的筆調,寫出了有月不如無月,因為有月照出破碎的神州山河,人們見了會更加發愁。全詩緊扣“愁”字,一種深沉的愛國之情溢于言表,讀來令人心碎、心恸。
鑒湖女俠秋瑾的《滿江紅·中秋詞》,更讓人熱血沸騰,她這樣寫道:“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将侬,強派作娥眉,疏未屑!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全詞充盈着愛國主義精神,彰顯着匡國濟世的淩雲之志,基調高昂,語言剛健,肝膽照人,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氣魄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愛國志士自強不息。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曾經照過古人的明月,在高天之上無私地照耀着人間,看着人的生命一代代流水般更替。然而,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時空擡頭仰望,看到的卻是同樣的一輪明月。
千百萬年來,月兒俯視着人間燈火闌珊,看盡了人間離合悲歡,卻總是沉默不語,盈盈缺缺,淡然流年,兀自逍遙。不同的是人的心境與思緒,或贊賞,或相思,或感歎,或抒懷。于是,便有了洋洋大觀的中秋賞月詩,一曲曲吟詠着,從古延至今。又于是今夜,也就在這月華涓涓的今夜,徜徉在古人賞月的詩文裡,我借曾照過古人的中秋月輝,釀一杯溫情的清酒,慢慢地啜飲着,思緒萬千地沉醉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