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春秋戰國時候,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
楚國郢(運)都人氏,即今天湖廣荊州府之地也。俞伯牙是楚國人,卻在晉囯做官,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晉王之命,來到楚國修聘(友好訪問)。伯牙讨這個差使非常高興,一來是個大才,不辱君命。二來順便省視鄉裡,一舉兩得。即日就從陸路到了郢都。朝見了楚王,言說:我奉晉王之命來此拜見楚王您,希望我們晉楚兩國友好結盟,從此兩國如兄弟。
楚王大喜,于是設宴款待俞伯牙,十分相敬。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看墳墓,會一會親友。雖然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遲留。公事己畢,拜謝楚王要返回晉國去。楚王贈予黃金彩緞,高車驷馬。伯牙離楚一十二年,想念故國江山之美,想要恣意觀覽楚國錦繡河山,要從水路而行。于是假奏楚王說道:臣不幸得了一種病,不能做馬車和騎馬走。所以啟禀陛下您,我想乘舟而行,以便醫藥。不知可以不?
楚王準奏,命水師撥大船二隻,一正一副。正船單坐晉國使臣,副船安頓仆從行李。都是蘭桡畫槳,錦帳高帆,甚是齊整。
群臣直送至江頭而别。
隻因覽勝探奇,不顧山遙水遠。
伯牙是個風流才子,那江山之勝,正投其懷。張一片風帆,淩千層碧浪。看不盡遙山疊翠,遠水澄清。
這一日,船行至漢陽江口。
正好是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突然間!風狂浪湧,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進,泊船于山崖之下。不多時,風恬浪靜,雨止雲開,現出一輪明月當空。那雨後之月,月光如洗更勝平常。
伯牙坐在船艙裡,獨自無聊。于是命書童焚香爐内,說道:待我撫琴一曲,以遣情懷。
書僮焚完香,捧出琴囊放在案上。伯牙開囊取琴,調弦轉轸彈出一曲。還沒有彈完之時,突然間,指下“刮喇"的一聲咱,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大驚,連忙讓書童去問船頭;這船是去哪裡啊?可有人家?
船頭答道;因為偶遇風雨,船泊于山腳下,雖然有些樹木,但是并無人家。
伯牙驚訝不己,心裡想着:荒山之處斷琴弦可是奇怪,若是在城郭村莊,或許有聰明好學之人,偷聽我彈琴,所以琴弦忽然間斷了。這荒山下那會有偷聽琴音之人?
哦!我知道了,可能是有仇人派遣刺客或者是有盜賊在此,想來登舟劫我财物。
于是伯牙命左右随從說:去給我上山上捜一搜,看看是不是有人藏于暗處。
手下人領命,喚齊衆人,正想搭跳闆上崖。忽然間聽到岸上有人說話:船上的大人不必驚慌,小子并非奸盜之流,隻不過是一個樵夫。因打柴回家晚了,又趕上驟雨狂風,無處避雨才潛身岩畔。聞君雅操,少住聽琴。
伯牙大笑說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聽琴二字!此言不知真假,我也不計較了。樵夫還是快快走路吧!
那人并不離去,在崖上高聲說道`大人出言謬矣!豈不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門内有君子,門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深人靜,荒崖下也不該有撫琴之客了。
伯牙見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個聽琴之人也未可知。
于是走到船艙門口,頗有驚喜之色問道;崖上那位君子,即是聽琴站立多時,可知道我剛才所彈何曲?
那人說道∴小子若不知,又怎麼能來聽琴。方才大人所彈,乃孔仲尼歎顔回,譜入琴聲。其詞雲:可惜顔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隻國陋巷箪瓢樂,——到了這一句琴弦就斷了。還沒有撫出第四句來,我還記得那句是——留得賢名萬古揚。
俞伯牙聞聽此言大喜,說道:先生果非俗士,隔離太遠不便說話。來人啊!掌跳闆,看扶手,請先生登舟細講。
于是随行之人把跳闆放起,此人上船,一看果真是一個樵夫。頭戴箬笠,身披草衣,手持尖擔,腰插闆斧,腳穿芒鞋。手下是勢利之人,見是樵夫下眼相看。說:咄!那樵夫!下艙去見我家老爺要叩頭,問你甚什話小心回答,老爺官大着呢!
樵夫卻是不急不躁,說道:列位不要粗魯,等我解衣相見。
拿下鬥笠,頭上是青布包巾,脫了蓑笠,身上穿藍布衫兒,搭膞拴腰,露出來藍布褲子。樵夫是不慌不忙,将蓑衣,鬥笙,尖擔,闆斧都放在船艙外面。然後脫了芒鞋,除去泥水重新穿上,走進艙裡。
官艙裡公座上燈燭輝煌,樵夫見了俞伯牙雙手抱拳做一長揖并不下跪,說道:給大人施禮了!
俞伯牙是晉國大臣,眼界中哪有布衣之友。下來還禮,恐失了官吏的體面。即請人下船,又不好讓樵夫回去。伯牙沒有辦法,隻微微挙手說道:賢友免禮了。叫書童看坐的。童子拿了一張杌坐兒放在下座。
伯牙全無客禮,把嘴向樵夫一弩說道:你且坐下。
俞伯牙用你我之稱,可知對樵夫的怠慢程度了。
那樵夫也不謙讓,俨然坐下。
伯牙見他不告而坐,心中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也不問姓名,也不呼手下人獻茶。默坐多時,怪而問道:适才在崖上聽琴之人就是你嗎?
樵夫答道:不敢!
伯牙說道`我且問你!即來聽琴,必知琴之出處。此琴何人所造?撫它有什麼好處?
正問之時,船頭來禀告:風急順了,月明如晝,可以開船了。
伯牙分付,“且慢些"
樵夫說道∴承大人下問,小子若講話絮煩,恐擔誤順風行船。
伯牙笑着說:恐怕你不知道琴理吧!若講得有理,就不做官也不是什麼大事,何況行路之遲速乎!
樵夫說道:即如此,小子就說說吧!
此琴乃伏義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凰來儀。鳳凰乃百鳥之玉,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伏義氏知道梧桐乃樹中良材,奪造化之精氣,堪為雅樂,令人伐之。其樹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其上一段叩之,其聲太清,以其過輕而廢之。
取下一段叩之,其聲太濁,以其過重而廢之。取中一段叩之,其聲清濁相濟,輕重相兼。送長流水中,漫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取起陰幹,選良辰吉日,用高手匠人劉子奇斫成樂器。
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
長三尺三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闊八寸,按序有八節。後闊四寸,按四季。厚二寸,按二儀。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闫月。
先是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宮商角徽羽。堯舜時操五弦琴,歌“南風”詩,天下大治。
後因周文王被囚于羑裡,記念其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謂之文弦。後武王伐纣,前歌後舞,添弦一根,激烈發揚,謂之武弦。
先是宮商角徽羽五弦,後加二弦,稱為文武七弦琴。
此琴有六忌,七不彈,八絕。
何為六忌?
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風,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
何為七不彈?
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淨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
何為八絕?
總之清奇幽雅,悲壯悠長。此琴撫到盡美盡善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乃雅樂之好處也。
伯牙聽見他對答如流,猶恐是背記之學問。又一想即便是記問之學也很了不起了。
不如在試他一試。
此時伯牙也不似先前你我之稱了。
又問道:足下即知樂理,當時孔仲尼鼓琴于室,顔回從外面進去,聽琴中有幽沉之聲,懷疑有貪殺之氣,就問孔子。
仲尼說:我剛才撫琴,見貓要捕鼠,想讓貓捉到老鼠,又害怕老鼠跑了。所以有貪殺之意,遂落于絲桐。
始知聖門音樂之理,入于微妙。
假如下官撫琴,心中所想,足下能聽聞而知道嗎?
樵夫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大人試撫琴一過,小子用心聽琴,如果猜不到望大人休得見罪。
伯牙把琴斷之弦重新整好,想了好半天,心裡想着高山,撫琴一弄。樵夫贊歎道:美哉!峨峨兮若泰山!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伯牙不答。
又凝神一會,将琴再弄。心裡想着流水。
樵夫又贊歎道:美哉!洋洋兮若江河!大人意在流水也!
隻說兩句話,己中伯牙心事。
伯牙大驚,推琴而起。與子期施賓主之禮。連呼:失敬!失敬!
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豈不是誤了天下賢士!先生高名雅姓?
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鐘名微,賤字子期。
伯牙拱手說道:是鐘子期先生。
子期轉問:大人高姓,榮任何處?
伯牙說道:下官俞瑞,仕于晉國,因修聘而來。
子期道:原來是伯牙大人。
伯牙推子期坐在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上茶,茶罷。
又命童子取酒共酌。
伯牙道:借此攀話,暢所欲言不必拘禁。
子期稱:不敢。
童子取過瑤琴,二人入席飲酒。伯牙開口說道:聽先生口音是楚國人?
子期道:離此不遠,地名馬安山集賢村,便是荒居。
伯牙點頭說道:好個集賢村!
又問:道藝何為?
子期說:也就是打柴為生。
伯牙微笑說道:子期先生!下官要直言了,似先生這等抱負,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廟,垂名于竹帛,卻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與草木同朽,我偷偷的覺得這不可取啊!
子期說道:實不相瞞,我有年邁父母,又無兄弟手足相輔助。砍柴度日,以盡和父母之餘年。
雖位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養也!
伯牙道:如此大孝,越發難得。
二人相互敬酒,彼此甚覺舒爽。子期寵辱不驚,伯牙越發敬重喜愛。又問子期:青春多少?
子期說:虛度二十七歲。
伯牙道:下官年長一旬。子期若不見棄,伯牙願與君結為兄弟,不負知音契友。
子期笑着說: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國名公,鐘徽乃窮鄉賤子,怎敢高攀,有辱俯就。
伯牙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
下官碌碌風塵,得遇高賢結契,實乃平生之萬幸!若與富貴貧賤為嫌,那我俞瑞為何等之人。
于是命童子重添爐火,再爇名香。就在船艙之中與子期頂禮八拜。伯牙年長為兄,子期為弟。從此兄弟相稱,生死不負。
拜罷!
兩個人添酒回燈重開宴。
子期讓伯牙兄長坐上座,伯牙聽弟之言上座坐下。二人慢慢的喝酒,彼此談心說話,真是情投意合,兄弟倆有說不完的話語。
正是:
合意客來心不厭,
知音人聽話偏長。
談論正濃之迹,不覺月淡星稀,東方發白。船上水手都起來收拾篷索,準備開船。
子期起身告辭。
伯牙手捧一杯酒遞給子期,手握住子期的手歎息:賢弟!我們相見何太遲,相别何太早!為兄舍不得賢弟你啊!
子期聞聽此言,不覺淚珠滴落杯中。
子期一飲而盡,斟滿回敬伯牙。
二人各有眷戀不舍之意。
伯牙說:愚兄餘情不盡,意與賢弟同行數日可好?
子期說道:小弟不是我不想相從,怎奈二親年老,父母在,不遠遊。
伯牙說: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訴雙親,到晉陽來看愚兄一看,這就是“遊子有方”了。
子期道:小弟不敢輕諾而寡信。許了賢兄,就當踐約。萬一禀告雙親,父母不允,使仁兄懸望于數千裡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
伯牙聽後,點頭說道:賢弟真是至誠君子!也罷!明年還是我來看賢弟。
子期說:兄長明年何時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駕。
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節,今天是八月十六日了。賢弟!我明年來還是五六日到。若過了中旬,遲到數日就是爽信,不為君子。
于是叫童子拿筆墨紙硯,把鐘賢弟的居住之地和時間全部都記錄下來。
子期說道:既然如此,小弟來年八月仲秋五六日準在江邊拱候,不敢有誤。
天色己明,小弟告辭了!
伯牙說:賢弟稍等。
命童子取出黃金兩笏,雙手捧起對子期說道:賢弟,區區薄禮,權為二位尊人的奉養孝敬之資,望弟萬勿推辭必須收下。
子期不敢謙讓,即時收下。再拜告别,含淚出艙,穿上蓑衣鬥笠,插闆斧于腰間,掌跳闆搭扶手上崖。
伯牙直送至船頭,兄弟倆人灑淚而别。
不題子期回家之事,再說俞伯牙點鼓開船。一路江山名勝,無心觀看,心心念念,隻想着知音之人。又行了幾日,舍舟登岸。
經過之地,知道是晉國的上大夫
,都不敢輕慢,安排車馬相送直至晉陽,回複了晉王,不在話下。
光陰迅速,過了秋冬。不覺春去夏來。伯牙心裡想着知音子期,無日忘之。眼看中秋将至,奏過晉王,給假還鄉。
晉王依允。
伯牙收拾行裝,仍舊乘船而行。
正好八月十五夜,船泊于去年之地。水底抛錨,崖邊釘橛。皓月當空,一線月光射進舟内朱簾。
伯牙命童子卷起朱簾,走到船頭,仰觀鬥柄,水底天心,萬頃茫然,照如白晝
想起去年與知音相逢,雨止月明。今夜重來,又值良夜。他約定江邊相候,如何全無蹤影?莫不是爽信!
又等了許久,想到:我知道了,江邊來往船隻很多。我今日所駕的船,不是去年之船了。吾弟急切如何認得。
去年我原在此撫琴驚動知音,今夜仍将瑤琴撫弄一曲。吾弟聽見,必來相見。
于是命童子取琴放置船頭,焚香設座。
伯牙開襄,調弦轉轸,才泛音律,商弦之中卻有哀怨之聲。
伯牙停琴不操,“哎呀不好!商弦哀聲凄切。吾弟必遭憂在家,,。去年曾言父母年高。莫非父喪或者母亡。他為人至孝,事有輕重,甯失信于我,不能失于親,所以不來也。天亮之後,我親上崖探望。”
伯牙想到這裡,讓童子收拾琴桌,下艙就寝。伯牙一夜未睡,挂念弟弟子期。真是眼巴巴的盼望着天明,看看月移簾影,日出山頭。
伯牙起來梳洗整衣,命童子攜琴相随,又取黃金十镒帶去。說:若吾弟居喪,可為禮金。
踹跳登崖,沿着砍柴之路,約莫走了十幾裡路,出了谷口,伯牙站住
。童子問道:老爺為什麼不走了?
伯牙說:山分南北,路列東西,有兩條路不知往哪裡走,等候問問識路之人,在走不遲。
伯牙就在石上少憩,童兒站在身後。
不多時,從左邊路上來了一個老翁,髯垂玉線,發挽銀絲,箬笠野服,左手舉藤杖,右手攜竹籃,慢慢的走來。
伯牙整衣,向前施禮。
那老者不慌不忙,将右手竹藍輕輕的放下,雙手舉藤杖還禮,說道:先生有何見教?
伯牙道:請問老人家!去集賢村往哪條路走?
老者回答道:這兩條路都是往集賢村走,左邊是上集賢村,右邊是下集賢村,各是十五裡路,不知先生要去哪個集賢村啊?
伯牙聽後,黙黙的無語,心裡想着吾弟是個聰明人,為什麼說糊塗話呢?相見之日也該把上下說詳細了才好。
老者又說:老夫在此久住,十裡八村,全都知道,先生隻說要去找誰即可。
伯牙說道:學生要去鐘家莊。
老者聞聽鐘家莊三個字,一雙昏花眼内,撲簌簌掉下淚來,道:先生别家可以去,鐘家就别去了!
伯牙大驚問是何故?
老者問道:先生去鐘家莊,要訪何人?
伯牙說道:吾弟鐘子期。
老者聞聽此言大哭道:子期鐘徽,乃是吾兒子啊!去年八月十五打柴歸晚,遇見晉國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講論之間,意氣相投。
臨走贈黃金二笏。吾兒從此買書攻讀,老朽不才,也沒有禁止他讀書。就這樣吾兒子白天采樵勞累,晚上拼了命的讀書,心力耗費,染成怯疾,數月之前已經亡故了。
俞伯牙聞聽此言,猶如五雷轟頂,肝膽俱裂。淚如湧泉之水,悲如怒吼之風。大叫一聲,痛煞我也!
傍山崖跌到,昏絕于地。鐘公用手攙扶,回頭問一下小童:這位先生是誰?
小童低低的附耳說道:就是俞伯牙老爺。
鐘公說道:原來是吾兒好友。
扶起伯牙蘇醒,伯牙坐在地下,口吐痰涎,雙手捶胸,嚎啕大哭。道:賢弟啊!昨夜我泊舟,還說你爽信,豈不知已成泉下之鬼!你有才無壽了,可痛死愚兄啊!
鐘公拭淚相勸,伯牙哭罷起來,重新給鐘公施禮。
不敢稱呼老丈,改稱老伯,以見自家兄弟之意。
伯牙說道:老伯,令郎還是停柩在家,還是出瘗郊外了?
鐘公說道:一言難盡!吾兒臨終之時,老夫和拙荊坐于卧榻之前,吾兒遺語囑付道:修短由天,兒生前不能盡人子事親之道,死後要葬于馬安山江邊。與晉大夫俞伯牙有約,欲踐前言耳。
老夫不負吾兒臨終之言,适才先生來的小路的右邊,有一丘新土,即吾兒鐘徽之冢。今日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紙錢,往墳前燒化。不想和先生相遇!
伯牙道:即如此,奉陪老伯去墳前一拜。
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籃。
鐘公策杖引路,伯牙随後,小童跟定。複進谷口。果見一丘新土,在于路左。
伯牙整衣下拜:賢弟!在世為人聰明,死後為神靈應。
愚兄此一拜,誠永别矣!
拜罷,放聲大哭。
哭聲驚動了山前山後,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問行的住的,遠的近的,聞得朝中大臣來祭鐘子期,回繞墳前,争先觀看。
伯牙卻不曾擺得祭禮,無以為情。
命童子把瑤琴取出囊來,放在祭石台上,盤膝坐于墳前,揮淚兩行,撫琴一操。
那些看者,聞聽琴韻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伯牙問:老伯,下官撫琴,憑吊令郎賢弟,悲傷不已,衆人為什麼發笑?
鐘公說道:鄉野之人,不知音律。聽琴聲以為取樂之具,故而長笑。
伯牙道:原來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典?
鐘公道:老夫幼時也頗習。如今年邁,五官半廢,模糊不懂久矣!
伯牙道:這就是下官随心應手一曲短歌,以吊祭令郎他啊!
願口誦于老伯您聽聽。
鐘公道:老夫願意聽。
伯牙誦雲: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複傷心,
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曆盡天涯無足語,
此曲終兮不複彈。
三尺瑤琴為君死!
伯牙于衣裌間取出解手刀,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殘,金徽零亂。
鐘公大驚問道:先生為什麼摔碎此琴?
伯牙說道: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鐘公說道:原來如此,可憐可憐!
伯牙道:老伯高居于上集賢村,還是下集賢村?
鐘公道:荒居在上集賢村第八家就是。先生如今又問他怎樣?
伯牙說道:下官傷感在心,不随老伯回家了。随身帶有黃金二镒,一半代令郎做為奉養的銀子,一半買幾畝祭田,為令郎春秋掃墓之費。
待下官回朝上奏國君,上表告歸林下。
那時在到集賢村,迎接老伯和伯母同到寒家,以盡天年。
吾即是子期,子期即是吾也!
老伯勿以下官為外人相嫌。
說罷,命小僮取出黃金,親手遞與鐘公,哭拜于地,鐘公答拜。
盤桓半響而别。
這就是千古絕唱,高山流水遇知音。
勢利交懷勢利心,
斯文誰複念知音。
伯牙不作鐘徽逝,
千古令人說破琴。
——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