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在面臨供應商很長又不可靠的交期時,通常都會直接采取較被動的方法,如準備安全庫存、催貨等,這都無法根本解決問題的存在。較主動的方法是從了解交期的構成基本前置時間要件開始,交期一般都與時間因素有關,隻要找到問題的源頭,才能有效的管理供應商的交期,這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降低供應商接單的變異性
供應商的産能短期來看是很固定的,需求變動會影響供應商的工作量,會直接影響到交期。在依訂單生産(Make-to-order)的型态下尤其明顯,交期時間通常較長。
供應商面臨的需求變動是由客戶下單的模式所造成的。當客戶(采購)更改數量、更改交貨日期或頻繁的更換供應商,供應商面臨的需求也跟著更動。
客戶(采購)的下單模式,則與其主生産排程有極大的關系,因此,采購最好将動點放在與供應商溝通上,讓采購了解供應商的産能分配狀況,而供應商也要能了解客戶的實際需求,使供應商産能的分配能配合實際客戶需求的變動。
2
降低整備時間(Set-Up Time)
供應商整備時間的改善可以增加生産排程彈性,并且降低生産的時間,在JIT的生産環境下,其影響尤其顯著。降低整備時間有以下的方法:
1.購買新機器設備或機台重新設計變更。
2.使用電動或氣動輔助設備。
3.安裝快速夾持裝置。
4.透過工業工程進行工作流程分析改善。
5.使用标準零件與工具。
3
解決生産上的瓶頸(Bottleneck)
非連續性制程中,要依需求量來平衡每一個工作站的可利用産能是非常難的事,總會有一些工作站忙不過來,而一些工作站卻閒置著。忙不過的工作站會造成瓶頸現象,而瓶頸會影響産出量(Throughput)的多寡,也會影響整個制造交期。以下是有關瓶頸現象的一些重點:
1.非瓶頸工作站的利用并不在其産出量,而在其他工作站的限制。
2.非瓶頸工作站并不因為每次被使用到而會有百分之百的産出。
3.生産線的産能主要是由瓶頸工作站的産能所決定。
4.非瓶頸工作時間的節省對交期沒有任何幫助。
5.産能(Capacity)與需求優先順序(Priority),必須同時被顧及到。
6.工作量可以也必須作一适當的分配。
對于瓶頸,有以下的一些解決方法:
1.在每一瓶頸工作站前,安排一緩衝庫存區(Buffer)。
2.控制材料進入瓶頸工作站的速度。
3.縮短整備時間(Set-up),以增加瓶頸工作站的産出量。
4.調整工作量的分配。
4
降低運送的時間
運送時間與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距離、交貨頻率以及運輸模式有直接的關系。使用當地的供應商可大幅降低運送時間,如果供應商位于海外,無論是海運或空運,尋求一個信用良好、價格合理、效率高的貨運承攬業者(FreightForwarder)是非常的重要。
如貨物需要上棧闆,貨櫃内的空間利用率也要加以詳細計算。若是貨品不多,也可考慮併貨的方式,來節省出貨成本及時間。
5
降低行政作業時間
行政作業時間的降低,可透過良好的溝通、正确的資料以及有效率的采購作業流程為之。采購作業在公司内部與各公司間資訊的流通佔有相當多的比重。
快速資訊流通可以透過不同型态的工具來達成,包括了利用電子資料交換(EDI)、條碼(BarCode)、傳真、電子郵件(e-mail)、電話或是互動式多媒體,加上人造衛星的利用,資訊可快速的傳遞到任何角落。
行政作業時間的改善必須和供應商一起努力,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另外,在主生産排程确定後,要避免緊急插單的情況發生,任何插單的動作都會引起排程混亂,對交期的延誤有擴大加乘的效果。
6
及時供貨采購(Just-In-Time Purchase
【及時供貨的特性可從數量、品質、供應商以及制程四個方向來觀察。】
數量的特性
-穩定的産出率。
-小批量、頻繁的交貨。
-長期合約型态,如使用總括訂單(Blanketorders)。
-利用看闆(Kanban)管理生産排程。
-每次交貨數量都可有不同,但整份合約的總數量是固定。
-不接受過多或短少的交貨數量。
-鼓勵供應商以确實數量包裝。
-鼓勵供應商降低生産批量(lotsize)。
品質特性
-簡化産品規格,使用較多性能或功能規格,較少設計規格。
-供應商協助達成品質的要求。
-買方的采購人員,與供應商的品管人員關系密切。
-鼓勵供應商采取制程控制(ProcessControl),而非以檢驗方式。
供應商的特性
-供應商班底的數量不多,并與其維持夥伴關系。
-供應商位于較鄰近的地方。
-主動運用價值分析(ValueAnalysis),來督促供應商達到價格競争優勢。
-競争性報價多發生于新料号的詢價。
-鼓勵供應商延申及時供貨至他們自己的供應商。
制程的特性
-不間斷的制造流程(uninterruptedflow)。
-生産線采功能布線(functionallayout)或群組布線
(workcelllayout),制程較有彈性。
-較低的排隊時間(queuetime)及制造前置時間
(manufacturingleadtime)。
-較低的線上在制品(WIP)的庫存量。
-大量使用彈性佳的多能職工。
【及時供貨(JIT,Just-In-Time)的好處可從零件成本、品質、設計、行政效率及生産力五個方面觀察到。】
零件成本:
-低庫存,即低的庫存持有成本。
-由于供應商的數量有限,長期的學習曲線結果,自然能降低成本。
-低的報廢成本。
品質:
-由于交貨頻繁,不良品可在發生前快速偵測到。
-由于供應商生産批量低,不良品可快速修正。
-可以降低品質檢驗的工作。
-零件品質提高,最終産品的品質也跟著提高。
設計:
-可以快速反應工程變更。
-由于性能或我能規格,設計可有較大的創新空間。
行政效率:
-供應商班底的數量少,詢價次數可以降低。
-書面作業及催貨頻率可降到最低。
-交貨流程簡化。
生産力:
-降低重工率,并降低品管檢驗的工作。
-降低交貨延誤的機率。
-交貨頻率高、批量小且可靠,可降低采購、生管、倉管的監督工作。
7
讓供應商管理庫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讓供應商承擔庫存管理的責任是一個新興的做法,在這個觀念下,供應商負責庫存的計劃與保持,所有庫存的所有權(ownership)在供應商,直到原料被提領消耗掉或轉換為成品為止方轉移至客戶。目前以下列三種做法較為普遍:
1.供應商派駐一位于客戶廠區内的人員(vendoron-siteplanner),實際使用客戶的電腦系統,替客戶執行物料計劃及補充的工作。
2.供應商的工廠與客戶的電腦系統連線直接取得客戶的物料需求計劃(MRP)資料。
3.對于持續固定使用且數量變化小的材料補充,如氣體、油料等儲存槽上有容量水準顯示裝置,供應商可依照顯示迳自進行補充作業。
寄貨采購(Consignmentbuying)則是另一種供應商承擔庫存的采購交易方式,供應商于買方廠區庫房内保持一定水準的存貨數量,貨品的所有權也在供應商,客戶由倉庫提領貨品使用時,才需執行付款的責任。
由于是供應商替客戶來做庫存管理,供應商必須保證供料的及時性及可靠性,如此可大幅降低交期的時間。另外,供應商對客戶的實際使用率及取貨的模式有充分的了解,對供應商自己的生産排程也有正面的幫助。
縮短交期帶來的好處
1
可以提升産品品質
縮短交期的行動,需要整個生産系統每次都将事情在第一次就做對(Dotingsrightthefirsttime,everytime),為了達成此目标,産品的設計及制造上的規格都必須非常清楚無誤,品質的問題都會在無形中減少到最低。
2
可以降低庫存
當交期縮短,産品經過生産線以更快的速度交到客戶的手中,生産線上的在制品(WIP,work-in-process)數量便降低,就不需要準備太多的儲存空間,整體庫存量可降低。
3
可以增加公司接單的彈性
當交期縮短後,生産線所多出來的時間便可以用來應付一些臨時狀況,如插單或數量暴增。另外,若交期短、生産速度快,公司便可以應付小批量多樣化的訂單。
4
可以降低成本
交期縮短、庫存降低、儲存空間的節省、加上品質的改善(重工、報廢品少了),當然能降低成營運成本了。
5
可以加速産品上市時間
交期縮短後,加速産品上市的時間,自然可增加産品的競争力。
如何改善供應商交期
以前瞻性的思考方式,虛心的檢讨與共應商維持夥伴的關系。鼓勵供應商縮短前置時間(LeadTime)及週期時間(CycleTime),并更有效的管理庫存,縮短産品上市的時間。與供應商誠懇溝通,對彼此的需求與能力沒有猜忌,彼此信賴。
鼓勵供應從銷售導向的做法,轉變為支援客戶需求導向的觀念。鼓勵供應商主動積極的進行持續改善動作,而非被動的等待客戶要求。
鼓勵供應商使用EDI、Internet等共通的商業溝通語言和工具,讓溝通變得更有效率。公平合理的與供應商分擔風險,這有助于改善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最後,以開放式、誠懇與供應商溝通,共同達成交貨迅速、高度信賴、價格優勢的最終目标。
(文章整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