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裡浮生:中國畫的隐秘記憶》是世紀出版集團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一本趣味解讀中國古畫的新穎之作,該書剛一出版,即入選了《中華讀書報》6月好書榜、《中國出版傳媒商報》5月嚴選好書、世紀好書4、5月合榜等,廣受關注。
在這本書中,作者側重于還原古畫背後的曆史情境和人物遭遇,沉浸式地講述畫家和文人背後的“意難平”。
全書将100多幅中國畫背後的故事分為六種人生境遇來解讀,大到王朝的興衰更替,小到一個尋幽者的細膩情思,作者總能從古詩文集、筆記雜談、方志族譜、書畫題跋中采撷出有趣的史料,帶你回到那塵封已久、富有溫度的曆史現場,讀懂唐玄宗、韓熙載、王維、蘇東坡、司馬光、唐伯虎等人的内心,感受他們在大曆史背景下的喜怒哀樂。
作者講述了這本書背後的故事,現轉載如下,以飨讀者。
這次,是要跟大家介紹我的新書《畫裡浮生:中國畫的隐秘記憶》。
因為某些原因,我在家裡蹲了兩個多月,中間還體驗了一趟九天八夜的魔幻之旅。書比我好一點,印刷、裝訂完成的第一天就在工廠裡靜靜地躺着,直到一周前物流逐漸恢複正常,才結束它們的“工廠浮生”。要給大家介紹這本書,就得從“浮生”聊起。
01
在東方文化的語境裡,恐怕隻有“浮生”這個詞才能概括出人類對生活的某種普遍知覺。那些漂浮夷猶的不安,若即若離的理想,稍縱即逝的年華,是古往今來所有人共同分享的情緒和境遇。我愛讀藝術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好奇:面對同樣甚至更嚴苛的處境,曆史上的偉大靈魂是如何應對的?
當遭遇烏台詩案後的蘇轼灰心喪氣地來到黃州,是什麼讓他在自閉中慢慢自愈,成為後來的東坡?曆來以《赤壁圖》為題的畫作不知凡幾,我試圖解讀不同畫面背後的情境,展現蘇轼在黃州數年間的心境變化過程。
當身邊的親友紛紛勸說自己或隐或仕,面對人生可能隻有一次的機會,三十三歲的趙孟頫要如何做出忠于自我的抉擇?趙孟頫中年所作的《鵲華秋色》讓世人歎為觀止,可我在看他一幅早年的冷門畫作《幼輿丘壑》時發覺自己才真正走進了他的内心。
當唐寅努力一年就高中解元,與之齊名的文徵明為何十試不中?而當他終于得進翰林,又為何不到三年就草草辭京?他一直在堅持些什麼?吟詠落花是明代吳人的幽情,沈周在80多歲時畫下了《落花詩意》。到了和老師當年同樣的歲數,文徵明畫下的卻是花葉凋零後的《古木寒泉》。
02
之所以選擇以繪畫為主線,固然有想要把一些名不及位的畫家帶到台前的私心;另一方面,繪畫晦澀曲折的表達方式,帶來了一種窺探、解密的樂趣,逼迫着我必須掌握更多圖畫以外的線索。這就是我以“中國畫的隐秘記憶”為副标題的原因,我太着迷于那種抖落曆史塵埃,發現前人無意間留下的蛛絲馬迹時的驚喜和興奮。
記得寫《明皇幸蜀圖》的那幾周,深夜翻着新舊《唐書》《資治通鑒》,同時結合地圖測算唐明皇一行人從馬嵬驿到飛仙嶺的時間。當我理清了那十多天裡的陰晴變化,才明白畫中衆人“幸蜀”時的遊山玩水并非許多人說的故作姿态,而更可能是發自内心的自在從容。
如果不是無意間讀到《宋史》中某位何姓官員的傳記,我一定不會想到,因為一場北宋皇宮内突如其來的變故,那一年的上元節觀燈原本極有可能被取消,而藝術皇帝宋徽宗今天最有名的那幅《瑞鶴圖》也将成為另一個平行空間裡的故事。
北宋 趙佶 瑞鶴圖
元代無名氏所作的《倪瓒像》是這個名列元四大家的高士現存的唯一畫像,流暢的筆觸描繪了一個文雅書房内的精緻公子。圖中主人背後屏風上的畫作至今隻被認為是一片無名山水。偶然讀到一個同時代詩人的集子,我才驚訝發現,那裡其實是一個真實的地點。而正因如此,才真正得見畫家的絕妙構思。
元 佚名 張雨題倪瓒像
跟很多人一樣,曾經我也以為一些家喻戶曉的名作已不再能寫出新意。但當我撇下所有的煩惱和雜念,全身心潛入在藝術史的海洋裡,我好像看見沉沒于海底的樓船殘骸。它們不足以讓我重構一艘艨艟巨艦,卻足夠讓人想象局部船艙的舊日容顔。
03
如大家在腰封上所見,這本書用100幅畫,6個章節的篇幅,講述了22段隐秘往事。100幅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巧合。具體分配到每篇文章,我都以其中一幅為主線,結合其他相關、能起到旁證作用的3—6幅畫作為補充,目的是還原一個更清晰的曆史現場。
但若是翻開書,很明顯每篇文章裡的圖片遠不止6張,這是因為我把畫作中認為重要的細節局部放大,意在強調對比。放大古畫是近年來很流行的做法,但如何辨别真正有放大意義的細節,其實是一件相當考究的事,也是我一直在提醒自己注意的點。
明 仇英 獨樂園圖局部
比如《獨樂園圖》裡的草木大都井然有序,唯一一根落單的穿水竹卻是畫家埋下的彩蛋;在《五馬圖》中對比不同馬的臀線和腰線,讓讀者更直觀地察覺線條的變化;而《春閣倦讀圖》裡的每一件擺設,其實都有作者特殊的用意,服務于某種不能直接言說的主題……
至于6章22段,是因為我在那22幅重點畫作中,看到了6種不盡相同卻彼此關聯的人生境遇。這一點我在自序中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其中一些題目,如果是一直關注我的畫友,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但我相信你依然可以從中讀到新鮮感,因為即使是曾經寫過的話題,我也無一不做了大量的增減和修改,添加了完整詳細的注釋,有的甚至推倒重來。
文末注釋與參考文獻示例
為了讓整本書的框架更加豐滿,我特地新寫了好幾篇文章,這裡就不一一點出,希望可以成為你們閱讀過程中的驚喜。
04
從2015年冬天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第一次對中國畫産生興趣,到2019年辭職開始正式的寫作,再到現在和喜歡的出版社出了一本自己的作品,其間的經曆,不足為他人道。
我清楚一周一更絕不是當下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我知道某些标題和寫法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我也明白如何能讓創意和内容來得更容易。我當然不是不想“更快”、“更好”、“更有效”,但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對的方式。一條路走到黑或許并不是什麼好話,但有時候為了某些奇怪的堅持,注定隻能這麼做。
就像那個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漁人,相比惋惜離開桃花源後的“不複得路”,我更願意欣賞他的“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和僅因好奇、進入狹小洞口後“複行數十步”的勇氣。
明 仇英 桃花源圖局部
世界如此缤紛,謝謝你們願意在這一隅之地,陪我看細水長流。
最後特别感謝@Wennie和@Jie Yin為本文提供的部分圖片。
*本文轉載自“吃畫人”公衆号,内容有修訂。
相關薦讀
《畫裡浮生:中國畫的隐秘記憶》
金哲為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這是一本趣味解讀中國古畫的新穎之作,除了通常的繪畫風格講解、作品流傳介紹等,作者更側重于還原古畫背後的曆史情境和人物遭遇,沉浸式地講述畫家和文人背後的“意難平”。
全書将100多幅中國畫背後的故事分為六種人生境遇來解讀,大到王朝的興衰更替,小到一個尋幽者的細膩情思,作者總能從古詩文集、筆記雜談、方志族譜、書畫題跋中采撷出有趣的史料,帶你回到那塵封已久、富有溫度的曆史現場。
通過該書,讀者不僅可以了解中國畫的具體細節,還可以讀懂唐玄宗、韓熙載、王維、蘇東坡、司馬光、唐伯虎等人的内心情緒,感受他們在大曆史背景下的喜怒哀樂。活在當下的現代人,也許能從這本書中找到共鳴。
轉編自【吃畫人、上海古籍出版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