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裡鎮位于武進西南,在武進、宜興、金壇、溧陽交界處,東瀕滆湖(西太湖),西矚長蕩,南眺天目,北望長江。金湟河橫貫東西,孟津河縱流南北,全鎮總面積87.56平方公裡,轄3個社區居委會、16個行政村,常住人口7.7萬人。
湟裡有千年古鎮之譽,曆史悠久,人文荟萃。“前皇裡”牌坊旁繁衍着李唐宗室的後裔,夠爬橋上、香泉亭中留下蘇東坡的足印,偃龍橋下、蠟燭廟内流傳着朱元璋的動人故事,大沈家橋畔傳頌着抗擊日寇的英勇事迹,著名戲劇家阿甲為故鄉中學題寫的“博文樓”熠熠生輝。
湟裡鎮先後被評為“江蘇省群衆文化先進鄉鎮”“江蘇省教育現代化鄉鎮”“江蘇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江蘇省新型示範小城鎮” “全國千強鎮”“全國環境優美鎮”,2012年通過國家級衛生鎮和國家級生态鎮創建省級考核驗收。2015年,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态示範鎮。2017年11月,湟裡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發展生态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在湟裡,美麗生态變身“經濟要素”,改革驅動激發資源價值……良好的生态環境帶來的經濟效益正在顯現。
烏土溝的變化
烏土溝位于湟裡鎮葛莊村。和略帶土氣的名字不同,這條河看上去清澈靈秀——近千米長的河道蜿蜒流過張家村等自然村,河面上立着一座座綠意蔥茏的生态浮島,水面倒映着兩岸綠樹紅花、粉牆黛瓦,石砌駁岸垂下條條常春藤,一座座小碼頭方便村民下河洗涮……
然而,就在一年多以前,烏土溝還是另外一副模樣:雜樹雜草侵占河道,村民随意往河内丢棄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沿岸部分生活污水也直接排入河道。最糟糕的時候,某些河段甚至看不到河水,全部被各種垃圾覆蓋。
烏土溝屬于村莊内河,這樣的内河全村大大小小有40多條。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管護,這些内河曾經“灰頭土臉”。烏土溝連接葛莊浜和夏勝河,這兩條都是鎮級河道,如果沒有烏土溝的水質提升,大的水環境也會受到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講,村莊内河就像整個常州水系的毛細血管,看似微小卻也有其價值。所以湟裡鎮要求各村切實承擔起整治和管護内河的責任,為河長制的順利推進打好基礎。
葛莊村先後斥資400多萬元進行烏土溝整治。這些錢,有村集體資産負擔的100萬元,有向上争取的專項資金200萬元,更有村民尤其是本村企業家們踴躍捐助的100多萬元。
整個整治工程分為清淤、活水、修建護欄和駁岸、安放生态浮島等環節,共整治河道850米,新建護岸1800米,清淤5500立方米。同時,沿河全部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居民的生活污水再也不會排入河中;村裡設置了專門的垃圾房,引導村民進行垃圾分類;沿河道路和綠化等也得到了提升。
烏土溝舊貌換新顔,經過村裡的不斷引導,以前愛随手往河裡扔垃圾的村民,現在也分外愛惜這條河。村裡更是聘請了專門的保潔員,一天兩次對河道進行保潔,打撈河面的漂浮物。正如村民蔡文龍所說:“這麼漂亮的河,現在誰還忍心去糟蹋,我們還要天天在河裡淘米洗菜的。”
以前烏土溝裡雖有魚,但是魚不容易長大,整治不到一年,現在村民已經在河裡撈起過10多斤重的鲢魚了。
除了烏土溝,葛莊村已經對20多條村莊内河進行清淤等整治工作,另有10多條河正在整治當中。
兩年治理7條黑臭河道
南塘浜位于湟裡鎮香泉村。“4月初,村裡啟動了整治工程。同時開工的,還有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工程。”香泉村黨支部副書記陸建榮介紹說,“目前,河道清淤已經完成,後期還将進行沿河配套道路建設、綠化種植等工作,将結合實際修建不同的駁岸,因地制宜,滿足生态需求。”
與此同時,五巷村也對全長3.1公裡的五巷浜進行了清淤清水工程。截至目前,該河共計清淤土方五萬六千方,項目進度已超90%。後期,項目還将繼續完成清理岸坡垃圾、漁網漁簖以及修改新建碼頭等工作。
為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牢固樹立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去年以來,湟裡鎮共治理黑臭河道7條,切實提升各村村居環境。
據悉,湟裡鎮2019年計劃清淤河道20.1公裡,清淤村莊河塘210處,目前已完成河塘清淤疏浚12.47公裡,村莊河塘100處。
湟裡鎮黨委書記武為峰表示,全鎮将堅持生态優先,系統治理理念,并将啟動三塘河生态河道建設工程,努力打造“潔淨流動之水、美麗生态之水、文化智慧之水”,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湟裡提供基礎保障。
獨創“雙周六”巡河模式
日前,湟裡鎮組織河長開展了2019年河道“首巡”,現場“把脈問診”鎮村主要河道,查看全鎮治水成效。
湟裡河全長8.7公裡,流經湟裡村、河南村等6個行政村。目前,沿河湟裡集鎮區截流入污水管網完成50%,15個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接管正在施工中,預計今年将實現沿線管網未覆蓋區域自然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100%覆蓋。
成湟河全長1.85公裡,與湟裡河交彙。通過實施清淤清水工程,冬季水位比往年有所提高,河水自淨能力也進一步提升。烏土溝位于葛莊村張家村民小組中心,2016年開始,葛莊村圍繞“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四大标準,定期對河道中的漂浮物進行全面保潔,從源頭入手,建成污水管網,在河道兩邊種植多種樹木,通過兩年的改造提升,形成河水清澈、環境優美新局面。
當前,湟裡鎮共有區級河道4條、鎮級河道22條、村級河道46條,配備了鎮級河長15人、村級河長19人、民間河長16人、企業河長24人。近年來,該鎮深入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推進“263”專項行動的各項要求,狠抓黑臭河道整治,抓好治水工作。
為了持續全面推進河長制工作,建立健全長效責任制,充分發揮河長在常态化治河中的重要作用,該鎮還獨創除河長日常巡河外的“雙周六”集中巡河模式,多部門聯動綜合巡查,通過“查、商、宣、結、聯”,細查、嚴判、實辦河道存在的問題,全力打造“水美湟裡”。
促進水産養殖與環境和諧發展
東安村堯渎養殖池塘共有28個,面積為386畝,主要用于養殖螃蟹。今年,全面啟動修複工程,在池塘内增設防魚隔離網、生态浮床,以及曝氣增氧裝置等硬件設施。同時,在養殖池塘原位修複生态浮床布設的基礎上,按照每畝10公斤的量投加底栖螺蚌或者濾食性鲢鳙魚用于進行水體生物調控,使池塘尾水達标排放。
湟裡鎮農技農機站副站長張敏波介紹:“生态浮床可以有效降解池塘裡面的氮磷,能有效改善湟裡入滆湖的水質。從源頭優化水産的養殖環境。”
滆湖周邊是水産養殖池塘比較密集的區域,随着池塘養殖程度的提高,養殖投入不斷增加導緻池塘養殖水質惡化,養殖場廢水外排更是帶來了環境的負面影響。為促進水産養殖與環境和諧統一發展,改善入滆湖水體水質,湟裡鎮啟動水産養殖池塘原位淨化修複工程。
湟裡鎮對現有滆湖周邊養殖池塘,積極調優養殖品種結構、開展膨化飼料推廣培訓班和依法規範藥物的使用,成立尾水排放巡查小組進行日常巡查,嚴禁養殖水直排至滆湖等措施減少污染。目前已完成1500畝膨化飼料推廣應用,養殖結構調整河蟹青蝦面積增加至4800畝。
掀起環保“綠色革命”
東方特鋼15億環保設備投入使用掀起“綠色革命”,圍繞超低排放,先後完成了原料場封閉大棚、鋼渣深度處理、雨污分流、揚塵深度整治等環保提升改造工程,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部散料進棚入庫,實現綠色生産。
今年以來,湟裡鎮全面實施特别排放限值,推進非電行業氮氧化物深度減排和超低排放改造,強化工業污染全過程控制,實現全行業全要素達标排放。
除東方特鋼外,湟裡鎮今年已完成整治3家企業的共計10座爐窯,對整治的爐窯進行機構升級或提升改造;同時,推進港口碼頭堆場揚塵治理,持續推進顆粒物無組織排放深度整治,嚴格管控各類揚塵,今年已經取締4家相關企業,提升改造5家;年計劃完成5家企業VOCs綜合治理,截至目前,5家均已安裝設備并完成檢測,完成1家企業清潔原料替代工程。
另外,湟裡積極開展化工、印染、電鍍企業專項整治,大幅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截至目前已完成70家散亂污整治任務,其中治理改造53家,關停取締17家。
落實農村生活垃圾分類
實行垃圾分類是改善鎮村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也是生态治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年以來,湟裡鎮縱深推進全鎮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成效初顯。
葛莊村新建的垃圾收集亭内,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及其他垃圾四種垃圾桶一字排開。去年,該村被區裡定為垃圾分類試點村之一,随着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在村内如火如荼地展開,垃圾分類的呼聲越來越高。村裡立即組織召開了相關會議,統一學習分類知識,并同步新建57座垃圾收集亭。
除對村民進行宣傳教育外,還在每家每戶門前放置了簡易的垃圾分類桶,有效改善了村居環境。葛莊村黨總支副書記劉強告訴記者:“在精神文明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中把垃圾分類的元素融入進去,讓老百姓來理解垃圾分類的含義,同時在以後的生活中,讓他們能夠逐步地慢慢地适應垃圾分類。”
今年以來,湟裡鎮在機構單位内率先實行垃圾分類制度,全鎮範圍内拆除原有垃圾房666座,新建改建垃圾收集亭600座,設置分類桶2580隻,發放垃圾分類宣傳手冊5000餘冊,使村民及廣大群衆真正了解和知曉該項工作的意義和重要性,積極參與這項民生工程。
湟裡鎮鎮村環境整治長效辦主任孫俊傑說:“2018年建成了葛莊村與西墅村兩個試點村且效果顯著。今年,我們全面推進7個村的垃圾分類工作。”
張 英 朱夢琪 王德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