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作者:邢 戈湖南衛視推出的大型民歌競唱節目《春天花會開》以精彩的視聽呈現給觀衆帶來了難得的藝術享受,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了一次全媒體語境下的視聽化傳播這檔節目的成功為我們思考如何對中華優秀傳統藝術進行當代發掘、保護、創新和傳播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為更多傳統藝術門類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寶貴媒介經驗,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傳統文化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作者:邢 戈
湖南衛視推出的大型民歌競唱節目《春天花會開》以精彩的視聽呈現給觀衆帶來了難得的藝術享受,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了一次全媒體語境下的視聽化傳播。這檔節目的成功為我們思考如何對中華優秀傳統藝術進行當代發掘、保護、創新和傳播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為更多傳統藝術門類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寶貴媒介經驗。
處理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是所有傳統藝術在今天共同面臨的問題。站在曆史與當下、本土化與全球性的交彙點上,民族性和當代性是當今藝術創作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民族性中蘊含着曆史文化傳統,當代性則關聯着時尚創新表達。
在《春天花會開》的舞台上,出現了大量改編翻唱歌曲,呈現了民歌藝術多姿多彩的新形态。一方面,對傳統民歌加以當代诠釋,是民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另一方面,改編的方式和尺度關涉到嚴肅的創作問題,而這些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在節目中得到了準确解答。比如,創作者和作品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在《春天花會開》第二賽段中,節目給出了明确答案:吉薩莎瑪挑戰戴欣夢露的“綻放”席位,伯樂華晨宇的點評是:歌手在完成作品的時候,應該是為作品服務,而不是讓作品為演唱者服務。吉薩莎瑪盡管在演唱技巧上超過了戴欣夢露,但她是讓作品為自己服務,所以她沒有挑戰成功。類似的例子還有張群航和拉丹珠對《天路》的演繹,在韓紅的指導下,她們放棄了在音調上增加高度的方案,轉而在理解歌曲内涵上下功夫,最終赢得了聽衆的肯定。節目中的這些專業性指導揭示出創作中的問題所在,這對于歌手和觀衆調整審美意識、提高鑒賞品位都有直接幫助。三位伯樂對這類嚴肅的創作問題的明确回答,表現出他們對傳統經典的精神、内涵與風骨的堅定守護和對符合時代精神的多元創新的大力支持,凸顯了《春天花會開》的藝術價值和審美追求。
在各個藝術門類的鑒賞活動中,學者專家和普通觀衆的審美差異一直都存在,這是常見現象。在《春天花會開》裡,創作者很好地處理了這對關系。伯樂(專家)和知音(觀衆)在節目中承擔了不同的鑒賞功能,而他們之間的意見差異,恰恰為創作者提供了普及音樂知識和交流創作認識的空間,于是,差異變成了看點,也變成了審美收獲。
《春天花會開》通過賽制設計,不僅制造了情節懸念,而且也引領了主流價值導向。在節目中,選手的晉級由知音團投票決定,而能否登上“綻放”席位則取決于伯樂們的意見,這就賦予伯樂意見以相對大的權重。在晉升與淘汰的關口,作為伯樂的雷佳和華晨宇對張群航、郭曲等選手一直給予關愛和扶持,讓觀衆看到以伯樂為代表的整個節目對守正創新的音樂創作原則的堅持。
《春天花會開》通過類似套層結構進行互動與傳播:歌者呈現自己的作品,觀衆投票給自己的喜好,專家的點評和“綻放”選擇給予歌者和觀衆以直接意見反饋,電視和手機觀衆通過屏幕與現場互動,接受潛移默化的審美導向影響,并進行評論、轉發等再次傳播。我們可以看到,《春天花會開》的輿論場是開放的,同時也是在主流價值導向的引領下有序延展的,這樣的結構設計和情境安排,在幾組人群關系之間形成了互相激蕩的交流效果,體現出節目創作者的精心、深心和苦心,準确傳遞出節目的定位,也就是伯樂雷佳所說的:“能夠代表時代的聲音,能夠體現我們民族的情感,能夠表達我們當下的生活,能夠延續我們文化的根脈,這樣的聲音,就是‘綻放的聲音’。”
作為音樂化的民族生活史和心靈史,民歌從幾千年的曆史中走來,今天仍然在各族人民的生産生活中被傳唱,并随着社會的發展求新求變,即時表達當代人的思想情感。《春天花會開》以競賽作為懸念外殼,以民歌的知識普及、藝術鑒賞、審美交流和價值導向作為核心内涵,以優秀歌者作為民歌傳唱的載體,以精湛的視聽創作營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以全媒體方式進行多渠道傳播,立體呈現了民歌藝術的審美豐富性,也為優秀民族傳統藝術在網絡時代的承繼與發展做出了難能可貴的探索。
(作者系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高級編輯)
來源: 文藝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