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典籍《列子》記載了一個寓言故事:
90歲的愚公居住在河南山區,一開門就是太行、王屋兩座大山,交通阻隔,壓力山大。
愚公不認命,帶着一家老小鑿山開路,想要使道路直通山的對面。隔壁村的智叟譏笑他太傻,說憑你風燭殘年的力氣,連草木都動不了,還能拿山上的土石怎麼辦呢?
愚公長歎道:“即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子又生孫,孫又生子,無窮無盡,可是山不會增高,還怕挖不平它嗎?”
故事的結尾極具浪漫色彩:上蒼深受愚公感動,派二神背負二山,投于朔東、雍南。
這是古代先民的美好幻想。
實際上,太行山依然矗立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但愚公的精神永世不滅,他的心願早已被後世實現。
巍巍太行八百裡,中國的構造地貌,總體上分為由西向東漸次降低的三大階梯。在黃河北岸,從平原向高原的自然轉折,由第三階梯向第二階梯的天然一躍,就是太行山脈。
太行山,位于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西接黃土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北起北京西郊的西山,向南一直延伸至河南、山西交界的王屋山,與中國南北分界線上的秦嶺銜接。
自古有“八百裡太行”一說,太行山縱長約400公裡,呈東北—西南走向,總體山勢北高南低、東陡西緩,山脊平均海拔1500-2000米。
天下之脊,在哪裡?
八百裡太行山,是山西、河北、河南與北京四省市的界山,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中國半濕潤區和半幹旱區的分界線,也是最能代表華北,甚至代表中國北方的山脈。按照自然地理與人文意義的劃分,逶迤連綿的太行山又被分為北太行、西太行與南太行。
天下之脊,在哪裡?
大體上看,太行山位于河北省境内的部分,叫做北太行,山勢高聳陡險,太行山主脈之上的最高峰,海拔2882米的小五台山雄踞于此。
天下之脊,在哪裡?
西太行,則位于山西省境内,是典型的高原地貌,黃土覆蓋,塵土飄飛,卻蘊藏着豐富的礦産。
位于河南省境内的部分,是南太行,因流水的滋潤而形成雄秀的自然山水。河南科學院地理所所長馮德顯說,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給了河南。北方山水自有别樣的雄偉,不像江南山水那樣氤氲着靈氣,但在6億年前,太行山也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經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等演變而漸漸隆起,才形成古太行山。
距今二三百萬年前,太行山再次大規模擡升,加上河流的切割作用,最終形成今日太行山的地形地貌。
太行山的擡升,也造成了太行山以東盆地的不斷沉陷。這種地質構造的一正一負,使西邊不斷地削山移土,東邊不斷地填海成陸,原本東臨大海的太行山東麓成為陸地。
因此,有學者認為,太行山是華北平原的“母地”。沒有太行山,也就沒有華北。
北宋時,沈括登太行山,在山崖間發現一些海螺貝殼,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裡。”
這是中國古代學者對太行山區化石與地質學的早期認識,現代研究已經證實了沈括的論斷。
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想要理解愚公的心願,先要讀懂太行山。太行山山峰林立,溝壑縱橫,是自古以來中華各民族從北往南、由西入東的必經之路,如同一道天然的長城。
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筆直如削、連綿不絕的長崖猶如城牆。紅色嶂石岩構成山體的下部,白色石灰岩構成山體的上部,兩者結合,在峰巒之間形成一個寬廣的“平台”,如城牆上的磚石地面。南太行山的村落就多集中分布于這種面臨深谷的平台上。
圖片來源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