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提到上國際學校,國際教育,留學,都默默地給它加了一個門檻,百萬年費,掏得起就上,掏不起就永别。
但是卻有家長在問“15萬的年薪,送孩子上國際學校錯了麼?”
1
要知道,現在一線城市的國際學校,裸學費都要在30萬左右,各種雜費10萬,也就是說就算全家不吃不喝,孩子穿撿來的衣服,也要40萬起步。
但是可能麼?
身在國際學校的環境,孩子的吃穿用度,衣食住行,就被對标上了一個階層,就是百萬年薪起步的入場券,不然孩子極大可能連頭都擡不起來。
這麼說好像15萬年薪就不該讓孩子上國際學校了,可是,先來看看這兩個孩子:
她,一出生就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貴州某縣城-這個自古被稱為貧瘠之地的地方;父母工薪階層-最廣大最普通的勞動人民;從小成績就在班裡墊底-似乎連上天都不肯眷顧這個孩子。
她上小學的時候,是在老家的學校上的,是一個老師教文科,一個老師教理科,操場上還放牛的那種學校。
而她,剛剛來到這個世界,就比大多數孩子更接近人生的終點:上着最優秀的學校,拿着最優秀的成績,兩屆全國中學生模拟聯合國大會中斬獲最佳代表獎、最佳口語獎和傑出代表獎;全國中學生英語演講比賽(高中組)總冠軍;南京申辦青奧會形象大使......
她上的學校,是南外,南京外國語學校,全國首批外國語學校,江蘇省重點中學,教育部批準的具有推薦保送生資格的外國語學校之一。
南外就是清北保送數第一的那個南外
2.
這樣成長軌迹完全可以稱之為雲泥之别的兩個孩子,在多年之後,相遇了,她們是什麼樣子呢?
那個窮人家的小學渣,她高考是省前五名;
她同時考上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
她全額獎學金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本科成績全優畢業;
她全額獎學金保送香港中文大學碩博連讀;
她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完成博士學業
她,叫詹青雲。
那個富人家的小學霸,
她小升初名落孫山,
特長加分進入南外;
她成績不理想,靠保送名額進入清華法學院;
她學法律卻考不過司考,碩士去讀了哈佛裡多少會“水”一點的,肯尼迪政府學院,學的公共政策
她,叫許吉如。
在語言辯論類綜藝節目《奇葩說》上,鋒芒畢露的許吉如,還沒有獲得跟詹青雲真正對壘的機會,就被淘汰了,節目組用手段強救都救不回來的那種,學霸人設全網崩塌。
這裡并不是想要踩一捧一,而是要說明一件事情: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學術頂端,哈佛,有的人可以從平民堆裡一步一步爬出來,沒有背景沒有貴人,隻有身後愛她的父母;有的人可以在自身能力還差一點的時候,憑借保送,推薦,免試,有強大的父母,依然達到這個頂端,這其實無可厚非。
所以回到問題,15萬年薪,上國際學校錯了麼?
年薪多少,并不是罪過,沒錯;上國際學校,本身也沒錯;為什麼放在一起就有人認為錯了呢?
因為每個父母,願意為孩子承擔的風險,是有區别的。
3.
如果說,每個上國際學校的孩子,最終都能達到哈佛這樣的頂點,别說年薪15萬,就算年薪0,也大把的父母願意借錢去上。
而現實是,絕大多數的父母,他們不會相信孩子,進而也不會願意為孩子承擔風險。
每個做父母的扪心自問一下,如果孩子小學成績不理想,你是選擇讓他讀一所普通的中學,讓他知道成長是憑借自身的努力,鼓勵他;還是通過自身人脈關系,進入重點中學?
如果在短期内,看不到孩子出衆的地方,你是會選擇繼續深愛他,讓他快樂地做一個普通人;還是說通過自身資源給孩子附加價值,通過一些捷徑至少讓孩子“看起來很出色”?
阿詹(詹青雲)的媽媽,從來不急着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從小學習成績不好,媽媽也隻是一次次修改她的“算命鼓勵法”:
“媽給你算過了,四年級你就能成為全校最棒的學生”;
“媽媽又算了一遍,初一,你就是年級第一”
每一次“失算”,就是一次最溫柔的鼓勵,因為阿詹的媽媽知道,喜歡讀書的阿詹,也許會在各種雜七雜八的書海中“出走半生”,但終有一天,當阿詹“歸來”,就會是那個所有人眼中最優秀的“少年”。
于是,阿詹的媽媽真的就讓她泡在書店裡看到地老天荒,四書五經,天文地理,武俠雜記......
阿詹的喜好很雜,四驅車,麻将,籃球.......每一個都是家長們的“天敵”吧,可對于阿詹的爸爸來說,都不是,這些是他和女兒一起玩耍的“橋梁”。
賣掉客廳的沙發、茶幾,給女兒做四驅車賽道,用講故事“騙”女兒陪他出差,去旅遊,去見識這個世界。
阿詹的爸爸,知道一個人的術業可以有專攻,但是眼界,一定不能在那一隅之地;他知道孩子眼前的成績,固然能夠滿足父母的虛榮心,但是孩子的夢想,需要在小時候種下,在長大後,才發芽。
正是這些看似“無用”的教育,才有了阿詹高二時實現媽媽的“預言”,成為年級第一,高考省前五,香港中文大學,一路全額獎學金,最後哈佛博士畢業.......
也許有父母要問,我們可以做到所有的事情,但是孩子如果最後真的荒廢了,怎麼辦?
這就是問題的答案:不敢讓孩子獲得那些“無用的快樂”,落下一步就覺得前途沒了,不超前教育就覺得人生無望的,
不信任孩子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年薪”,在願為孩子承擔的風險程度上,可能連“15萬”都沒有。
阿詹的爸爸媽媽,在阿詹成績長期低迷的時候,付出的信任和愛,他們這麼做所承擔的未來風險,遠超“百萬年薪”。
4.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學校。
有人說,許吉如功利,連辯論的時候都咄咄逼人,其實不是。
一個孩子的品性,跟成長環境息息相關,或許對許吉如而言,這就是從小到大的一種狀态,從小優秀,所以不被允許落于下風。這種外人看起來鋒芒畢露的姿态,隻是她一直以來的生活狀态。
即便後來她參加了央視的《主持人大賽》,落選之後,有人說她拉低了整體的節目質量,我依然覺得,她承擔了原本應由父母承擔的輿論壓力。
父母給孩子最深沉的愛,就是允許平凡。
孩子生而為人,必然會有天才和凡人之分,
天才成為天才,是推動人類進步;
凡人成為凡人,是為社會主義添磚加瓦;
天才降為凡人,是小富即安;
凡人成長為天才,是因為努力本身,就是世人最稀缺的天分。
智慧的父母,能夠駕馭有天分孩子,讓他在能夠縱橫捭阖的領域自由翺翔;也會接受平凡的孩子,哪怕花上十年,二十年的時間才能稍稍顯露出一些光芒;甚至也能接受孩子一生,都平凡下去。
所以,年薪多少萬,能讓孩子去國際學校,僅僅是兩個問題:1.孩子想不想上,需不需要上2.為了孩子,父母願意做多少準備,可以承擔多大的風險
這個問題沒有對錯,沒有值不值得,隻有,願不願意。
5.
而在這之上,讓我想起了《奇葩說》之前的一個辯題:年紀輕輕,“精緻窮”有沒有錯?
一個月八百塊工資,卻要花700塊買條漂亮裙子,我窮但是依然要有一顆追求精緻的心,錯了麼?
是不是和那個問題一樣的句式?
這個問題,剛好詹青雲和許吉如各自持有着看法,專屬于她們自己成長背景的答案。
那不是精緻,而是我們自我感覺距離“精緻”最近的時候。
現代人的通病,學習資料,存了就等于學了;減肥,立了日程就等于做了;追求生活的質量,錢花了就精緻了。
而現實呢?追求精緻,是追求表象還是内在?什麼才是真正的精緻?
正如送孩子上國際學校,這種上國際學校的“精緻”,要追求的是什麼?
這道題如果讓阿詹的媽媽來回答,就是,孩子願意,喜歡,那就去,錢父母來想辦法。如果孩子不喜歡,那就不要去,不花錢也不要去。
那許吉如的回答呢?
“精緻窮”沒錯,它至少能讓人有期待,有盼頭,有鬥志,讓人知道精緻是一種怎樣的狀态,讓人知恥後勇。
所以15萬年薪上國際學校沒錯,至少爸媽有面子,孩子上學上得精緻。不過,好在許吉如的家庭上國際學校沒什麼壓力,好在,許吉如依然知道,精緻的表象應該用來激勵自己追求精緻的内在。
6.
最後,使孩子成長的,不是上國際學校;使孩子堕落的,也不是15萬或者更低的年薪;孩子的一切,僅僅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使唐僧成為唐僧的,不是經書,是那條取經的路。”——詹青雲
作者:君莫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