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蒿,也叫水蒿或者香艾,是菊科植物的一種,也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蘆蒿有獨特的香氣,口感脆嫩,營養價值特别,很多人都喜歡吃。
清炒蘆蒿特别方便,清炒蘆蒿能平抑肝火又能預防牙病。容易上火的人和三高的人群,常吃這道家常菜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清炒蘆蒿的做法:将蘆蒿根部老的部分摘去,然後用水淘洗幹淨。将蘆蒿切成三厘米長的小段,頭部的葉子嫩的話也是可以留下來吃的。鍋中放油,下蒜和辣椒炒出香味。蘆蒿下鍋翻炒。加入蚝油,鹽,雞精調味,爆炒一分鐘。放入一小勺澱粉水,(澱粉水可以讓蘆蒿口感爽滑脆嫩、色澤翠綠好看。如果不喜歡黏黏的感覺,也可以不放。)繼續翻炒1分鐘不到,即可關火出鍋,就可以食用了。
很多人喜歡吃蘆蒿炒豆腐幹,做這個菜也很容易的,要記得菜放入鍋裡的先後順序,基本的配料就是生抽蚝油和鹽,油鍋預熱後切好的蒜片要先下鍋爆炒香了之後才準備放蘆蒿和豆幹,兩個的順序也不要反了,豆幹時間比較短,可以最後放進去,時間要不了多久就可以了,吃起來很美味。
蘆蒿炒豆腐幹關鍵點就是不要加水炒,先要準備好一把蘆蒿和适量的豆腐幹,輔料的話就是蚝油、生抽、鹽、油和少許蒜片。豆幹要先洗幹淨切成條形狀,蘆蒿也是切成小段的樣子,在準備好的油鍋裡面先下大蒜炒香之後,加入蘆蒿之後再來點豆幹和佐料,幾分鐘就可以了。
肉絲香幹炒蘆蒿,這道菜很香。做法是:準備好肉絲、香幹和蘆蒿,熱油,下蔥姜,放入肉絲,小火煸炒,倒入香幹絲,撒少許食鹽,滴少許水,燒開後盛起;鍋中倒油,放入蘆蒿,大火煸炒,撒2勺食鹽,重新倒入剛煸好的肉絲和香幹,翻炒均勻後,撒少許味精,炒均後關火。肉絲、香幹單獨煸炒,即香又嫩滑,全程大火快炒即可。肉絲香幹炒蘆蒿,粗細搭配、青白相間,油滑光亮,綠意滿眼,吃起來滿口鮮嫩,齒舌間都清香脈脈。
相傳當年乾隆微服私訪下江南,吸引皇帝的倒不是皇上吃過的菜,卻是那些小炒,蘆蒿香幹。
我比較喜歡蘆蒿同茶幹絲清炒,将蘆蒿掐成寸段,清水浸去澀味,再用鹽略腌,炒食時才會既入味又保其脆嫩。鍋内置油,油熱将蒌蒿倒入鍋中略煸去水分,再加茶幹細絲,在鍋内稍跳幾下就成,若伴以些許紅椒絲,那就是翠綠中抹出幾筆朱紅了。這種清炒,将蘆蒿的本味充分體現出來,吃在嘴裡,脆而香,微辣而開胃,所謂滿嘴留香。
蘆蒿葉子也是可以食用的,隻是吃的人比較少,久而久之就有些人認為蘆蒿葉子不能吃。據研究表明蘆蒿葉子的營養物質要比常吃的嫩莖部位要高很多,含有較多的葉蛋白,蘆蒿葉子中含有豐富的揮發性精油,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蘆蒿清香,蘆蒿清香開胃、促進食欲。
論炒蘆蒿,是可以配多種素食合炒,《紅樓夢》中,第六十一回燕兒吩咐柳家的“晴雯姐姐要吃蘆蒿。葷的因為不好才另叫你炒個面筋的,少擱油才好”,我猜,曹雪芹的生活中,想必也是愛吃素炒的蘆蒿吧。
蘆蒿在古代已成為人們食用之菜,在北魏《齊民要術》及明代《本草綱目》中均有記載。蘆蒿清香宜人,外脆裡嫩,風味獨特,是人們喜歡的蔬菜佳品。
蘆蒿這種蔬菜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都很高,它含有許多維生素和鈣、磷、鐵、鋅、氨基酸、芳香脂等多種礦物質元素,另外還含有一些微量元素硒,這些物質都是天然的抗氧化成分,能清除身體内的多種毒素。
宋代:蘇轼,又名蘇東坡有首詩篇:“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莫非“蒌蒿”就是“蘆蒿”?查字典,正是也。春天,蘆蒿上市的時候,做一道蘆蒿美食,找出東坡居士的這首詩,吟詩一句,品蒿一箸,會覺得生活原來這麼有滋有味兒!
如今,市場上賣的蘆蒿,有野生和大棚的兩種。野地裡現采的,莖杆紅紫,細瘦而有點老氣,嚼起來嘎吱帶響,但香氣卻清遠怡人;大棚裡來的,嫩綠壯實,一付營養過剩的模樣,其香味沒有野生的濃郁,收拾蘆蒿時可以留一部分頂部的葉子,那樣炒出的味道會很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