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有着數千年的曆史,文化的傳承和文明的體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漢民族千年傳承的服飾,漢服也不例外的成為了時代文明的體現和中華文化的載體,不僅融合了中國古代幾千年來的時代變遷,也将我國古代人們的政治、文化、藝術思想集中展現了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一同探究一下漢服和它背後的古人哲思。
一、漢服的起源與發展——千年的文化演變和融合1、以實用為主的遠古時期
當衣服的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的時候,遠古人類使用樹獸皮包裹身體完全是出于抵禦嚴寒和減輕傷害的實用價值,屈原曾在《楚辭》中提及最早的衣裳樣式:“若有女兮山之阿,披薛菊兮帶女蘿”,講得就是遠古時期山間女神用花葉所制的衣服。
直到後來,相傳是皇帝的妻子嫘祖首創了養蠶缫絲,這才讓衣裳的概念步入正軌。這時候的衣裳沒有後世的百般樣式、顔色甚至等級分化,但由于古人自始至終對天地陰陽的崇敬之情,卻大緻确定了如今漢服上衣下裳的制式。
2、形式初步完善的秦漢時期
從商周開始,衣服正式成為生活必需品,有了“垂衣裳治天下”的說法。但各朝各代由于文化、信仰、生産力、生活方式的不同對于漢服的穿着習慣也一直在變化。
可是從秦以後,漢服開始産生了明顯的等級劃分。最初秦大一統之前的漢服多以袍為主,男女之間的穿衣差距并不大,都是寬襟窄袖,隻是受陰陽的思想影響,在衣帶上有所區分。
但從秦始皇以後,秦朝開始以黑為尊,高官可以穿黑,之後依次是綠、白等顔色,而嫔妃貴女則需要更多的穿着華美的衣裙、帶配飾來彰顯高貴,而漢朝基本沿襲秦制,在四百多年的時間裡,從單純的國家、朝代的思想中又引入了民族的理念,這才有了漢民族的說法,也因此,我們衣服的文化自古有之卻稱為漢服。
3、千年融合後的明清時期
漢服的制式在不同時期雖沒有大改,卻一直在變化融合。魏晉時期流行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想法讓當時的人們更喜歡不受拘束的舒适感,因此衣服也大多寬袍大袖。
而唐代因為奉行“以胖為美”于是女子們更多的穿齊胸襦裙,這不僅是為了看上去仙氣飄飄,更多的是因為可以很好的遮掩身材上的瑕疵。
從明朝開始,衣服的等級制度開始變得嚴格,顔色、樣式、配飾均不可越級穿着佩戴,否則要受到律法的制裁。不過由于宋的影響和蒙古服飾的影響,明朝的衣服樣式卻變得非常多,隻女子的衣服就有襦裙、紗衫等近十種樣式,直到清朝由于滿族的統治和“剃發易服”的政治要求,漢服的制度開始受到了破壞,漸漸的泯于衆人。
二、漢服的制式——衣袂裙擺皆是深意1、漢服的整體制式
漢服的制式其實是帶有濃重的信仰色彩的。由于古代人對天地的崇拜,《周易》中認為“乾為天,坤為地”因此“上衣下裳”成了漢服千年不變的制式。
上衣的樣式變化不多,而下裳則種類不少,是所有褲、和裙的總稱,由于天地不可相合,因此我們所見的漢服無論如何變化,衣和裳總是分開的,這就和清朝時期流行的旗裝有了很大差别,可見漢族與滿族之間的文化差異。
當然,除了樣式,顔色方便也多多少少受到了信仰的影響。古人認為天色未明時,天空的顔色是玄色,而大地是黃色,這便是《千字文》中所謂“天地玄黃”的說法的由來。
受這一想法的影響,古代便有了玄衣黃裳的顔色崇拜,直到染色技術發展的非常先進之後,玄衣黃裳也依舊是非常受人歡迎的顔色選擇。
2、漢服衣領的設計
除了大方向上的統一,細節處也可以看出古人在衣服上寄托的思想。我們常見的漢服一般都是右衽,所謂衽便是衣襟。而右衽則是要用左衣襟蓋住右衣襟,而這樣做的原因就與陰陽之說有關。
古人認為左陽右陰,陰陽順序不能颠倒,陽壓住陰才是吉利和諧的,而左衽則通常被當做逝者的服飾,生者穿着視為不祥。而衣領設計成直角相交的形狀,則代表了古人心中地道方正的想法,用以自我提醒,不忘立身正直。
3、漢服的衣袖和衣帶
漢服的衣袖設計分為常服和禮服兩種,常服由于更多需要進行勞作、書寫,因此大多袖口較窄,是為了更加方便的工作學習,而禮服則更多的體現了古人天道圓通的想法,因此大多寬袍大袖,這種寬大的禮服将袖口的較窄的地方稱作“祛”,袖身的寬大部分則稱為“袂”,這種樣式的衣服不僅典雅高貴,而且不失靈動飄逸,除了思想的體現外也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漢服絕大多數都是使用衣帶來固定的,即使有些采用衣扣設計也大多都是暗扣。那麼為什麼漢服鐘愛衣帶呢?當然,會顯得更加飄逸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一條平整寬大的衣帶象征權衡中正、人道正直的意思,希望穿衣的人能堅守心性,做個守得住正直之心的棟梁之才。
三、漢服的種類——衣飾象征的身份階級1、唐代的特殊衣飾區别
衣飾代表不同階級的做法在先秦就已經産生了,但等級制度并不森嚴,由于生産水平、技藝水平的限制,秦漢的衣服樣式不多,因此區分大多都靠顔色。但唐朝的漢服等級制度就更加分明了,不僅在貴族和平民間有區别,甚至分開了法服和常服的區别。
常服無需多言,日常穿着以舒适方便為主,但法服也稱朝服,唐朝時期無論男女,遇祭祀、重大節日等活動,貴族和官員們就要穿法服以示重視。作為傳統禮儀的象征,法服在紋樣、顔色甚至配飾方面都有所限制,體現的正是當時不同階級之間的差距。
2、漢服中不同階級的穿衣變化
《周禮正義》中曾寫道:“凡服,尊卑之次系于冠,冕服為上,弁服次之,冠服為下。”平民的衣服與貴族和官員相比堪稱簡單粗暴,而從“冠”這一尊卑區分之物則能清晰的看出身份的區别。
秦朝時的平民不允許帶冠,而是用一種叫做“黔首”的黑色布巾包頭,而到了漢,連布巾都區分了顔色等級,平民無權帶冠但可以使用黑色的布巾,而奴隸、女婢等隻能使用綠色布巾以示自己身份卑賤。
四、漢服的審美——衣裳所蘊含的古人哲思1、衣飾反應的理念變化
從周開始,漢服的顔色發展一直和信仰、思想密不可分。當時由于奉行“陰陽說”和“五行說”,因此漢服不僅上衣下裳,還産生了“五色”的色彩觀念,《周禮》便詳細記載了古代最初對五色的定位:“畫績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可見古時人們最早對于色彩的追求是“崇尚自然”與“遵循天理”的。
随着技術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除了“五行說”以外,在戰國末年又開始漸漸流行“五德說”,這種說法稱周朝崇尚火德,因此以赤色為尊,而秦朝大肆征伐可見尚水德,因此以黑色為尊。
到了漢武帝時期,皇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所謂土德,因此西漢後期皇室開始以黃色為尊。這種說法将衣服的顔色與穿着這的等級、品性德行緊密相連,看似沒什麼科學依據,卻從心理上成為了統治階級間接控制民心的利器之一。
2、審美與制度、修養的聯系
漢服的審美變化是随着朝代一同更叠的,不僅衣服本身的設計方式在改變,甚至圖案等也在改變。但紋繡技術在古代十分繁瑣,因此大多存在于上層階級中,而這種紋繡圖樣的改變沾染了貴族們的思想和理念,也就不再僅僅是技藝成熟的體現,還展現了古人心靈世界的變革,成為了反映古時候貴族與文人墨客們内心情感和思想變化的途徑。
在漢之前,漢服的紋樣中最高等的叫做“饕餮紋”,這種審美不單是因為饕餮樣子奇特難以繡制,更因為它作為上古神獸,有着無邊的神力,反應了當時人們重鬼神之說,渴望得到神力的思想,因此當時的貴族階級沒有什麼“仁”的修養,更加崇尚“一力降十會”。
“錦繡緩廃離雲爵,承風懸鐘華洞樂,豹首落莽兔雙鶴,春草雞翅遠晦濯。”史遊在他的詩文中寫下的正是對漢代衣服紋飾的詳細描述.
這時候的衣服紋樣不僅有各種植物,甚至還有許多動物和雲紋之類,看上去就一片祥和,可見當時已經從貴族武力壓制的絕對權力思維下發展到了新的階段,開始注重人文關懷,并對江山萬裡有了更加雄壯的開拓征服之意。小小紋飾,将曆史的變遷和古人思想境界的提升表現的淋漓盡緻,可見古人的哲學智慧是怎樣的靈動多變又潤物細無聲。
五、小結服飾直到今日都一直是文明的載體和文化的體現,在漢服中,有我們心底最深處對“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有五千年間的風雲變換。漢服以整體風格作為持身正直的提醒,又在細節處體現了傳統文化和哲思,這樣靜谧無言的奇思妙想與我們的民族文化不謀而合,也因此漢服才能成為我們的民族服飾,哪怕曆經千年甚至遭受打壓卻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漢服的曆史演變評述 中國知網
漢服的審美意蘊與創新設計 中國知網
華夏魂,漢服情——漢民族傳統服飾的形制與文化研究 中國知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