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修心養性禅悟人生詩句

修心養性禅悟人生詩句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6 10:07:29

修心養性禅悟人生詩句?一、《萬事無如退步休》,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修心養性禅悟人生詩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修心養性禅悟人生詩句(身心清淨方為道)1

修心養性禅悟人生詩句

一、《萬事無如退步休》

宋 . 慈受懷深

萬事無如退步休,本來無證亦無修。

明窗高挂菩提月,淨蓮深栽濁世中。

“萬事無如退步休”,世味正濃之人,往往事事追逐,處處貪着,不知“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禅者正是在“退步休”的過程中,遠離一切貪嗔煩惱,體得無為真谛。“休”即在一念這間,一念覺即萬事休休,一念迷則萬緣滾滾。“本來無證亦無修”,真如自性本自具足,不生不滅,亦非修證所可得。

二、《詠聲》

唐 . 韋應物

萬物自生聽,太空恒寂廖。

還從靜中起,卻向靜中消。

聲音不是無緣自生或從外而來,是因緣假合而生。如雙掌互擊,則有聲出。聲音既然是因緣和合而生,自性本空,并非實有,隻是假合,所以可說“太空恒寂寥”。此寂寥不屬無聲,也不屬有聲,亦是有聲,亦是無聲。

三、《莫漫求真佛》

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見。妙性及靈台,何曾受薰煉?

心是無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動搖,個中無改變。

這首詩談的是“自見本心,自成佛道”,也是《壇經·付囑品》的主旨。佛教認為,人的本心本是純潔無邪的,隻是受了外在的“客塵煩惱”的蒙蔽,才隐沒在污濁之中,因此要使迷惘的人生轉化為覺悟的人生,就必須恢複清淨的本來面目。

四、《酬晖上人秋夜獨坐山亭有贈》

唐 . 陳子昂

鐘梵經行罷,香床坐入禅。岩庭交雜樹,石濑瀉鳴泉。

水月心方寂,雲霞思獨玄。甯知人世裡,疲病苦攀緣。

禅定使心波平靜從而智慧現前,如同水面清靜時,能顯出月影。依靠智慧,觀察到諸法本無實義,如同水月虛幻,則能遠離而不生染着,成為覺者。《圓覺經》說“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雲霞”聚散無常,萬法何嘗不是?“思獨玄”之處,應是在于了知無論雲霞聚散遮露,青天從來不變,如同真如佛性,《心經》有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五、《無題》

文益禅師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

豔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這首五言律詩表達了法眼文益禅師賞花時的情趣,内中刻畫景物,抒發感情,揭示禅機,頗見功力。法眼文益禅師在寫這首詩時有過這樣一個背景:“師(法眼文益)一日與李王論道罷,同觀牡丹。王命作偈,師即賦之。王頓悟其意。”這位李王便是南唐中主李璟。禅師的詩,以生花妙語寫出了抽象的道理,李王能聞而得悟,說明也有相當的佛學修養。李璟的兒子後主李煜在其:“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詞中,則把文益禅師此時所說的“空”,淋漓盡至地表現出來了。

六、《水中天》

無德禅師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凡事皆是一步一步而完成的。修行亦不例外,貴在‘老實’二字,離此則無事可久,無法可成。當六根清淨,六識出六門,不染六塵;如人處紅塵,心不染着,故說“身心清淨方為道”。若要徹底悟道,就當破除一切習氣、無明的慣性,故不可随過去的習氣而為,應逆轉而上,故借‘退步原來是向前’來說明修行的過程。理可頓悟,事要漸修,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憨山大師曾言:“門外青山朵朵,窗前黃葉蕭蕭,獨坐了無言說,四看妄想全消。”

七、《天下本無事》

拾得大師

出家要清閑,清閑即為貴,如何塵外人,卻入塵埃裡?

一向迷本心,終朝役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況複不遂者,虛用平生志,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

心無罣礙,名為‘清’;念無妄想,本自‘閑’。不明五蘊本空,六塵非有,故要“利”來滿足于我,“名”來炫耀于世,自迷不悟,為欲所牽,欲心不斷,為得名利權勢,虛情假意,鞠躬作揖,送往迎來,片刻不閑;縱得短暫虛榮,也已精疲力盡。

日不可追,因追不到;空不可抓,因抓不着。一切夢幻,因緣假和,要及早覺醒,而知‘況複不遂者,虛用平生志。’人因妄想,而盲目追求;但因執着,而戀戀不舍。若知三心不可得,則妄想自除;若悟無常不可求,則執着自破。

編輯整理:清風劍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