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鹹豐十年(1860)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第二年鹹豐帝駕崩熱河,不久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 “顧命八大臣”之首的肅順被斬于菜市口。
在肅順被殺的前一年發生了一件趣事, 與科舉有關但是國家興亡無關,老街在這裡慢慢說來。
一、倒黴的狀元才1860年的殿試考生中,有一位大才高心夔是肅順的幕僚,當時人稱高心夔、王闿運、龍汝霖、李壽蓉、黃錫焘等五位名士為"肅門五君子",高心夔位列其首。王闿運就是那個用”“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稱贊《春江花月夜》的人,他的學生齊白石、楊度、劉光第等人赫赫有名,但他竟然位居高心夔之下。
但是這位瞄着一甲狀元的高心夔卻在這次殿試中折戟沉沙,傳說王闿運事後評價高心夔“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也很簡單,高心夔在考試中作試貼詩的時候壓錯了韻,這個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了,古人作詩還能壓錯韻?特别是在科舉考試的時候能發生這樣的事嗎?
傳說肅順有心提攜高心夔“必欲得為狀元”。殿試之前,肅順居然得知詩題為“紗窗宿鬥牛得門字”,這句話前五個字出處為唐人孫逖之詩《夜宿雲門寺》:
香閣東山下,煙花象外幽。懸燈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畫壁馀鴻雁,紗窗宿鬥牛。更疑天路近,夢與白雲遊。
“得門字”就是限制押韻必須在“門”所屬的韻部:十三元。肅順提前告知了高心夔,但是據說這位仁兄竟然一時昏了頭腦,試貼詩竟然落韻。至于到底是押成了什麼韻,衆說紛纭,清人崇彜《道鹹以來朝野雜記》 說他錯用了“十四寒”;有人說他錯押了十一真;有人說他錯押了十二文.......
總之,高心夔的試貼詩押錯了韻,最後僅僅位列四等,”負幹濟之才,士不得志,年未五十郁郁以殁。"
從唐朝開始“落韻”就是科舉考試的大忌,作為讀書人來說落韻是極為罕見的事情。但是在十三元上出錯,會作詩的朋友可能會微微點頭,因為十三元确實與衆不同。
二、該死的十三元
現在人學詩已經不學作詩了,隻學背詩,因此對于十三元可能沒有概念。但是李商隐有一首詩您一定能背過,《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在朗誦這首詩的時候,您是不是覺得怪怪的,因為這首詩讀起來根本就不押韻,原的韻母是uan,昏的韻母是un,難道李商隐不知道不押韻嗎?
這就要說起古人作詩的詩韻了,隋朝以前用口語押韻,隋朝時制訂了一本韻書叫做《切韻》,這本書的音韻系統一直流傳下來,曆經了唐(唐韻)、宋(廣韻、集韻、平水韻)、清朝(平水韻略微改編而成佩文詩韻)一直到今天一脈相承而來,其實隋朝的語音在唐朝就有變化,唐朝人科舉時用的韻書也和實際語音有區别了,何況到了清朝。
《平水韻》 的十三雲常用字如下:
元原源沅鼋園袁猿垣煩蕃樊喧萱暄冤言軒藩媛援轅番繁翻幡璠鴛鹓蜿湲爰掀燔圈谖.........
魂渾溫孫門尊[樽]存敦墩炖暾蹲豚村屯囤[囤積]盆奔論[動詞]昏痕根恩吞荪扪昆鲲坤侖婚阍髡馄噴狲饨臀跟瘟飧棔
老街有意把他們分成了兩兩,可以看到第一段原、軒、言等字的韻母是uan、an;第二段的魂、孫、門等字的韻母是un、en。所以李商隐的詩當然是押韻的。
那麼這兩段字在唐朝是一個韻部嗎?也不是,唐韻裡這是三個韻部:魂、痕、雲,用現在拼音來分辨韻母分别是un、en、an三部分(當然古人沒有拼音,用現在的方式區分也完全不準确)。不過這三個韻部是允許通用的,因此在宋朝的《平水韻》中,這三個韻部就合并成了今天的十三元。
對于詩人來說背誦十三元不是最難的,老街覺得十四寒、十五删、一先、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更TM難,作近體詩的話這些韻部是不能混用的,特别是前三個和後三個連鄰韻都不算,古體詩都不能通韻使用。關于鄰韻通押可以看看《詩詞創作一定要學習 10分鐘搞懂鄰韻通押那些事》。
三、隋朝以前的十三元
我們看到唐韻裡十三元是三個韻部,也知道隋朝以前作詩是以口語押韻,《切韻》是根據魏晉時期的而口語方言而編制,那麼隋朝以前十三元的這些字是混在一起使用嗎?我們看看下面這幾首詩:
1、漢樂府《孔雀東南飛》節選
新婦謂府吏,勿複重紛纭。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
纭,【上平十二文】;門、恩,【上平十三元】;辛,【上平十一真】;這三個韻部發音是接近的,但是“專”不在十三元裡,在平水韻【下平一先】韻部。看來漢朝人的an、和en、un是混用的,和後來的十三元接近但是不符。
2、 曹操《陌上桑》
駕虹霓,乘赤雲,登彼九疑曆玉門。
濟天漢,至昆侖,見西王母谒東君。
交赤松,及羨門,受要秘道愛精神。
食芝英,飲醴泉,柱杖桂枝佩秋蘭。
絕人事,遊渾元,若疾風遊欻翩翩。
景未移,行數千,壽如南山不忘愆。
可以看出來, an、un、en也是混用的,但是曹操的詩依然不同于後來的十三元: 雲、君【上平十二文】;門、侖、元【上平十三元】;神【上平十一真】、翩、千、愆【下平一先】 。
3、江淹全部押韻十三元的《 左記室思詠史》
江淹是南北朝的著名詩人,不過大家更了解的應該是是“江郎才盡”這個成語,江郎的下面這首詩韻腳也全部符合《平水韻》的十三元:
韓公淪賣藥。梅生隐市門。百年信荏苒。何為苦心魂。
當學衛霍将。建功在河源。珪組賢君眄。青紫明主恩。
終軍才始達。賈誼位方尊。金張服貂冕。許史乘華軒。
王侯貴片議。公卿重一言。太平多歡娛。飛蓋東都門。
顧念張仲蔚。蓬蒿滿中園。
4、庾信《詠懷》也符合十三元
庾信這個名字可能不熟悉,但您一定聽到過杜甫的一句詩: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庾信的《詠懷》詩也完全符合十三雲的韻部:
疇昔國土遇,生平知己恩。直言珠可吐,甯知炭欲吞。
一顧重尺璧,千金輕一言。悲傷劉孺子,凄怆史皇孫。
無因同武騎,歸守霸陵園。
在南北朝後期詩人的作品和唐宋詩韻基本相同了。可見《切韻》是符合當時大多數詩人押韻慣例的。
四、曹雪芹 你也有出韻的時候
紅樓夢裡有大量的詩詞作品,和其他名著引用别人作品不同,曹雪芹大多自己創作,從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深厚的詩詞功力,而且他也在書中提出了自己對于詩詞的學習方法和理論。不過曹雪芹也有失手的時候,不錯,也是敗在這個“該死的十三元”。
《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館聯詩悲寂寞。其中寫到黛玉湘雲用十三元聯韻作詩的故事:
黛玉笑道:“今日老太太、太太高興了,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們的興趣了。咱兩個都愛五言,就還是五言排律罷。”湘雲道:“限何韻?”黛玉笑道:“咱們數這個欄杆的直棍,這頭到那頭為止。他是第幾根就用第幾韻。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這可新鮮?”湘雲笑道:這倒别緻。”于是二人起身,便從頭數至盡頭,止得十三根。湘雲道:“偏又是‘十三元’了。這韻少,作排律隻怕牽強不能押韻呢。少不得你先起一句罷了。
黛玉和湘雲選韻用的是數欄杆的辦法,恰巧欄杆是十三根,于是就用平水韻的第十三個韻部:十三元。五言排律就是五言的格律詩,除了開頭兩句和結尾兩句,中間所有的句子必須對仗。
二人玩的遊戲有點像《中國詩詞大會》的飛花令,不過不是背詩,而是限韻對仗作詩,一人兩句,第一句接對方的上聯,對出下聯,然後出一句上聯請對方對出下聯。如果有一天我們中央電視台的《中國詩詞大會》也能這樣玩,說明詩詞真得是振興了。
曹雪芹有一個字落韻了,就是林黛玉對的一個“宣”字,這個字在《平水韻》的下平一先,不屬于十三元。
湘雲隻得又聯道:觥籌亂绮園。分曹尊一令,黛玉笑道:“下句好,隻是難對些。”因想了一想,聯道: 射覆聽三宣。骰彩紅成點。
十三元裡有“喧、萱、暄”三個字,但是“宣”自己卻在下平一先,是不是有點燒腦?類似的還有“倫輪淪掄”在十一真,但是“侖”自己卻在十三元。完全相同發音的字也不見得是一個韻部,例如“冬”和“東"是兩個韻部。
結語
從庾信等人的詩來看,隋朝陸法言等人編制《切韻》時,園、言、孫這一類字的通韻使用已經比較普遍。宋人把這些字合并為十三元同一個韻部也是有道理的,至于和當時的口音不符合也沒有當作什麼大事,想當官考進士?背過就好了嘛。
看見高心夔的遭遇和曹雪芹的小失誤,您可能覺得古人都是老窮酸食古不化。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詩韻沒有與時俱進,反而給我們留下了一份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産。古韻讓我們在學習古詩的時候,不至于墜入雲裡霧裡,能夠更好地理解,更好的讀懂古人作品的本來面目。
所以老街認為,我們真要感謝前人的泥古不化。
@老街味道
老街詩詞閑話151-詩詞創作一定要學習 10分鐘搞懂鄰韻通押那些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