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來自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李同歸老師的今日頭條--悟空問答--中【“思維反刍”是什麼意思?】的條目。詳細内容也請關注李同歸老師的今日頭條欄目。也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思維反刍”是什麼意思?
題主應該是一位對抑郁症比較關心的專家啊。否則,這麼高深的概念,一般人不會留意的。考慮到對這個概念感興趣的是有一定基礎的,因此,回答盡量專業些。如果有些背景知識不太清楚的,可以從網上查找進一步的資料。
什麼是反刍?在解釋“思維反刍”這個概念之前,先得了解下什麼是反刍。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釋,反刍是“俗稱倒嚼,是指某些動物進食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将半消化的食物從胃裡返回嘴裡再次咀嚼。反刍主要出現在哺乳綱偶蹄目的部份草食性動物身上,例如羊以及牛,這些動物被統稱為反刍動物。”
很多研究者認為反刍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共生現象。這是因為,動物攝取草莖後,首先必須将植物細胞的堅固外壁分解,才能利用植物細胞内的營養物質。草莖、蒿稈類植物中纖維素、半纖維素以及木質素等含量很高,但高等動物體内沒有分解纖維素的酶,而許多微生物則含有很豐富的能夠分解纖維素的酶。這樣栖居于反刍動物前胃内的微生物,在幫助動物消化和利用植物纖維素方面就起了決定性作用。通過反複咀嚼,動物才能完全消化所攝取草莖中的營養元素。
什麼是思維反刍?思維反刍(rumination),指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種思想或者行為以及由此引發的後果上的一種思想或者是行為,大概是與動物反複咀嚼食物一樣,有些人會将注意力反複集中在某些固定的思想或行為上。
通常,反刍是關注于症狀的,是沉思的。目前,比較普遍的看法認為,反刍是對個體是不利的。而且女性要多于男性。研究者對焦慮症群體的研究發現,反刍思維會損害個體的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反刍的個體大多數會将思維集中在負性的事件上,這樣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且,反刍帶來的情緒效應會嚴重影響個體的認知能力。Lyubomirsky等人(1999)的研究發現,抑郁和反刍二者的結合會導緻個體對自身的負性認知程度加深,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從而影響個體的問題解決能力。
反應風格理論Nolen-Hoeksema(1987)提出的反應風格理論(response style theory)認為:
大多數人都會偶爾經曆輕度到中度的抑郁症狀,對于有些人,這些抑郁症狀隻會持續數小時或數天,對于另一些人,最初的輕度抑郁症狀逐漸加重,直到達到抑郁診斷标準,并需要心理幹預。由于個體應對情緒的方式會影響情緒的水平和持續時間,當抑郁症狀發作時,若個體進行分散其對自身情緒的注意力的活動,則比起不作為地反複考慮産生抑郁情緒的原因和結果,能夠更快地從抑郁中恢複。心理學研究發現,當個體持續關注自我情緒,反複思考抑郁症狀及其可能後果,并對打斷這種關注的行為産生抑制,則稱其具有反刍性的反應風格。反刍性反應包括孤立自己去思考抑郁症狀(例如,想着自己有多麼疲累),造成抑郁的原因(例如,問自己“為什麼我變得抑郁而其他人沒有?”),以及抑郁的可能後果(例如,想着“如果我一直這麼感覺,就無法完成自己的工作”)等。反應風格理論認為,反刍性的反應會導緻抑郁症狀的持續和加重,當面臨壓力情境時,傾向于采用反刍性反應的個體更容易産生并加重抑郁症狀。
也有個比較有說服力的研究證實了這些假設。Nolen-Hoeksema, Morrow, & Fredrickson (1991)曾追蹤了79名被試在連續30天内的日常負性情緒體驗和對這些情緒的反應。當被試體驗到悲傷或抑郁的情緒時,他們要記錄下該情緒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以及應對的反刍反應和分心反應(分别包含16項)。反刍反應的例子如“我獨自思考我的感受如何”,“我覺得如果我不能擺脫這種情緒,我将什麼都做不了”。分心反應例子如“我做些有趣的事情來阻止自己繼續關注情緒感受”,“我跟朋友們談論别的事情,而不談自己的感受”。該研究發現83%的被試對抑郁情緒的反應方式(反刍或分心)在30天内是持續一緻的,說明人們對抑郁情緒的反應風格是穩定的。在此基礎上,具有反刍性反應風格的被試會經曆更長的抑郁時間,在控制了最初抑郁水平之後,這一結果仍然成立。
反刍思維的三因子與抑郁為了評估個體的反刍思維反應風格,Nolen-Hoesksema (1991)制定了反刍思維反應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 RRS)。該量表有22個項目(例如,“我常常想我為什麼總是這樣”,“我常常分析最近發生的事以便理解為什麼感到郁悶”),要求被試想象自己在郁悶的時候,可能會想或會做的一些事,按照符合程度進行1 - 4分的評估。該量表在對反刍思維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Treynor等(2003)認為反刍思維反應量表(RRS)中有些項目與抑郁量表中的項目重疊,例如“我常常思考我有多麼悲傷”與“我感到悲傷”,前者是對悲傷情緒的認知,而後者是對悲傷情緒存在性的判斷,兩者表述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那麼,測量到的反刍思維與抑郁的相關,究竟是認知風格與情感的相關,還是僅僅因為它們使用不同标尺測量了同一個現象所造成的人工誤差?為了消除這一誤差,Treynor等将RRS中與抑郁量表BDI(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的項目重疊的12項,歸為對抑郁症狀的反刍,分析剩餘項目得到兩個因子,各包含5個項目。其一為反省深思(reflection),面對并試圖解決問題與困難;其二為強迫思考(brooding),焦慮或沮喪地思考。
Treynor等發現,強迫思考與抑郁水平顯著相關。另外,盡管反省深思和強迫思考均與當前的抑郁水平正相關,但反省深思與後來抑郁水平的降低相關,因此反省深思可能因為促成了問題的解決而使抑郁情緒在日後得到緩解。再者,強迫思考(brooding)不僅在性别和當前抑郁水平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而且在性别與後來的抑郁水平之間的中介效應也顯著。而反省深思(reflection)在性别和抑郁水平之間不起中介作用。
思維反刍的積極作用如上所述,思維反刍與抑郁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是對抑郁有比較強的預測能力。那麼,思維反刍難道就沒有一點積極作用?
其實,心理學家們對于思維反刍的研究結果是複雜的。盡管傳統的觀點認為,反刍思維會嚴重影響個體的問題解決能力,但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反刍都是這樣的。有研究者把反刍分為兩種類型——反省深思(reflective) 和強迫思考(brooding),前者是主動的思考,而後者是被動的思維侵入(Isen,1987)。Verhaeghen等人(2005)研究發現,思維反刍中的反省深思(reflective-rumination)雖然增加了其抑郁的風險,但是在創造力上的表現卻是更好的。這是因為反刍導緻個體會更加沉思,但是當個體對負性事件進行反刍的時候,抑郁的風險也就更大。
也有研究發現,思維反刍和問題解決能力是倒U型的相關。Nicholas等人(2015)利用瑞文測驗來作為問題解決任務,發現随着反刍思維的加深,個體的問題解決能力先下降後上升。研究者認為反刍是一種思維的積聚。在一定程度的反刍範圍内,反刍可以促進個體把注意力放在問題解決上,有利于問題解決。但是過度的反刍則會使個體的注意力集中在問題的一個很窄的方面,這樣就會損害個體的問題解決能力。
總之,對于思維反刍,的确會影響到個體的抑郁水平,但對于創造力的關系,似乎更加複雜。如果你身邊有這些思維反刍比較嚴重的朋友,引導他們去進行創作創造,幫助他們把注意力從負性情緒或者負性事件中,轉移到積極的情緒,或者正性的事件中去,是非常重要的解決方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