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中國人對去日本旅遊、購物、留學充滿了向往。其實原因沒有那麼複雜,除了日本環境好,素質高之外。最最最重要的事日本街頭充滿了漢字,即使你不懂日語,也是能夠活下去的。
但是現在再去看看,你一定有感受到過日語越來越多的“惡意”!!這種惡意的源泉就是那“萬惡”的片假名!!
先上幾張圖讓大家感受下那滿滿的惡意。
最後這張絕對是放大招了,作為一個學了好幾年日語的人來說,我實在有閱讀困難症了,你呢??
反正你要是有機會去日本的西餐廳點次菜,看看專業類書籍,或者時尚雜志什麼的,分分鐘想切腹自盡,有沒有~
說正事
很長時間以來,日本人是沒有文字的。傳述古事基本都是利用口耳相傳的。
而漢字是之後通過各種途徑傳入到日本,特别多數人認同的最早傳入途徑應該是在4世紀中國的南北朝時期,經過朝鮮半島傳入的,當然也是随着兩地經貿發展,之後從各種其他途徑又陸續傳入。
在古時候,因為咱們的漢字和文言文是非常難懂的,所以,在日本,隻有少量有錢人,請得起家庭教師的達官貴人才會掌握。其他老百姓說白了就是文盲。
後來日本掀起了“脫漢”風潮(那啥,其實韓國也是的,隻不過韓國是在上世紀中業搞起的“脫漢”~)
成果就是演化出了“假名”,分為“平假名”(ひらがな,hiragana)與“片假名”。二者的造字目的不同。
而片假名完全是為了拆解漢字而形成的助詞與記号,有趣的是,當時的日本菁英“作弊”方式跟現代學生學外語時的“作弊”方式大同小異。現代學生有鉛筆,可以在“Goodmorning”旁暗自寫下“古的毛甯”,事後再用橡皮毀滅證據。
而古代日本學生,雖然沒有鉛筆,卻懂得用竹簽在漢文旁加上補助記号,算是一種“隐形文字”,不仔細看的話,還真看不出“作弊”痕迹。
二戰後,日本經濟社會發展深受美帝影響,由此,美國的西方文化意識形态也無可避免地對日本文化觀念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
20世紀70年代,日本工業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他們遵守着“拿來主義”,引進大量的先進技術、購買先進機械設備。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語詞彙也就伴随着這些機械設備進入日本,比如,機器人--“ロボット”,高科技--“ハイテク”,微波爐--“電子レンジ” 等等
日本社會,如今那種,拿來就用,不經大腦思考的拿來主義,直接導緻了片假名的亂用,從而導緻信息傳達困難。
商品的名稱,廣告,這些企業對外來語的無限制引入。一部分年輕人外來語用得是爽了,上了年紀看不懂的人隻能一遍遍地找商家詢問。
大量引入片假名會讓人覺得日語的質量大幅度下降,更有種“我到底在學習什麼語言”的錯覺?
年輕人喜歡時尚,覺得日語單詞很土,片假名時尚,這種心态可以理解(就像我們喜歡發個圈圈,時不時用用外語一樣嘛,時尚!)
但是,對于外國人來說,這個“惡意”是難以抹去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