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16日淩晨,美聯儲将基準利率上調75個基點至1.50%-1.75%區間,加息幅度為1994年以來最大。
鮑威爾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稱,通脹預期在上漲,因此這次需要采取激進行動。美聯儲需要先發制人行動,這樣之後有更多選擇餘地,預計下次利率決議将在單次加息50個基點和加息75個基點之間“二選一”。
關于美國經濟現狀,美聯儲在聲明中表示,最近幾個月就業增長強勁,且失業率保持在低位。通脹仍然高企,反映出與疫情有關的供需失衡、能源價格上漲和更廣泛的物價壓力。
全球經濟正在進入一個非常動蕩的發展階段,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加速了這種增長範式的轉變進程。
經濟在動蕩中轉換增長模式,無疑會讓已經習慣原來的增長模式的市場主體産生迷惘。而新的增長模式的特征在一開始也并不明朗,許多時候還搖擺不定。
例如,當前的高通脹水平,究竟隻是一個短期現象,還是會成為新的增長模式下的長期特征?
去全球化主要是在高科技領域,還是會逐步延伸到金融、貿易等各個領域,從而倒逼供應鍊在全球範圍内以更高的成本重新布局?
無論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經濟金融現實,還是促進金融理論思考,閱讀金融經典都是必然環節。
經典作品往往具有穿越時空的獨特價值,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都能啟發我們的思考,即使時境變遷,或許其特定的某個結論并不一定再适用,但其所揭示的問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往往能夠常讀常新,具備啟發性。
聰明投資者經中信出版集團授權,将這篇巴曙松先生為《伯南克論大蕭條》所撰推薦序分享給大家。願開卷有益!
巴曙松:穿越曆史的啟發
為什麼大蕭條會成為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聖杯”來自國際金融市場一線的動蕩,往往會引發金融理論界的紛争。
20世紀20~30 年代的美國大蕭條,是現代社會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蕭條之一,當時不僅導緻了美國和西方社會長期的大規模失業(根據1932年的數據,當時美國的失業人數高達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經濟狀況迅速惡化也改變了社會關系,影響了整個世界局勢,最終導緻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經濟學界,對大蕭條的研究成果動搖了古典經濟學在當時西方政府決策中的主導地位,各國紛紛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幹預,凱恩斯主義大行其道,現代宏觀經濟學也從此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現實世界的顯著的動蕩與紛争,會促使人們從理論上進行反思。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一些經典著作、代表性的學者,在大變革時期或者發生類似狀況時,就會被人頻繁地提及。
在危機研究領域,20世紀20~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可能是經濟學界研究最多、結論最衆說紛纭的一個。時至今日,經濟學界對于大蕭條仍然沒有達成共識。
貨币主義學派的代表弗裡德曼在其著作《美國貨币史:1867—1960》中提出,是美聯儲的貨币緊縮政策引發了當時的大蕭條災難,相應的對策自然而然應該是擴大貨币供應量。
奧地利學派學者羅斯巴德則認為,大蕭條是政府過多地幹預經濟所緻。他認為中央銀行違背金本位原則,對金融貨币領域加以幹預的做法,對經濟的長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則結合1990 年的日本經濟衰退,從資産負債表衰退角度解釋了美國大蕭條。
關于這場危機的分析,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伯南克的《伯南克論大蕭條:經濟的衰退與複蘇》。
從“大蕭條迷”到應對次貸危機的政策實施者伯南克為國際金融界所熟知,重要原因之一是他接替格林斯潘,成為美聯儲主席,并在任内成為應對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決策者和政策實施者。
伯南克出生于1953年。1975年,他以經濟學系最優等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深造,并于1979 年獲得博士學位。
之後伯南克投身教職,在斯坦福大學任教6年(1979—1985 年),又于1985— 2002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經濟和政治事務教授,還曾擔任該校經濟系主任。
從1987 年開始,伯南克就以不同的形式參與美聯儲的相關工作。首先是成為美聯儲的訪問學者,并且于1987 年至1996 年期間,先後在費城聯邦儲備銀行、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任職。
2002 年, 他離開普林斯頓大學,成為美聯儲理事。2005 年,伯南克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2006 年2 月,接任格林斯潘出任美聯儲主席,一直到2014 年。
在任美聯儲主席期間,參與應對了2008 年的金融危機,并因此當選美國《時代》周刊2009 年的年度人物。2014年卸任後,他進入布魯金斯學會,重點研究經濟複蘇政策。
從伯南克的經曆可以看出,他經曆了從學者到政策實踐者再回歸學術這樣一個過程。這跟他的研究領域和興趣有着密切的關系。
伯南克在讀博士期間,最感興趣的研究項目就是20 世紀20~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他對大蕭條的成因和影響非常着迷,認為自己是個“大蕭條迷”。
而且在他于斯坦福大學任教期間,美國又經曆了一次嚴重的經濟衰退,可以說是大蕭條以後相當嚴重的一次。
當時的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用了嚴厲的貨币政策,才使美國經濟避免被通脹吞噬。這也進一步促使伯南克持續研究大蕭條和貨币政策。
20世紀20~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對于伯南克的影響不可謂不深。伯南克曾在一次演講結尾時強調:
他認為20~30年代美聯儲做錯了,他将盡力避免重蹈覆轍,不再重複當年的錯誤。
2008 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後, 他果斷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以力挽狂瀾。通常的市場看法是,正是因為伯南克接受了大蕭條的教訓,采取了較為得力的政策措施,才使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沒有陷入更大的麻煩。
注重邏輯、曆史和數據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伯南克對大蕭條的研究吸收了弗裡德曼的一部分研究成果,比如他對央行定位的認知、貨币收縮是導緻大蕭條的判斷,從理論邏輯上可以說部分來自弗裡德曼。
從伯南克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弗裡德曼的《美國貨币史:1867—1960》對伯南克有着很深的影響。
但伯南克對金本位制在大蕭條中的影響做了新的論述,他認為,金本位制限制了貨币政策的發揮,允許金本位制的存在,會使貨币政策名存實亡。
他指出,金本位制是導緻美國大蕭條如此嚴重、演變至全球性危機的主要原因。
20世紀30 年代初美國和法國的貨币緊縮,正是通過國際金本位制傳導到全世界, 導緻了全球性通貨緊縮,從而導緻借款人的金融頭寸縮水,發生債務型通貨緊縮,導緻借款人遭受巨大損失甚至破産清算,最終造成蕭條。
他不僅在自己的論文中多次論述這一觀點,在他于2012 年給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學生做的一系列有關央行作用的演講中也對金本位制多有批判。
伯南克寫了一系列關于大蕭條的文章,後來結集成書,就是這本《伯南克論大蕭條:經濟的衰退與複蘇》。
這些論文圍繞大蕭條發生的原因和傳導機制進行分析,伯南克注重各國之間的對比,尤其是對比了不同國家堅持金本位制和放棄金本位制的政策。
他在書中用了多個國家的大量數據、資料,包括經濟數據、工資、就業情況等,從總供給、總需求、名義工資等不同角度,指出美國大蕭條是一次由多重因素導緻的全球性的大蕭條,理解整個事件,需要考慮整個國際體系。
美國及其他國家所犯的政策性錯誤,是此次大蕭條産生或深化的關鍵性因素。特别是美聯儲,在應對首次危機的挑戰時,沒能積極運用貨币政策來防止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因此沒能履行好維持經濟穩定的職能。
同樣,美聯儲也沒有很好地行使最後貸款人職能,導緻許多美國的銀行倒閉并引發信貸及貨币供給的萎縮。
伯南克指出,大蕭條的這些研究,對于後來者都是很重要的經驗與教訓。所以在他後來作為美聯儲主席應對2008 年的次貸危機的時候,可以說是記住了這些美國曆史上的政策教訓,并且總體上避免了同樣的錯誤,強化了美聯儲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可信度。
這本書的結構,伯南克在自己撰寫的前言裡面已經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此處就不再贅述。
我想借這個機會,談一談為什麼今天我們還要再看伯南克的這本書,或者說,為什麼我們要再去看一本研究1929 年美國大蕭條的書。
穿越曆史的啟發伯南克在本書的前言裡面說:有人認為,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早已成為曆史,這段塵封的曆史與21世紀信息時代的經濟之間沒有什麼關聯。
持有這些看法的人,可以去看看現在的經濟頭條新聞:高失業率、銀行倒閉、金融市場動蕩、貨币危機、通貨膨脹居高不下、戰争沖突……,凡此種種,都可能由經濟大蕭條引發。
應該說,時至今日,美國大蕭條時期的種種教訓對當今世界仍然具有很強的警示意義。
這正是我們應該讀一讀這本書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如何在經濟政策領域避免相同的錯誤?從類似的曆史事件中尋找啟迪,是可行的方案之一。
就像伯南克在2008 年美國金融危機中采用的一系列政策舉措,有不少就是吸取了大蕭條的教訓。
曆史不會重現,但總是驚人地相似。今天重新回顧大蕭條時期的世界經濟與格局,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1929—1933年的股市泡沫破滅和一系列銀行恐慌,與2008 年爆發的全球金融海嘯有着相同的特性;
而在當下經濟規模更大、産品更複雜、交易更便捷、各國聯系更緊密的情況下,技術的濫用、國際格局的重新洗牌、監管的缺失、國際政策協調的嚴重不足等問題也會更加凸顯。
研究大蕭條時期各個經濟體中的各類經濟機構的關聯和應對措施,也有助于我們了解在整個龐大的世界經濟體系中,交易成本、市場機會、資源分配等背後的邏輯,以便在當前全球經濟的低迷期找到更好的應對手段。
——本文摘編自《伯南克論大蕭條:經濟的衰退與複蘇》
作者巴曙松為北京大學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
書 籍 簡 介1929年,美國發生經濟大蕭條,之後蔓延至全球。當時,股市崩盤、銀行倒閉、通脹居高不下、金融市場動蕩、人們收入下降、幾千萬人失業……
大蕭條不僅導緻美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社會大變動,在學術上也使得現代宏觀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為這次大蕭條尋求一個合理的理論解釋,是經濟學界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也是為之後類似危機尋求可行解決方案的嘗試。
自稱“大蕭條迷”的伯南克,先後撰寫了一系列關于大蕭條的研究文章,集結成《伯南克論大蕭條》這本書。
他在書中用美國及其他多個國家的大量數據、資料,包括經濟數據、工資、就業情況等,從總供給、總需求、名義工資等角度,圍繞大蕭條發生的原因和傳導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
他認為,研究大蕭條,可以體會到很多經濟運作的規律和本質。這些研究的确也幫助他在後來作為美聯儲主席應對2008年的次貸危機時,得以吸取大蕭條時期的政策教訓,并且總體上避免了同樣的錯誤,幫助美國渡過了危機。
作 者 簡 介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宏觀經濟學家,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
出生于1953 年,1975 年以優異成績從哈佛大學經濟學系畢業,1979 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
2002年,伯南克被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任命為美聯儲理事。2005年6月,擔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2006年2月,接替格林斯潘出任美聯儲主席,一直到2014年。在任美聯儲主席期間,參與應對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并因此當選美國《時代》周刊2009年的年度人物。
主要研究領域是貨币政策和宏觀經濟史。2014年2月,伯南克加入布魯金斯學會,參與經濟研究項目,重點關注經濟複蘇政策。
凡注明“聰明投資者”的作品,版權均屬聰明投資者。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違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記錄和傳遞信息,不代表“聰明投資者”贊同或反對其觀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