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級課堂教學及班級管理?第八章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第一節班級與班級體建設,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中年級課堂教學及班級管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第八章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
第一節班級與班級體建設
一、班級概述
(一)班級的含義
16世紀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的是文藝複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班級是學生集體的基層組織,是學校進行教育和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
(二)班級的功能
(1)社會化功能,(2)個體化功能
(三)班集體的含義
(四)班集體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組織結構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
4.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
二、班集體的形成與發展
(一)班級與班級體的區别,班集體是班級群體的高級形式。
(二)班級集體的形成階段
1.班集體的形成期(組建階段、松散群體階段)
2.班集體的鞏固期(核心初步形成階段、合作群體階段)
3.班集體的成熟期(集體階段、分組活動階段)
(三)班集體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奮鬥目标和為實現這一目标而組成的共同活動。共同的奮鬥目标是班集體發展的方向和動力,是班集體形成的基礎條件。2.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堅強的領導核心。
3.嚴格的組織紀律和健全的規章制度。
4.健康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班風是班級中多數成員所表現出的共同思想和行為傾向,包含情緒狀态、言行習慣、道德面貌等,它是經過一定時間的相互影響而逐漸形成的,是班集體形成的重要标志。
5.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
(四)培養班集體的方法
1.确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标
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班集體的正常秩序是維持和控制學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條件,是教師開展工作的重要保證。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5.培養正确的集體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正确的集體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是良好班集體形成的重要标志。
三、班級中的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
(一)正式群體
正式群體的發展要經曆松散群體、聯合群體和集體三個階段,集體是群體發展的最高階段。
(二)非正式群體
1.非正式群體的特點
2.非正式群體的作用,非正式群體對學生個體和正式群體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3.正确對待非正式群體
(三)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的協調
(四)群體的功能
1.歸屬功能
2.認同功能
3.支持功能
4.塑造功能
第二節有效的課堂管理
一、課堂管理概述
(一)課堂管理的概念
(二)課堂管理的功能
1.維持功能,維持功能是課堂管理的基本功能。
2.促進功能,
3.發展功能,課堂管理的發展功能是指課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給學生一些行為準則,促進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幫助學生獲得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逐步走向成熟。
(三)影響課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背景情況,教學目标,課堂規模,凝聚力,課堂規範,教師領導。(四)課堂管理的原則:尊重學生原則,民主性原則,實效性原則,方向性原則,效率性原則,适度性原則,主體性原則。
(五)課堂管理的基本模式(取向)
1.行為主義取向
2.本本主義取向
3.教師效能取向
二、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
(一)課堂氣氛及其類型,是指課堂裡某些占優勢的态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态。
1.積極的課堂氣氛,積極的課堂氣氛是恬靜與活躍,熱烈與深沉,寬松與嚴格的有機統一。
2.消極的課堂氣氛,消極的課堂氣氛常常以學生在緊張拘謹,心不在焉,反應遲鈍為基本特征。
3.對抗的課堂氣氛
對抗的課堂氣氛實質上是一種失控的課堂氣氛。
(二)課堂氣氛的影響因素
1.教師的因素,勒溫曾在1939年将教師的領導方式分為集權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種類型。
2.學生的因素,
3.課堂物理環境因素
(三)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策略。
(四)良好的師生溝通
1.師生溝通的含義
2.有效促進師生溝通的心理學原則
三、課堂紀律與課堂問題行為
(一)課堂紀律及其維持策略
1.課堂紀律的含義,課堂紀律是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準則與控制。課堂紀律具有約束性、标準性和自律性三大特征。
2.課堂紀律的類型。(1)教師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形成了班級行為規範。(2)集體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集體輿論和壓力作用下形成的群體行為規範。(3)任務促成的紀律,任務促成的紀律,主要指某一具體任務對學生行為提出了具體要求。(4)自我促成的紀律,簡單說就是自律,是在個體自覺努力下外部紀律内化而成的個體内部約束力.自我促成的紀律是課堂紀律管理的最終目的。
3.課堂紀律的發展階段。反抗行為階段;自我服務行為階段;人際紀律階段;自我約束階段。大多數中學生處于人際紀律階段。4.課堂紀律的影響因素,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是課堂的三大要素。分配學生座位時最值得教師關注的應該是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5.維持課堂紀律的策略
(二)課堂問題行為及其應對
1.課堂問題行為的性質,課堂中學生問題行為是指學生不能遵守公認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标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
2.課程問題行為的類型,奎因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礎上,把課堂行為分為人格型,行為型和情緒型。
3.課堂問題行為産生的原因。
4.課堂問題行為的處置與矯正
第三節課外活動的組織與管理
一課外活動的概述
()一課外活動的概念,課外活動是指課堂教學之外,由學校組織指導或由校外教育機關組織指導指導的,用于補充課堂教學,實現教育方針要求的一種教育活動,是根據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學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間接指導下,來實現教育目的的一種活動。
(二)課外活動的特點
1.參與的自願性、自主性
2.内容的靈活性、綜合性。
3.過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三)課外活動的意義,
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社會化
2.促使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實現個性化
3.課外活動給學習生活增添了樂趣
4.課外活動在發揮學生特長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二、課外活動的内容與形式
(一)課外活動内容
(1)學科活動,學科活動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力補充,是課外活動的主體部分。
(2)科技活動,(3)文體活動,(4)節日紀念日活動,(5)課外閱讀活動,(6)其他班級活動。
(二)課外活動的形式
(1)個别活動
(2)小組活動,小組活動的特點是自願組合、小型分散、靈活機動。
(3)群衆性活動
三、課外活動的設計與指導
(一)課外活動設計的主要原則
(二)課外活動的指導原則
四、課外活動組織管理的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
(二)活動内容要豐富多彩,形式要多樣化,要富有吸引力。
(三)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并與教師的指導相結合
第四節班主任
一、班主任的概念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
(二)班主任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影響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班主任的權威、地位、職權,這些構成班主任的職權影響力。
2.班主任的個性特征與人格魅力,這些構成班主任的個性影響力。班主任的領導方式可以分為:權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權威型領導方式的特征是命令、權威和疏遠。
放任型領導方式的特征是無序、随意和放縱。
民主型領導方式的特征是開放、平等和互助。
(三)班主任是協調班級人際關系的主導者
三、班主任的素質要求
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身心素質。
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一)班主任常規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學生,了解和研究學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3.建立學生檔案,4.個别教育,5.班會活動,6.協調各種教育影響,7.操行評定,操行評定是以教育目的為指導思想,以“學生守則”為基本依據,對學生在一個時期内學習、勞動、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結評價。
8.班主任工作計劃與總結。
(二)個别教育工作
1.先進生工作
2.中等生工作,中等生又叫“一般學生”或“中間生”,是指那些在班級中各方面都表現平平的學生。
後進生工作,後進生通常指那些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成績暫時落後,不太守紀律的學生。後進生是一個相對概念,運用時應謹慎。
(三)班會活動組織
1.班會的定義
2.班會的特征及類型
3.主題班會的組織
(四)偶發事件的處理
1.偶發事件的概念
2.偶發事件的特點
3.偶發事件的處理原則
4.偶發事件的處理方法
五、學校與家庭協調,一般而言,家庭協調的常用方式包括:家訪、班級家長會、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沙龍。
六、學校與社會的協調
(一)依托社區的教育委員會
(二)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第五節教師心理
一、教師的角色心理
(一)教師角色的含義,教師角色是指教師按照其特定的社會地位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角色,并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模式。(二)教師角色的構成,1.“家長代理人”的角色,2.“學生楷模”的角色,3.“知識傳授者”的角色,4.“嚴格管理者”的角色,5.“心理調節者”或“心理醫生”的角色,6.“學生的朋友和知己者”的角色。
(三)教師角色的形成階段
1.角色認知階段,角色認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對某一角色行為規範的認識和了解,知道哪些行為是合适的,哪些行為是不合适的。2.角色認同階段,教師角色的認同,是指個體親身體驗接受教師角色所承擔的社會職責,并用來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為。
角色信念階段
(四)教師角色意識
1.角色認知,角色認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對角色的社會地位、作用及行為規範的認識和對社會的其他角色的關系的認識。
2.角色體驗,角色體驗是指個體在扮演一定角色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評價與期待而産生的情緒體驗。
3.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對自己和對别人應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的看法和期望。
(五)教師威信,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徑。
二、教師的心理特征,
(一)教師的認知特征,教師的認知特征,包括其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教師的知識結構主要包括:專業學科内容知識、教育教學、心理學的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教學能力包括:組織和運用教材的能力,言語表達能力,組織教學的能力,對學生學習困難的診治能力,教學媒體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機制等。
教師的教學能力可以分為三個方面:(1)教學認知能力,(2)教學操作能力,(3)教學監控能力。
二()教師的人格特征
三()教師的行為特征,羅飛塔爾效應,也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或期待效應,是指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的被傳送給學生,學生會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
(四)教學效能感
1.教學效能感的含義,所謂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能力的主觀判斷。
2.教學效能感的分類
3.教學效能感對教師和學生的影響和作用。
第一影響教師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第二影響教師在工作中的經驗總結和進一步的學習,
第三影響教師在工作中的情緒。
4.影響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因素
三、教師成長心理
一()教師成長曆程。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劃分為關注生存、關注情境和關注學生三個階段。
1.關注生存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一般是新教師,他們非常關注自己的生存适應性。因而有些新教師可能會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如何與學生搞好關系上。
2.關注情景階段,當教師感到自己完全能夠适應時,便把關注的焦點投向提高學生的成績,即進入了關注情景階段。在此階段教師關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課的内容,一般總是關心着諸如班級的大小、時間的壓力和備課材料是否充分等與教學情景有關的問題。
3.關注學生階段,教師将考慮學生的個别差異,認識到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學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學生。能否自覺關注學生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長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方法
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微格教學,微格教學指以少數的學生為對象,在較短的時間内(5-20分鐘),嘗試做小型的課堂教學,可以把這種教學過程攝制成錄像,課後再進行分析。
3.進行專門訓練
4.反思教學經驗
教學反思指教師以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為認知對象,有意識地對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的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思維方式和教育行為方式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和再認知,同時實現自身專業發展的過程。
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 反思=成長
布魯巴奇等人于1994年提出了四種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記,(2)詳細描述(3)交流讨論(4)行動研究。
四、教師的心理健康
(一)教師的心理健康标準
(二)教師常見的心理沖突
(三)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職業壓力
2.職業倦怠。職業倦怠,是指個體被長期的職業壓力下缺乏應對資源和應對能力而産生的身心耗竭狀态。馬勒斯等人認為職業倦怠主要表現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情緒耗竭,二是去人性化,三是個人成就感低。
(四)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
(1)個體積極的自我調适
(2)組織有效的幹預
(3)構建社會支持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