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嚴監生,讀過清代作家吳敬梓諷剌小說《儒林外史》的都知道,其中有一個人物嚴監生在臨死時,看到油燈點着兩根燈草,一直強撐着不肯咽氣,眼睛直勾勾地看着,身邊的人問他心事,他都搖頭,隻有他的一個小老婆趙氏走上前道:“爺,别人說的都不相幹,隻有我曉得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裡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直到趙氏挑掉一根燈草,他方才點點頭,咽了氣。世人讀到這個生動的情節,往往由此斷定嚴監生是世上最為小氣的人,有好事者把他稱為中國代表式的“吝啬鬼”。
其實,單單從一個細節上,而不從具體的時代來評判一個人是不科學的。實際上,人性很複雜,有道是“窮大方,富吝啬”,窮人就一定大方嗎?窮人大方有資本嗎?富人就一定吝啬嗎?富人要那麼多錢幹什麼?……其實,世上人很多,人的本性也很複雜,不能用一句話就概括某人是好還是壞。其實,人的本性與貧富無多少關系。
嚴監生這種性格的形成,是由于長期的節儉生活養成的,明清時代的一些所謂的财主,有許多都不是靠剝削人緻富的,而是為人精明,善于理财,精于持家,一輩輩人節儉緻富的。
他們不吃好的,将好的給長工吃,希望長工為他家做好活,帶來财富。這種節儉的本性不應由于人家成為富人了就加以否定。人家在緻富的過程中并沒有害人。況且,節儉的習慣是好的。對于一個民族來說至關重要,一個奢侈的民族是成不了優秀的民族的。
從通篇來看,嚴監生是富有人性味的人,正妻王氏病後,他延請名醫,煎服人參,毫不含糊。王氏死後,他深情悼念,“伏着靈床子又哭了一場”,這不是“做戲”的眼淚。他愛财富,也在關鍵時候不惜财富,他是一個心存上進心的人,他總希望憑自己的力量改變人生,并寄希望于後代們,他臨死時還想着,讓内兄照顧他的兒子長大成長,教育兒子讀好書,掙着進個學,免得像他一樣,終日受大房的氣。從臨終遺言來看,嚴監生對一生的事業進學看得很重,并希望後代們上好學,成為人中龍,有一番作為。這本身沒有錯,天下為人父母者,誰不希望後代們成才呢?
他之所以看似吝啬,在沒有升官的情勢下,支撐着一個大家庭保持着生存與發展也是相當不易的。耕讀傳家的觀念根植于他的心中。他至死也不放心“兩根燈草”費油,是有着重要的家教作用。他知道,聚财難,破财易,更知道坐吃山空的道理。讓家人養成節儉的習慣,才是保持家長久興旺之道。看似小小的一根燈草裡,蘊含着人生的大道理。
我們不要人雲亦雲地評價别人,更不要因某種小節評判某人。你所看到的都是細小的部分,一個人的複雜性你又如何評價呢?有的人不舍得吃與喝,臨死了把财産捐給了社會,人家是圖名嗎?有的人富得流油,反而對于公益事業一毛不拔……凡此種種,太多了。在開放的時代裡,隻有财富來路正,至于人家如何花費是人家的事,也就是家事,外人不可幹涉,也沒有理由說三道四。倘若财富來路不正,則又是另當别論了。
嚴監生,可以說是明清時期一個土财主的代表,是那種有些文化,又講究生存之道的财主,也是一個知識分子,也是明事理的人,對于人生上進看得很重,不是那種無聊的花花公子之輩,他是有責任心的人,對妻子,兒女,對家庭都是盡心的,至死都是盡力的。也許,嚴監生,算不上什麼所謂的“正面人物”,至少是有些優點的人。學習他的節儉,獨立自強,人就能保持一份生存的尊嚴,将節儉之風傳給後人,後人就更易走上正道。更重要的是,嚴監生的本性是好的,是一個有人情味的人!不是不承擔家庭責任的人。管好一個家,就是對社會的貢獻!
本人認為,應該為所謂的“吝啬鬼”嚴監生翻案,他也像我們一般衆生一樣,也是求生計的人,終生養成的節儉習慣是教育後人的好範例。财富花在應該用的地方,為人為情盡了心,承擔責任,心懷上進之抱負,盡管沒有高中科舉,有一份上進的心,總是好的。
(作者:徐景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