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聿凡
天目山的雲海。 馮立斌 攝
随着夜觀活動被衆人認知,兩栖爬行動物受關注度逐漸提高,我們浙江兩栖爬行動物攝影群在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組織了活動。
天目山保護區是浙江省唯一一處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MAB)網絡的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天目山保護區生物資源豐富,有記載的動物共5024種,其中以“天目”命名的135種;高等植物2351種,以“天目”命名的37種。
天目山的溪流。 趙锷 攝
此次活動的用意很簡單:一是對于兩爬的研究,國内各院所發展得如火如荼,但對于它們的影像資料卻寥寥無幾;二是借此活動找尋各路愛好者的力量,提升關注度,希望各界對兩栖爬行動物能有不偏見的看待。
煙腹毛腳燕。 趙锷 攝
本次活動主題當然是以兩栖爬行動物為主,結束後統計共發現蛇類8種;蜥蜴2種;有尾類1種;無尾類9種;共計20種。下面來看看它們究竟是誰!
劉氏白環蛇 章淵清 攝
劉氏白環蛇 金黎 攝
劉氏白環蛇 趙锷 攝
說起天目山蛇類中的明星物種,非劉氏白環蛇Lycodon liuchengchaoi與台灣烙鐵頭Ovophis makazayazaya莫屬,很走運是兩者皆有遇到,很不幸是台灣烙鐵頭發現時已死亡,在排水溝的落葉堆中,原因不明。
曾經浙江的劉氏白環蛇被鑒定為雙全白環蛇L. fasciatus,後被學者更正,雙全白環蛇在浙江并無分布。劉氏白環蛇非常細小,成年後往往不及成人的小拇指粗,所以食物也是各種細小的蜥蜴。
雖叫白環蛇,但它的環是黃黑相間的非常醒目。現在白環蛇屬Lycodon和鍊蛇屬Dinodon兩屬合并,為Lycodon。理應合并後仍然叫白環蛇屬,但合并後屬下各種顔色的哥們都來了,所以拉丁名雖然是Lycodon,中文名卻沿用了鍊蛇屬,以此避免了中文名的誤導。所以劉氏白環蛇也能叫做劉氏鍊蛇。
劉氏白環蛇的主食之一——銅蜓蜥。 姚晔 攝
已死亡的台灣烙鐵頭蛇苗。姚晔 攝
放一張曾經拍的台灣烙鐵頭吧。 王聿凡 攝
黑背白環蛇。 姚晔 攝
黑背白環蛇 金黎 攝
中國鈍頭蛇 姚晔 攝
中國鈍頭蛇Pareas chinensis特别有意思,受到驚擾會團成一個“球”。它主食蝸牛與蛞蝓,為了适應吃蝸牛,它們的下颌齒演化一邊長一邊短,方便勾出蝸牛肉。
福建竹葉青 姚晔 攝
福建竹葉青 趙锷 攝
烏梢蛇 姚晔 攝
黃鍊蛇 金黎 攝
北草蜥 章淵清 攝
在草上休息的北草蜥把尾巴盤成彈簧狀固定身體。
秉志肥螈成體
秉志肥螈亞成體 王聿凡 攝
為什麼秉志肥螈Pachytriton granulosus成體與亞成體之間相差這麼大?留着以後再說。
冒着相機被水淋壞的風險,這張照片一定要放出來。 趙锷 攝
大樹蛙的卵泡挂在水池上方的枝頭。 趙锷 攝
但還是會有小動物來吃卵,螺和蠼螋是吃卵的常客。 王聿凡 攝
不過這有什麼關系,大部分蝌蚪還是能順利孵化。 王聿凡 攝
淡肩角蟾 王聿凡 攝
凹耳臭蛙。 趙锷 攝
這是一隻亞成年的雌性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
中國雨蛙。 姚晔 攝
天目臭蛙 王聿凡 攝
天目臭蛙Odorrana tianmuii是僅有的以“天目”命名的無尾目物種,雖說整個浙江都廣泛分布,但天目山的天目臭蛙一定要拍個照呀!
中華蟾蜍 姚晔 攝
你為何如此無辜?
另一隻被吸血的中華蟾蜍 章淵清 攝
因為身上有山螞蝗在吸血卻怎麼也弄不下來,好是無奈。很巧的是這山螞蝗也是以“天目”命名的,叫天目山蛭Haemadipsa tianmushana。
天目山蛭 王聿凡 攝
襪子上摘下來的天目山蛭。 趙锷 攝
其他生物
普通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金黎 攝
中華姬鼠Apodemus dragon 章淵清 攝
某種巨大的蛞蝓。 王聿凡 攝
某種陸貝,原諒我乳齒愛拍它的正臉。 王聿凡 攝
疣跳蟲 金黎 攝
疣跳蟲 王聿凡 攝
因為有彈尾目研究者潘老師在,解開了我十多年來的疑惑,小學時掃墓便見過這種僅3mm的紅色小蟲,長得就像是個兒童玩具,或是外星生物,是彈尾目中少數不會“彈”的物種。而微距攝影也把這小家夥表現到了極緻。
碩步甲。 趙锷 攝
美麗的碩步甲,他可是二級保護動物哦。
瘤蝽若蟲正在吸食藍跳甲幼蟲的體液。 姚晔 攝
被燈光吸引來的中國虎甲。 王聿凡 攝
某種葉峰幼蟲。 王聿凡 攝
菊石化石。 王聿凡 攝
某種葉峰幼蟲收到驚動會卷起自己頭部,是不是神似一枚菊石?
某蜘蛛的配色和莽山原矛頭蝮的特别像。什麼是莽山原矛頭蝮?自己去查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