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家是否還記得一首歌謠唱的就是我們全家人的血緣關系。想必每個80後的人都聽過,歌詞中有這樣一句,爸爸的爸爸叫爺爺,爸爸的媽媽叫奶奶。
想必大家聽到這首歌的時候,都能夠簡單的跟上幾句,幾乎是對中國寶寶,對于家庭教育的啟蒙兒歌。很多外國人都在說中國的寶寶比較聰明,從小就能夠辨别自己的親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而在外國卻非常的省心,直接管自己的叔叔和阿姨叫uncle和aunt。
“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孩子和父母雙方親戚哪個關系更好·而孩子們小時候也經常會被家裡的人詢問你喜歡奶奶多一些,還是姥姥多一些。而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發現的遠近,就明顯地凸顯了出來,換作是你該如何回答呢?
小月家的孩子平日裡非常愛粘着自己的大姨,而且他還是大姨的忠實粉絲,大姨平日裡愛唱中國風的歌曲,而孩子也是天天捧場。大姨說什麼都對,就連大姨和他搶他最喜歡的玩具和零食時,他也從來都不會反抗。
這讓孩子的奶奶非常的吃醋,明明姑舅親才叫親,認為自己的孫子應該和姑姑親才對,應該減少讓大姨和孩子獨處的時光。對此,小月卻不領情,認為誰對孩子好就是和孩子親,孩子能夠識别誰對他好,誰對他壞。
表親往往指的就是母親這邊的親戚,如舅舅,姨的孩子和媽媽這邊親戚的下一代屬于表親。那什麼又是堂親呢,堂親往往指的是父親這邊的親戚,比如姑姑叔叔。往往在古代兄弟成家是不分家的,依舊共同生活在一個屋檐下,所以也就出現了堂親更親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親和戚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親是說的父親家族,戚則是說的母系家族。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一般都是以複權為主導,很多女生從娘家嫁出去之後,就好比潑出去的水。而且女性在嫁到婆家之後,也會很少和娘家人進行聯系。而且從客觀角度來講的話,那個階段交通是非常不發達的,而且在距離方面也是相隔較遠。
不過現在社會思想都有所改變,已經打破了這種距離感,而且也完全推翻了男尊女卑的局面,現在并沒有哪一個親戚最親之說。
除了分不開外,其實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有對于親人的排序。
1、平日裡和自己朝夕相處的人
能夠在平日裡陪伴在孩子身邊的人,感情都比較深厚,而且也都是孩子們最依賴的人。比如在嬰兒時期,媽媽是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人,孩子雖然當時不會說話,但是孩子記在心裡,往往能夠通過媽媽的聲音和味道來辨别。而在此刻,媽媽就是孩子現階段最親的人。
等爸爸的孩子漸漸地長大,又會出現隔代育兒的現象。由于父母雙方兩人為了能夠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會選擇雙方出去工作,而把孩子留給家中的老人來帶。所以誰陪伴在孩子身邊,時間長,孩子就和誰親。
2、對自己好的人
平日裡孩子是最單純無邪的,他們知道誰對她好,她就喜歡誰。有時候甚至大人們,給孩子買一顆糖,就能夠俘獲孩子的芳心。而且孩子們也都是非常有感情的,他們能夠感覺出來,誰對他真心,自然而然孩子們就會視他為最親的人。
父母應該教會孩子懂禮貌,明事理明白家庭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該懂得孝敬,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永遠都是孩子的終身老師,而且對于孩子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平日裡父母怎麼做?孩子往往就會學的差不多,也要教孩子會和親戚互幫互助,家和萬事興,要懂得知恩圖報。
總結:
日常生活中,無論孩子和誰最親,這都是孩子個人的主觀意識,家長們無權幹涉,我們不應該用親情綁架孩子,不要斤斤計較。應該教會孩子明辨是非,做一個知恩圖報,明事理的人。也要讓孩子正确的稱呼,各種親戚朋友,這也是彰顯家庭教育的最突出的表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