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鹽會進行九次煅燒,甚至出現了極其複雜的工藝和非常講究的選材。
據說古時的僧侶将鹽裝在精心選擇的竹筒中,用天然的黃土封上,再用特定的松枝烘烤,最後得到的固體粉末,稱之為竹鹽。
到了唐、宋時期,竹鹽的制作工藝越來越複雜,甚至講究到了一個地步,竟變成了一種“奢侈品”。
“紫水晶”般的竹鹽細看之下,經過重重煅燒過程的竹鹽像極了珍貴的紫水晶。
竹鹽的價值來自它的工法,有一烤、三烤、最高的有到九烤。
竹鹽被稱為世界上最昂貴的鹽品之一,在韓國又被稱之為“九烤竹鹽”。僅一公斤的售價就高達幾百美元,就連喜馬拉雅水晶鹽的價格也在它之下。
提到竹鹽,咱們想到的通常是制作成牙膏或香皂之類的産品,那它的價格為何如此昂貴?要了解這種鹽的價值,得先了解它的制作過程……
我們每天吃這麼多鹽,其實也是來自于大海,而那些經年累月在海洋中被分解的塑膠粒子,因此有人認為,若沒有經過超過400℃以上的燒制,也會大量混雜在食鹽裡。
而竹鹽,的制作過程恰恰需要進行一次或多次高溫煅燒,這個制作過程可降低有害物質,而且鈉含量也會相應減少,僅有精制鹽的三分之一。同時,更會留下數十種有益的礦物質。
竹鹽不是從竹子裡提煉出鹽
有人跟我一樣,第一次聽說“竹鹽”的時候,還以為是從竹子裡提煉出的鹽嗎?畢竟,這世上還有一種更昂貴的鹽,名為“蘆葦河鹽”的東西哦。蘆葦河鹽就是從蘆葦裡提取的。
還是回到竹鹽的話題上吧~制作竹鹽的方式,是把海鹽裝填到竹筒後,再用800℃以上的高溫以1次、3次、6次、9次重複上述制程精煉的一種制鹽方式。
所以,“竹鹽”代表的是“制程”。而不是從竹子本身提煉出鹽。
制作竹鹽用的竹子需選用三年以上的、直徑7cm左右的“壯竹”,這樣的竹子具有密度高且耐燒性強的特點。
随後将竹子切割成筒狀,将海鹽塞入竹筒,壓實。然後取深山天然無污染的黃土,經沉澱、篩洗等淨化步驟,用以封好裝了鹽的竹筒口。
将竹筒放入黃土窯,林立于爐膛裡,一般會用松木作為燃料,在燒制的過程中,松木松脂會釋放出一種獨特的香氣,這種香氣會與竹筒與鹽融合在一起。
燒制期間控制好火力非常重要,整個煅燒的過程中,需根據爐中的變化,随時調控好火候。這是制作竹鹽文化千年的一門技藝。
竹鹽煅燒需要大概10個小時,經過煅燒的竹子,水分已經完全滲透進了鹽分裡,而經過高溫煅燒融合而成的竹鹽,此時已變成一根堅硬的鹽柱。将其碾碎,再重新灌入竹筒之中,如此重複1次、3次、6次或9次的“浴火重生”。
然而,在第9次的燒制尤其重要,這時工人會将爐内的溫度控制在1000攝氏度以上,經曆過這個過程以後,就誕生帶有紫色的9次燒烤紫竹鹽。
經過了9次煅燒以後的竹鹽,功效能得到最佳的體現,待慢慢冷卻後,就會形成竹鹽結晶體,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神奇的竹鹽。
哇~一種鹽巴而已,有這麼多學問,簡直就是“十年磨一劍”。盡管它的價格如此昂貴,但許多人都認為它有食療價值,并且認為它的味道比一般食鹽更好。
味道更好倒是得到不少人的認同,至于食療價值,至今仍有争議,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證明食用烤竹鹽對身體有益,但是也無阻它昂貴的價格及人們對它的青睐。
今天分享的“用高溫燒過9次的“鹽”,一公斤售價高達幾百美元,簡直是奢侈品”到這裡。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