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
卻在逐漸被誤讀
接下來
就搬起小闆凳
和詩詞君起漲姿勢吧!
孔子
愚不可及
誤解: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形容一個人的愚蠢到了極點,别人都趕不上。
真相:這是孔老夫子在稱贊一個叫甯武子的人,他說:“甯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時候就展示自己的才華,做一名智者;世道渾濁的時候就裝傻,做一個愚者。做智者是簡單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裝傻,這是一種高明的舉動,卻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甯武子是春秋時期衛國很有名的大夫,經曆諸多變故,但甯武子卻能夠安然無恙地做兩朝元老。
孔子很佩服他這種明哲保身的處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這四個字給他以高度評價。
孔子
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誤解:出自《論語·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理解為成家立業。
真相:孔子還說過:“立于禮。”(《論語·泰伯》)。
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
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
意思是:立的不是事業、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
這是一種自我的覺醒,是人格的獨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
孔子
學而優則仕
誤解:出自《論語》: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優”字時常被以為是“優秀”的意思,于是就解釋成:學習成績優秀的人應當往當官。
真相:“優”的正确意思是“有餘力”,所以應該是:“做好了官,有餘力就往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往做官。”
老子《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誤解:這句經常出現在控訴暴君暴政上。“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真相: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禮記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誤解:出自《禮記》,原文是:“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
真相:這是在講乘車的禮儀,“禮不下庶人”是指這個規定一般老百姓不用遵守。“刑不上大夫”是說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定,級别是大夫的話,國君也不能用暴力來逼迫。
孔子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誤解:出自《論語·陽貨》,原文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真相:這裡的“小人”指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來說,與女子的關系很難處理好;站在官員的角度來說,與平民百姓的關系很難處理好。因為與他們過分接近了他們就不知道謙遜,過分疏遠了就會怨恨。
孔子
父母在,不遠遊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現在還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這種做法連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我們常常喜歡斷章取義,這句話還有下半句“遊必有方”。
整句的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年邁在世,盡量不長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裡,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并安排好父母的供養。
俗語部分
“狗屁不通”本為“狗皮不通”;
“無奸不商”本為“無尖不商”;
“無毒不丈夫”本為“無度不丈夫”;
“赤子之心”的本意為“尺子之心”;
“不到黃河心不死”
本為“不到烏江心不死”;
“大器晚成”
原為“大器免成”或“大器曼成”。
親們是不是驚奇發現
平時慣用一些名言
我們可能誤解了它的正确含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