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 K1體驗:2000元以内,獨一份的屏幕指紋發布時間:11小時前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内,OPPO 手機産品線分為頂級旗艦 Find 系列、中高端的 R 系列和相對入門的 A 系列。
三個系列各有分工,Find 系列主打極緻的技術和設計,價格也是 4000 往上;R 系列時尚、輕薄,價格是 3000 往上;A 系列相對便宜,但又缺少了一些該有的新特性。
不過世事無絕對,在各種出其不意反轉叠出的 2018 年,OPPO 推出了一款 OPPO K1。
所以從某種意義而言,OPPO 推出的 K1 屬于一個全新的系列。用 OPPO 的官方說法就是,K 系列定位于電商專供,換句話說,是線上走量的 1000-2000 價位段機型。
不過,既然是 OPPO 出的電商機型,K1 的賣點就不止于處理器和價格,還在于設計。
K1 采用了和 R15 星雲特别版相似配色的後蓋,從藍到紅的漸變,官方把這個配色稱為“梵星藍”,很符合如今的漸變色潮流。并且比起星雲特别版,K1 的後蓋還更加簡潔,因為沒有後置指紋模塊。除了藍到紅的漸變的“梵星藍”, K1還擁有紅黑漸變的“摩卡紅”、銀綠漸變的“銀光綠”,以及雙12全新上線的“墨玉黑”,多樣化的時尚配色,給年輕時尚的用戶人群更多選擇。
K1 的正面則和 R17 相似,6.4 英寸 OLED 水滴屏幕,2340*1080 分辨率,下巴也極窄,屏占比為 91%。
單從觀感上,K1 和更高價位的 R 系列很接近。哪怕遮住其背後的 Logo,消費者還是能認出 K1 是一台來自 OPPO 的手機。
如果挑剔一點,K1 的後蓋不是玻璃的。但大家不用為其質感擔心,OPPO 在 K1 的後蓋上用上了納米級 IMT 3D 注塑成型工藝,讓 K1 的後蓋質感與玻璃相差無幾。
至于接口方面,K1 也保留了目前已經日漸稀少的 3.5mm 耳機孔。隻不過其數據口還是 micro-USB,而非 Type-C。但這樣的取舍也不難理解,畢竟成本擺在那裡,這個價位用上 Type-C 的手機本就屈指可數。
主打線上的機型有兩個點不會少,一個是“相對低的價格”,另一個是“相對高的配置”。
和外觀設計一樣,K1 的配置也與上半年的 R15 系列(具體而言是 R15 夢鏡版)如出一轍。
K1 的處理器是骁龍 660。這是一款頗為經典的處理器,它出現在了 OPPO 多款 R 系列手機之中。
從某種角度出發,骁龍 660 可以看成是 Android 陣營旗艦移動平台的簡配版,比如核心架構從 Kryo 280 小改成了 Kryo 260,以及主頻、緩存、制程等方面做了簡配。
跑分就不展示了,K1 的得分和大多數采用骁龍 660 的手機相似。
搭配着 OPPO 獨家的 HyperBoost 加速技術和 6GB RAM,K1 的流暢度表現也是不錯。
隻是,處理器并不是 K1 配置的最大亮點。在我看來,搭載屏幕指紋才是 K1 的最大亮點。
單說屏幕指紋,并不稀奇,起碼如今的市場上,搭載屏幕指紋的手機,一隻手是肯定數不下來了。
但如果把售價拉到 2000 以内呢?從某東的檢索頁面來看,K1 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K1 的屏幕指紋體驗本身也值得說道。其解鎖比我想象中的速度更快,也更準,可以說已經無限接近實體電容式指紋模塊了。
K1 的前置攝像頭參數看起來不錯,2500 萬像素,F/2.0 光圈的鏡頭,和旗艦一緻。配合着 OPPO 的 AI 美顔算法,K1 能拍出讓人滿意的自怕照片。
相比之下,K1 的後置攝像頭的參數比起 R 系列就旗艦比就降了一些:1600 萬像素 200 萬像素,光圈為 F/1.7 和 F/2.4。
實際拍照效果也和參數一樣——比高端産品差一截。主要體現在色彩不通透。
畢竟是 2000 元以内的産品,K1 并沒有搭載 VOOC 閃充技術,充電功率為常見的 5V/2A。實際充電速度隻能說尚可。
但得益于 3600mAh 電池的加持,K1 的續航表現不錯,正常使用兩天問題不大。另外,K1 的通話效果,清晰、洪亮,打電話這項本職工作完成得很好。
翻看如今任何一個市場調研機構發布的手機市場的數據,其慘烈程度用“刺刀見紅”已經不足以形容了。
小廠家們的日子不好過,要麼消亡,要麼成為大廠家的一部分;大廠家的日子也同樣不好過,在出貨陷入負增長的大環境下,想要在存量市場立于不敗之地,難度倍增。
于是,我們看到一些本主打線上的品牌開始在線下發力,大力開店,并邀請明星代言。另一方面,原本就在線下耕耘頗多的廠家,也開始重視起了電商渠道。
K1 正是這樣環境下的産物。它擁有不錯的配置、出挑的外形、前衛的功能,以及一個讓人覺得不錯的價格。
不過,OPPO K1 的意義自然不止于一台好看好用的中端産品。
4
請「登錄」後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