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作為戰國末期的四大名将之一, 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一個高大魁梧的大将軍,是個國家英雄,在我們的印象中,廉頗的人物形象大體是這樣的。
又或者這樣的。
由于《史記 廉頗蔺相如列傳》以及教科書上的《将相和》,讓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家喻戶曉,廉頗也就被人貼上了知錯能改的标簽,基本上有關廉頗的記載都是正向的。
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在曆史中第一次有關廉頗的記載是在趙惠文王在位前期,趙國聯合其他幾個國家組成五國聯盟,共同讨伐當時東方最強勢的國家齊國。
我們的主人公廉頗就是在這一次讨伐中,帶兵攻占齊國陽晉,震懾了各地諸侯。在讨伐結束後,被趙國立為上卿,基本上就是宰相級别的了。
而後廉頗與蔺相如的故事就不必多說,雖然大多數人都誇耀着蔺相如的大局為重,大度大氣。可廉頗确實也是知錯能改,這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可問題是,廉頗這個在我們印象中,直爽勇猛的大将軍,實際格局很小,做事也屢教不改。
這又從何說起?
在面對秦攻打韓時,趙王問廉頗,這好兄弟還能救不?廉頗當即就以戰場地形險狹,道路遙遠的理由,拒絕了營救。
相反,趙奢卻提出了不同的看點,地形險狹,不僅對我軍有影響,對敵軍也一樣,狹路相逢勇者勝,趙奢領命前去營救,結果大破秦軍,打了勝仗。
同樣是地形險狹,廉頗看到的是艱難險阻,而趙奢看到的是機會。為何?格局不同,眼界太小,又貪生怕死。
長平之戰,廉頗擔任對抗秦軍的将軍,面對首仗失利,選擇了消極防守。
也有人說,廉頗選擇防守是無奈之舉,堅壁不出,挫敗秦軍速勝的計劃,削弱敵軍的氣勢,可這也讓秦軍有了調整兵力,調動糧草的機會,相比之下,趙軍的劣勢越發明顯。
秦軍在完成調整兵力之時,利用反間計,将趙括代替廉頗,從而大敗趙軍,趙軍幾乎快要滅國了,好在楚,魏及時相救,才保住了一絲希望。
在晚年時,趙悼襄王上位,讓樂乘代替了廉頗職位,而廉頗這容不得他人比自己官高的老毛病又犯了,直接去讨伐樂乘,将被秦國圍攻的城池不管不顧,樂乘逃走後,自己也投靠了魏國,在大梁一處居住下來。
魏國雖然收留了廉頗,可也看透了廉頗的不足之處,這實在影響大局。“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不信任也不重用,讓不得志的廉頗又想起了趙國。
趙國連年被秦國攻打,想重新任用廉頗,可又擔心廉頗歲數已高,不能勝任。就派使者拜訪廉頗,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古代人看你還能不能上戰場,會看一個人吃多少飯。廉頗看到趙國使者前來,立即在他面前吃了一鬥米(約13.5斤),十斤肉。
可惜使者受廉頗仇人郭開的賄賂,在向趙王彙報時,說廉頗一飯三遺矢,就是吃個飯,上了許多次廁所,趙王認為廉頗已經老了,就不再任用。
廉頗又在想報國和不得志之間徘徊,後又跳槽去楚國擔任楚将,可憐年歲已高,做不成什麼成績,也沒有得到重用,最終客死他鄉。
廉頗一生戰績多為勝,在記載中也少有廉頗的缺點,所以給我們的感覺,廉頗就是一個猛将,是個知錯能改的好青年,基本都是正面形象,但我們看曆史,要客觀的看待現實, 不全盤肯定一個人,也不全盤否定一個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