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庖丁解牛中的哲理

庖丁解牛中的哲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03:46:41

庖丁解牛的啟迪

先秦的莊周有一篇名為《庖丁解牛》的文章,三十多年前在中學就讀時我曾經學過,那個時候的學習為了應付高考,不免有囫囵吞棗之嫌。雖然在心中十分佩服庖丁娴熟的解牛技術,也立志要做庖丁那樣的人,但是卻沒有真正領會該文的深刻寓意,三十多年過去了,我依然是我,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并沒有達到庖丁的水準,還是普通人一個。

近日,閑來無事,閱讀了管理學家和财經作家、北京地頭力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中國地頭力管理學創始人王育琨撰寫的《苦難英雄任正非》和《任正非找北》,書中詳細介紹了任正非受《庖丁解牛》的影響,修煉了“化濁為清的沉定力和破惰通變的創造力”,為華為“建構生命終極信任之道”。受此啟發,我又找出《庖丁解牛》這篇文章細細品讀、認真體會,漸漸領悟了庖丁“官知莊而神欲行”刀中至境的奧秘和“技經肯綮之未嘗”的高超技藝。

庖丁解牛中的哲理(庖丁解牛的啟迪)1

庖丁解牛中的哲理(庖丁解牛的啟迪)2

《庖丁解牛》原文是: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庖丁解牛中的哲理(庖丁解牛的啟迪)3

網絡圖片

現實生活中,在普通人的眼裡,解牛可以說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但是在庖丁的眼裡,這種工作卻變成了一種藝術享受,差别在于庖丁熱愛自己的工作,娴熟地掌握了解牛的規律。其實,人生在世,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像庖丁解牛一樣,深入進去,認真鑽研,掌握規律,找到樂趣,這樣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要融入。喬布斯說,“要做好工作,前提是你要熱愛你的工作。”因此,對任何事情,都要真情投入,用積極樂觀的心态去對待。

有這樣一個故事,印度國王哈裡什和兒子在打獵途中經過一個城鎮,他們看見空地上有三個泥瓦匠正在工作。哈裡什國王就問那幾個匠人在做什麼。第一個人粗暴地說:“我在壘磚頭。”第二個人有氣無力地說:“我在砌一堵牆”。輪到第三個人,他熱情洋溢、充滿自豪地回答說:“我正在建一座宏偉的寺廟。”回到皇宮後,哈裡什國王立刻召見了第三個泥瓦匠,并給了他一個總督的職位。兒子不解地問道:“父王,我真的不明白,都是泥瓦匠,您為什麼會那麼欣賞第三個工匠呢?”“一個人有多成功,最終是由他做事時的态度決定的”,哈裡什國王回答說,“有智慧的人可以看到事業最後的結果,而不是手頭的任務,因為隻有這樣,他才會有克服困難的動力。”

所以,态度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一種習慣,一種思維方式,正确的态度産生的是積極的結果,錯誤的态度産生的是消極的結果。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所言:“心态若改變,态度跟着改變;态度改變,習慣跟着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着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改變。”對于工作,同樣也是這個道理,無論幹什麼工作,隻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态去面對,努力融入,就一定會取得成功。亦如庖丁所說,“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要專注。專注就是對工作對事業要全神貫注、專心緻志,它代表的是對目标的至誠,是一種把生命交給目标的毅勇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信心和決心。

庖丁解牛中的哲理(庖丁解牛的啟迪)4

網絡圖片

古希臘有一個著名的學者阿基米德,他對物理學和數學的研究十分癡迷。有一天,他去公共浴室洗澡,當他坐進澡盆時,發現了池水溢出盆外的現象,于是激動地光着身子沖出浴室,邊跑邊嚷:“找到了!找到了!”,路人以為他是個瘋子。原來,阿基米德從浴池水的外溢現象中受到啟發,發現了流體力學的基本原理,所以他興奮不已,後來他發明了杠杆原理,被世人成為“力學之父”,于是也就有了流傳于後世的阿基米德名言,“給我一個立足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動地球”。

當古羅馬軍隊進犯古希臘傷痛拉古時,阿基米德運用杠杆和滑輪的裝置,重創古羅馬艦隊的進攻,傷痛拉古城的陷落因此推遲了兩年。後來,當古羅馬軍隊終于趁守軍疏忽,逾城進入叙拉古出現在阿基米德面前時,他正專心緻志地坐在沙土前面畫圈圈,研究幾何題。見到手持利劍的羅馬士兵,便對他們說:“請慢點動手,讓我做完這道題。”

庖丁解牛中的哲理(庖丁解牛的啟迪)5

網絡圖片

一個人隻有對事業具有專注心時,才能集中精力,把自己的時間、智慧都凝聚在所要幹的事情上,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标。正如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要謹慎。謹慎就是指對外界事物或自己言行密切注意,以免發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對任何事情,隻有謹慎對待,慎終如始,才不會犯經驗主義的錯誤。因為昨天的經驗可能會是今天的障礙或最大的陷阱。

庖丁解牛中的哲理(庖丁解牛的啟迪)6

網絡圖片

有一句老話,“我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這是一些年長者表示自己有經驗對年輕人不聽話的告誡。但實際上判斷問題的對錯,和年齡無關。扯上年齡,就是拉上虎皮,為自己的心虛鼓勁壯膽。這些人生活在慣性之中,安住在習慣的套子裡,沒有危機感和陌生感,排斥新可能、輕率大意、不擔當不作為。在他們這裡,經驗在成為标準的同時,也變成了枷鎖。

有這麼一則故事:一位店長向老闆提出加工資,老闆問為什麼,店長回答說:“我起碼已經做了十年的店長了,相對來說經驗比較豐富吧!”但是老闆聽了店長的話後,并沒有對他進行贊揚,而是一針見血地說:“不不不,你此言差矣,你不是擁有十年店長的經驗,你是一種經驗用了十年!”

在現實工作中,有多少人就像這位店長一樣,當他具備了一點經驗之後,就認為這種經驗可以保他一輩子。但是他們不清楚的是,過去的經驗正在成為你今天最大的障礙和負擔。

庖丁解牛中的哲理(庖丁解牛的啟迪)7

網絡圖片

《伊索寓言》裡面有一篇《驢子渡河》的故事:主人要求驢子把鹽馱到河對岸,驢不小心滑到了水裡,爬到岸上時,鹽變輕了,驢子十分高興。第二天,主人又讓驢子馱鹽過河,驢子想昨天我掉進水裡身子變輕了,今天我像昨天一樣,馱的鹽巴會不會變輕。于是驢子又假裝掉到了河裡,果然鹽又變輕了許多,于是驢子屢試不爽。主人發現了驢子的陰謀後,就想要治治它。這一次,主人要求驢把海綿馱到河對岸,驢以為掉在河裡會使馱的東西變輕,于是他又如法炮制,其結果是驢差點被淹死。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幹什麼事都不能自以為是,要認真研究,慎終如始,如果隻憑經驗辦事,就會被經驗主義誤導。正如老子所說,“民之從事也,恒于幾成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也。”

世界上存在兩種人,一種人是埋頭苦幹,隻知道做事,不去探求事情背後的規律,結果是人累得半死,事情沒有做好。而另一種人是,先做人,後做事。在做事前先研究規律,再研究方法,然後按照規律去做事,這樣不僅事情做得好,而且還能充分享受做事過程中的快樂。因此,抓工作幹事業,既需要“臨門一腳”的精彩展現,更需要沉心靜氣“坐冷闆凳”的功夫,要在平常與經常上下苦功。

庖丁解牛中的哲理(庖丁解牛的啟迪)8

網絡圖片

其實,大千世界,每個人就是庖丁,社會就像是牛一樣,既有肌肉、有骨頭,又有脈絡。人們隻有認識了這個世界,掌握了它的規律,才能避開事情的鋒芒,因勢利導,做事不僅會遊刃有餘,而且也會像庖丁解牛一樣,享受到做事帶來的快樂。對于任何事物,必須要融入其中,始終保持鑽研、韌勁和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抓推進,一件一件事情去落實,一個一個困難去攻克,定能積小勝為大勝,凝滴水成浪花,最終一定能獲得圓滿、取得成功、創出輝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