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剛開始學攝影的時候,買了一個佳能450D,一個18-55的鏡頭。
都是二手,所以花了1800塊錢,雖然看起來不多,但是足足有好幾月,差不多是以饅頭加老幹媽渡過的,幸好哥們看我可憐,經常帶我出去喝酒。
但是問題很快就出現了,這個450D,最高的ISO是1600,18-55最大的光圈是3.5,也就是說,你想手持拍攝一個夜景人像,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這個焦段,怎麼說呢,廣角不廣,長焦不長。
後來啊,我約一個姑娘去拍照,姑娘是學傳媒的,家裡剛給買了相機,是60D 18-135的套機,就順手把玩了一下:
當天晚上回去,我就睡不着了,一心想着,我要買60D,我要配一個不是18-55的鏡頭。
第二天醒來,我就查了那些設備的價格,現在看來,也不算很貴了,隻是當時,有可能我得兩年不吃飯才行。
就此作罷。
2.
呐,不過還好,我學的比較認真。
大概兩三個月,我就找到了一家攝影工作室去兼職。
設備什麼的都齊全,無敵馬克兔,24-70,70-200要啥有啥。
怼上我的450D後,果然不一樣,就是牛逼,這虛化,啧啧啧。
但是我知道,這些鏡頭都不是我的,萬一哪天我不幹活了,想拍别的東西了,這些東西我都是用不了的。
于是一顆種子就此種下:
老子我要買大三元,還要換全畫幅。
3.
後來畢業工作,第二月,就換了全畫幅相機。
但是我充分的意識到,大三元不過才是2.8的光圈,就是屑,還是得1.4,還是得定焦。
于是慢慢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成為了一個定焦黨:
- 14 F2.8
- 35 F1.4
- 85 F1.2
- 135 F2
這些我都有。
于是每次出門,都會背上這麼一堆和三腳架,拍風景,拍人物。
當時,我還喜歡一個女孩,出門旅行,上山下海,給她拍了好多好多照片,那會覺着,累點也是值得的。
後來才發現,人家壓根沒有關注過我,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做舔狗。
有那麼一瞬間,心灰意冷,我覺着這些大光圈,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但是後來我還堅持很長一段時間的定焦黨,原因很簡單,因為我不會變焦,總感覺變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同的焦段就是不同的構圖,選擇本身比什麼都難。
我也曾經多次表述過,我最喜歡的焦段,其實是35。
4.
後來啊,我買了很多很多相機。
從APS-C到全畫幅,從中畫幅到4X5,從瑪米亞到祿來,數碼的,膠片的,甚至磁帶的,我都買過。
就突然明白一件事情,器材本質上,對于拍攝的要求沒有那麼大,因為我沒有專業的用途,也沒有非完成不可的商業訂單,想來大多數人也同我一樣。
這一年來,我用的最多的器材,其實是索尼的APS-C以及1650的搭配,要說還有哪款相機用的最開心,那麼一定是拍立得,我之前壓根沒有想到,這個玩具相機竟然用起來這麼快樂。
雖然參數垃圾,雖然畫質一沓糊塗,但是從來沒有人說過我:
你是不是器材不行啊。
我也愣是沒想到,後來我拍的片子,多半是使用的16-50拍的。
以至于有時候,有人找我拍照,我手機揣兜就出門了,反正你又是網絡發送,我手機給你拍好就是了。
不背相機其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5.
最後,我再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如果你是愛好者,那麼大三元沒必要,僅僅那個重量,會讓你喪失更多應得的快樂。
如果你是專業選手,那也不是必須,因為沒有一種商業活動,需要集齊這麼齊全的焦段,而且真的是為了商業出發,那麼你一定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提出大三元改不改買的問題。
拍建築,也許你需要廣角,甚至移軸;
拍産品,鏡頭不重要,重要的是布光;
拍人像,還是定焦大光圈更好用;
拍風光,無論是星空還是曠野,大三元還是有點不夠格;
拍活動,其實一個24-70或者24-105就完全夠用了。
其實在我來看,買了大三元的的意義隻有一個,就是買了之後,你才會真正的明白
你其實不需要大三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