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西泮,亦稱安定,因具有鎮靜、催眠、抗焦慮、抗驚厥和中樞肌肉松弛的作用,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但臨床使用這種藥物時,還存在一些具體操作的問題,比如說明書中未提到肌肉注射,臨床醫生卻常用于肌肉注射,還有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其稀釋後會出現沉澱的現象。
由于地西泮屬于B級高警示藥品,一旦出現錯誤用藥,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風險。
所以,地西泮在使用時到底可不可以肌注,能不能稀釋都是需要探讨的問題。
首先,地西泮注射液說明書中“适應證”提到:
完全沒有提及肌肉注射。
不僅如此,陳新謙等主編的《新編藥物學(第17版)》在地西泮注射液用法和用量中隻提到“靜脈注射要緩慢”,同樣沒有提及肌肉注射的用法。
其次,從藥理角度來看,地西泮吸收最快最完全的是靜脈注射,其次是口服,最後才是肌注。
說明書中“藥代動力學”也提到:(地西泮注射液)肌注吸收慢而不規則,亦不完全,急需發揮療效時應靜脈注射。
正是因為這樣,加上地西泮注射液本身的脂溶性就高,肌注後就很容易産生硬結。
最後,雖然不同廠家的地西泮注射液略有差異,但一般都含有苯甲醇為止痛劑以減輕注射後的疼痛。
而苯甲醇肌注容易引起兒童臀肌攣縮症(俗稱“青蛙腿”)的不良反應,所以說明書中也特别提醒:(地西泮注射液)禁止用于兒童肌肉注射。
綜上所述,地西泮注射液禁止用于兒童肌肉注射是闆上釘釘的事實;至于成人肌肉注射,雖然目前沒有明文條例規定,但臨床上還是不建議肌注的。
在探讨地西泮注射液可不可以靜脈滴注前,我們先談談地西泮注射液稀釋後為什麼會出現沉澱的現象。
首先我們要清楚,地西泮原料液本身在水中幾乎不溶,但它注射液的輔料中含有丙二醇、乙醇等有機溶劑,可以增加其溶解度。
而在地西泮注射液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等輸液時,由于溶媒組成的改變,會導緻其溶解度降低,從而出現沉澱。
那麼,出現沉澱是不是就代表不能用呢?
不一定。
雖然地西泮注射液中加入其他溶劑會出現沉澱,但其出現的白色渾濁物的性質,目前還沒有具體報道。而且,查閱相關文獻報道,對地西泮注射液靜脈滴注稀釋的配伍禁忌和溶媒選擇說法不一,對于稀釋倍數也沒有明确的結論。
不過,王紀佐等主編的《神經病學診療指南》提到:先用10ml注射用水稀釋安定,之後邊搖蕩輸液瓶,邊緩慢加入稀釋後的安定注射液可以避免這一問題。
李光耀在《循證制定地西泮注射液給藥規範》中用實驗考察數據顯示,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25倍稀釋後未出現白色渾濁。
所以說,由于目前白色渾濁物的性質不明,地西泮稀釋後是否會影響療效還有待研究,地西泮注射液靜脈滴注的穩定性不定,最好隻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考慮使用,同時在配伍和輸液的過程中要随時觀察溶液的澄清度。
除此之外,用于靜脈滴注時還要注意一點,我們現在使用的輸液器一般采用的是聚氯乙烯(PVC)管材。
而在持續靜脈滴注時,溶液中>50%的地西泮會吸附于PVC輸液袋壁上,從而造成進入體内的藥物劑量減少。所以,盡量不要使用PVC注射器和塑料器。
其實在這篇文章的前部分,我們就已經提到過靜脈注射才是地西泮說明書注射液首選的給藥方法。
靜脈注射時要注意速度宜緩慢:成人每分鐘不超過5mg,出生30天~5歲小兒每分鐘不超過0.1mg,5歲以上兒童每分鐘不超過0.5mg。
這是因為,地西泮注射液靜脈注射的速度過快會導緻患者呼吸暫停、低血壓、心動過緩或心跳停止。
綜上,靜脈緩慢注射才是地西泮注射液的首選給藥方法;肌注吸收不佳,兒童不可肌注;靜脈滴注穩定性不定,PVC管材對地西泮有吸附作用,盡量不要采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