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地球上正在上演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這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這是《大滅絕時代》一書的作者,伊麗莎白·科爾伯特綜合了三百年間人類對于物種滅絕的認識,得出的一個結論。
與被廣為人知的進化論相比,伊麗莎白·科爾伯特認為,地球上的物種演變也并非達爾文進化論那麼簡單,而是一部“反常的自然史”。現在我們跟随伊麗莎白·科爾伯特,看她在《大滅絕時代》中,是如何看待地球上物種變化的。
達爾文故意漏掉的物種滅絕原因
地球上的物種是如何産生滅絕的?這個問題在達爾文之前,主流的觀點一直是神學理論。達爾文經過科學考證後,認為地球上物種的變化是特定環境下穩定進行的。随着地球環境變化,它呈現一種緩慢的、長期的“自然選擇”狀态。達爾文的進化論頗有些“溫水煮青蛙”的意味,因為看不到突然的意外滅絕,因此人類也少了許多恐懼。
然而,正在達爾文的學說被開始流行時,有種叫做大海雀的物種卻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人類的大量捕食。同樣,物種滅絕的現象,在達爾文的航行日記中也有記載。對于這些物種滅絕現象,達爾文沒有進行過多的科學探讨,他似乎予以選擇性忽略,達爾文的漫不經意,或者說不夠科學的态度,卻隐藏了一個天大的意外:除了進化論,物種的滅絕還有更加殘酷的原因。
“大撞擊”可能是導緻地球物種滅絕的原因
進化論誕生100多年後,20世紀70年代,地質學家沃爾特和他的助手席爾瓦來到羅馬研究山脈的起源,發現有孔蟲這種古生物,可以用來劃定岩層年齡和階段。當時,席爾瓦在被稱作“白垩紀”的那一層石灰岩層中,發現了大量的、品種豐富的有孔蟲,而在這層石灰岩上面緊挨着一層黏土層中,孔蟲像消失了一樣,再往上看一層,孔蟲又出現了,但品種變少了。這件事讓沃爾特不解,沃爾特的父親是知名物理學家,還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對岩層中“銥”元素的含量進行測量,以确定黏土的形成年代時,有了驚人的發現,黏土中的“銥”含量遠超地球的正常水平,甚至達到了宇宙空間的水平。這一發現讓他們大膽地提出了“大撞擊假說”。充分的證據證明,大約6500萬年前,地球被一顆直徑長達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含有大量“銥”的漫天塵埃籠罩了整個地球,氣溫驟降,導緻地球上發生一場空前的物種大滅絕。
類似的物種大滅絕竟發生過五次
“大撞擊假說”在1980年6月被正式發表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種觀點具有較高的可信度。比如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底下就有一個直徑達150多公裡的撞擊坑。後來科學家又對海洋化石進行全面分析,人們發現這樣的大滅絕還不止一次,地球先後經曆了五次。
最早一次是4.45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滅絕,然後是泥盆紀晚期滅絕、二疊紀末期滅絕、三疊紀晚期滅絕,再到白垩紀末期滅絕。起初人們認為,這五次滅絕都是小行星撞地球所緻。但随着證據的挖掘和不斷發現,最早那次的“奧陶紀滅絕”可能是冰川所緻,“二疊紀滅絕”似乎也是氣候變化造成的,它消滅了地球上90%的物種。
至此,科學界對“物種滅絕”基本形成主流認識,地球形成以來,一直是多災多難的,進化論隻是在地球“安逸”時才發揮作用,而地球上物種的突然“改朝換代”都是由“災難”導緻的。雖然“災難”光臨地球的次數并不多,但一旦來臨,就會帶來一輪生命的重新洗牌,甚至改變地球的樣貌。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原因竟然是“人類”自身
面對如今人類發達的科技,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級的動物!然而也正是因為人類,正讓地球陷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德國化學家保羅·克魯曾做過統計,人類已經改變了地球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地表面貌。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提高了40%,甲烷的濃度更是翻了不止一番。大氣組成的變化,正在導緻全球變暖。研究認為,今天全球變暖的速度,比之前冰川期結束時快了至少10倍。
全球變暖最大的危害,是破壞了地球的生态。英國海洋生物學家布亞和斯賓塞通過實驗證明,當海水的pH值降到7.8的時候,海洋裡的生态系統就開始崩潰了,可怕的是,到本世紀末,海水酸度将達到這一pH值。
同樣,全球變暖正讓一些植物,快速地向适宜生長的低溫地區不停地“遷徙”,最終那些沒能力“遷徙”的植物,将因氣候的變化,面臨滅絕的命運。據樂觀估計,2050年前,全球将有9%到13%的物種被劃定為滅絕。事實上,現在的地球正在進入一個物種滅絕期。
有消息稱,今年7月,白鲟被宣布滅絕;8月,有“美人魚原型”之稱的中國儒艮也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剛剛過去的9月,白掌長臂猿和北白頰長臂猿一同被宣布野外滅絕。科學家估計,三分之一的淡水軟體動物,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五分之一的爬行動物,六分之一的鳥類,它們都正在快速被淘汰。
大量的事實表明,人類的活動會導緻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與前五次大滅絕不同的是,這次我們不用去化石裡尋找大滅絕的痕迹,它就發生在我們的眼前。
人類能否逃過第六次物種滅絕
既然第六次物種滅絕是由于人類的活動引起,那麼人類自身能逃過滅絕的命運嗎?這個問題,《物種大滅絕》沒有提及。但書中的言外之意,也給人類敲響警鐘。畢竟,地球上的環境變化給人類帶來生存難題。
記得在另外一本《永恒的終結》書中,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之一的艾薩克·阿西莫夫曾說過,“人類要想不斷進步和發展,關鍵不是避免災難,而是戰勝它們,因為存亡的危機感,才是人類進步的根本動力”。
當今世界,科學家們對外太空的探索步伐越來越快,他們想在地球之外,找到适合人類生存的新星球。霍金也說過;“我相信從長遠來看,人類必須走向太空,這是未來人類生存的保障”。
其實作為地球,如果不是人類來過,它會變得毫無意義,也正是人類,賦予它一種意義。人類從一開始産生,就在不斷努力征服,做地球的主人。雖然地球經曆過五次大滅絕,地球上也産生過諸多史前文明的傳說,但以前的文明與現在乃至以後的人類是沒法比的,那時每次大滅絕之後,地球上尚能有物種存在。
目前人類的活動,雖說破壞了地球環境,但這隻不過是人類的使命使然。事實上,一直信奉神和上帝的人類,很可能就是地球萬物的上帝,他們改造地球的同時,也會繼續去探索宇宙更大的奧秘。
本文作者李鑫淼,源自公衆号“思想者劄記”(ID:SXZzhaji)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