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名片】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貴州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居住在畢節市大方縣,鳳山彜族蒙古族自治鄉是貴州唯一的蒙古族鄉。在民族識别工作中,經過調查,此地蒙古族同胞均由明末清初從四川輾轉遷來,落籍為業。
貴州蒙古族在文化上與我國其他地區的蒙古族有一脈相承的特點,同時由于他與其他民族居住、交流時間較長,在生活習俗上還收到了貴州其他民族的深遠影響。
本網記者 文/李思瑾 視頻/圖 吳蔚
蒙古包式的建築,特色的裝修,精緻的民族圖案。白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夜晚,篝火旺、馬奶香、琴聲揚……金秋十月,位于貴州省大方縣鳳山鄉的馬幹山蒙古風情園,俨然一副草原風情。
大方縣鳳山鄉的馬幹山蒙古風情園
今年剛剛進入鳳山鄉銀川聯村村委會工作的馬家新行走在風情園裡,和正在務工的鄉親打着招呼。他感慨說,去年他從部隊退役,決定回家發展時,對于職業規劃還沒有頭緒,隻是想着為母親分擔家庭重任,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基層幹部。
他更沒想到的是,參軍多年離開家,再回來,家鄉有了大變化,“這一切讓人真高興!”
今年下半年,已有4家入駐本地的企業聯系他,提出大棚除草工、衛生管理員等多種崗位的用工需求,希望村裡幫助他們對接。馬家新感慨:“當地經濟發展起來了,村民們的就業渠道也越來越多了。”
工作中的馬家新
馬家新是鳳山鄉謝都村人,他清楚地記得,初入小學的時候,班主任老師幫他在學籍登記表“民族”一欄整齊地填上了“蒙古族”三個字。課堂上,老師還告訴他們,鳳山,是貴州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鄉。
鳳山的蒙古族同胞卻受當地其他民族影響,一直過着刀耕火種的傳統農耕生活,主要糧食作物隻有玉米、土豆,很多家庭靠土地僅夠滿足自家口糧,馬家新的父母就靠在附近做點零工養家。
2014年,19歲的馬家新中專畢業,入伍參軍,那是他第一次離開貴州。重慶的軍旅歲月,他結實了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戰友。閑暇時,聽戰友說起自己的故鄉,要麼是東北廣袤無垠的肥沃黑土地,要麼是江南杏花煙雨的小橋流水人家。
馬家新念及自己的老家,很多村民組連摩托車都去不了,每次随母親趕集,都要穿高高的長筒水鞋走泥濘的山路,他打心眼裡羨慕别人的家鄉:“我們的鳳山,何時才能如此?”
大方縣鳳山鄉新貌
馬家新的夢想很快就實現了。當兵的第三年,他搭車回家,大巴車行駛在平坦幹淨的通村路上,道路兩旁,是新建的白牆黑瓦屋舍和搭建滿大棚的田野。沿着水泥硬化的連戶路行走,農家小院裡,三五成群的老人們聚在一起聊天、下棋,處處是一派和諧幸福的景象。
去年9月,馬家新退伍後回到鳳山。謝都村村支書找到他,邀請他加入村委會工作。
馬家新征求母親意見,母親就和他聊起父親生前的事。十幾年前,他家老屋附近有一口小土井,馬家新父親組織起幾位村民将它硬化後,牽了水管子,讓寨裡的一部分人家通了自來水。後來井枯了,父親又帶領大家去找水源。
“父親愛操心寨子裡的事,看到村民們生活便利了,他就高興。”馬家新說,他也想像父親一樣為改善村寨百姓生活條件出點力。
馬家新希望為改善村寨百姓生活條件出點力
今年3月,鳳山鄉栖鳳社區、店子社區、銀川村、杉坪村集中骨幹力量成立銀川聯村黨委,馬家新又從謝都村委會轉到銀川聯村村委會工作。
銀川聯村黨委成立後,整合四個村的資源,共發展猕猴桃3380畝、冬荪150畝、辣椒1030畝、玫瑰花1200畝、蔬菜大棚540棟、聖女果大棚118棟、生态養雞10000羽,建有火封丫鄉村旅遊點、蒙古風情園旅遊點,并采取培植“合作社、勞務隊、商會”三支隊伍的方式進行混合經營。比如,通過引導農村能人建立商會,開設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和文明積分超市,在淘寶、微信等線上電商平台和“烏蒙山寶·畢節珍好”等線下實體店,對本村農産品進行加工包裝銷售,推動農産品向農商品轉變。
在利益鍊接方面,銀山聯村采取“公司(合作社) 村集體 群衆 貧困戶”四方利益鍊接機制,在分配設計中注重利益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優先保障貧困戶收益,産業利益聯結銀川聯村黨委四個村470戶1486人。
馬家新每天上下班都會路過恒大幫扶援建的蒙古風情園,百餘個蔬菜大棚整整齊齊地排列在風情園旁邊的田野裡,村民們忙着采收蔬果、運送。他不忙時就停下腳步和鄉親們打招呼、拉家常。
基地裡還有不少年過半百的人。“這一部分人因年紀外出務工受限頗多,而鳳山鄉農旅産業的發展讓他們有了安全感。”馬家新說。
大方縣鳳山鄉的馬幹山蒙古風情園一景
“我終于可以自豪地向戰友們誇我的家鄉。”馬家新常在工作之餘和戰友在微信聊天,說說彼此日常的生活,“等到明年玫瑰花開放的季節,我會邀約他們來做客,到大山中的蒙古包裡喝羊奶。”
一審:胡宏濤
二審:林萌
三審:王幸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