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1-1 經頂骨軸位切面
頂骨 位于顱蓋的中部,左右各一,呈四邊形,為外凸内凹典型的扁骨
圖1-1-2 經上矢狀窦軸位切面
上矢狀窦 為單一的硬腦膜靜脈窦,位于大腦鐮上緣,前起于盲孔,後連于窦彙;收納大腦上靜脈、硬腦膜靜脈和顱骨靜脈的血液,注入窦彙或直接分流至左、右橫窦;通過頂、枕部導血管與顱外靜脈交通。此外,腦脊液經蛛網膜顆粒最後入矢狀窦
圖1-1-3 經中央旁小葉上部軸位切面
中央溝 起于半球中點稍後方,斜向前下方,下端與外側溝隔一腦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側面,是額葉與頂葉的分界線。大腦鐮 由硬腦膜形成,呈正中矢狀位,前窄後寬,似鐮刀狀,分隔左、右大腦半球;其上、下緣分别有上矢狀窦和下矢狀窦,前下緣附着于雞冠,後下緣與小腦幕相連,連接處形成直窦
圖1-1-4 經中央旁小葉下部軸位切面
中央後回 中央溝和中央後溝之間,是軀體初級軀體感覺區,接受丘腦腹後核的纖維,精确感受對側半身痛、溫、觸、壓覺以及位置覺和運動覺,也發出纖維組成錐體束,受損時表現為對側偏身感覺障礙,實體感覺喪失。中央旁小葉 中央前、後回移行至内側面的部分,前部為初級軀體運動區,後部為初級軀體感覺區
圖1-1-5 經半卵圓中心軸位切面
額上回 在中央前溝的前方有額上溝和額下溝,被兩溝分隔的是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楔前葉 位于頂葉内側部分,與許多高水平的認知功能有關,如情景記憶,自我相關的信息處理,以及意識的各個方面,但是并不确切
圖1-1-6 經扣帶回軸位切面
半卵圓中心 為大腦半球中心呈半卵圓形的白質區,主要由胼胝體的輻射纖維以及經内囊的投射纖維等組成。其髓質有三種纖維:①投射纖維,連接大腦皮質和皮質下諸結構,呈扇形放射,稱輻射冠;②聯絡纖維,連接一側半球内各部皮質區的纖維,人腦聯絡纖維極為發達,與其他兩種纖維相比數量最多;③聯合纖維,連接左、右大腦半球相應皮質區
圖1-1-7 經側腦室體部軸位切面
側腦室 由額角、體部、颞角、枕角組成,額角和體部的内側壁為透明隔,胼胝體和額角密切相關,胼胝體的下方和膝部形成了側腦室前角的頂部和側壁,室間孔為前角的後界,側壁是尾狀核頭的中間區。楔葉 距狀溝将枕葉分為上下兩回,上方為楔葉,其前界為頂枕溝,楔葉視皮質接受雙眼同側半上部視網膜束的沖動
圖1-1-8 經胼胝體膝部軸位切面
尾狀核 位于丘腦背外側,呈“C”形,全長伴随側腦室,分頭、體、尾三部分,尾狀核和殼稱新紋狀體。尾狀核與随意運動的穩定、肌緊張的調節密切相關,并有認知功能;受損可導緻多種運動和認知障礙,新紋狀體病變可導緻舞蹈症
圖1-1-9 經室間孔軸位切面
松果體 位于間腦腦前丘和丘腦間,為一豆狀小體,其一端借細柄與第三腦室頂相連,第三腦室凸向柄内形成松果體隐窩。松果體通過分泌褪黑激素,影響和幹預人類的許多神經活動,如睡眠與覺醒、情緒、智力等,還可合成多種肽類激素
圖1-1-10 經第三腦室軸位切面
第三腦室 位于間腦中央,為兩側丘腦和下丘腦之間的矢狀窄隙,前方借室間孔與側腦室相通,後方與第四腦室相通。丘腦 為間腦最大的卵圓形灰質核團,位于第三腦室兩側,左、右丘腦借灰質團塊相連,其被“丫”形白質闆分成前、内側和外側三大核群。受損時,對側偏身感覺減退,對側動作性震顫或偏身共濟失調伴舞蹈徐動症,情緒不穩等
圖1-1-11 經大腦腳軸位切面
中腦 介于間腦與腦橋之間,是視覺以及聽覺的反射中樞。所有大腦皮層與脊髓間的上行及下行神經通路都經過中腦,同時通過白質與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的分部相聯系。環池 在中腦外側連接于四疊體池和腳間池之間,其内有大腦後動脈、小腦上動脈、脈絡叢前動脈、脈絡叢後動脈、基底動脈和滑車神經,為腦脊液循環的必經之路
圖1-1-12 經腦橋軸位切面
第四腦室 位于小腦、延髓和腦橋間,上接中腦導水管,下通脊髓中央管。接受第三腦室的腦脊液,并通過中孔或側孔流向蛛網膜下腔,進入靜脈系統。底部呈菱形,腦橋與延髓的神經核團多與此相毗鄰。小腦半球 按功能可分為:前庭小腦,調整肌緊張,維持身體平衡;脊髓小腦,控制肌肉的張力和協調;大腦小腦,影響運動的起始、計劃和協調
圖1-1-13 經海綿窦軸位切面
垂體 位于下丘腦的腹側,為一卵圓形小體。分為腺垂體,包括遠側部、結節部和中間部;神經垂體由神經部和漏鬥部組成,神經垂體較小,由第三腦室底向下突出形成。垂體分泌多種激素,如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性腺素、催産素、催乳素、黑色細胞刺激素等,還能夠貯藏下丘腦分泌的抗利尿激素
圖1-1-14 經第四腦室中央軸位切面
腦橋 位于延髓上方,腹面膨大的部分為腦橋基底部,基底部向兩側變窄,稱腦橋臂,與後方小腦相聯系。基底部外側有三叉神經出腦,橫溝裡由内向外依次有展神經、面神經和位聽神經,有調整呼吸、調節肌肉運動等功能
圖1-1-15 經第四腦室下部軸位切面
乙狀窦 是兩側橫窦前下方的延續,橫窦離開小腦幕邊緣以柔和的“S”形曲線形成乙狀窦流入頸靜脈球,乙狀窦最後變成雙側頸内靜脈而終止。頸内動脈 分為顱外段和顱内段,顱内段分為C 1 頸段、C 2 岩段、C 3 破裂(孔)段、C 4 海綿窦段、C 5 床段、C 6 眼段和C 7 交通段。分支分布于視器和腦
圖1-1-16 經第四腦室側孔軸位切面
翼腭窩 位于颞下窩前内側,上颌骨(或上颌窦後壁)與翼突之間,前界為上颌骨,後界為翼突及蝶骨大翼前界,頂為蝶骨體下面,内側壁為腭骨的垂直部。窩内有颌内動脈、上颌神經及蝶腭神經節。翼腭窩向外經翼上颌裂通颞下窩,向内上經蝶腭孔通鼻腔,向前經眶下裂通眼眶,向後上經圓孔通顱中窩,借翼管通顱底外面,向下移行于腭大管、腭大孔通口腔
圖1-1-17 經第四腦室正中孔軸位切面
延髓 居于腦的最下部,與脊髓相連,上接腦橋,其主要功能為控制基本生命活動,如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延髓向下經枕骨大孔連接脊髓。乳突 位于鼓室的後下方,為外耳門後方的骨性突起,含有許多大小不等的氣房,稱乳突小房,各氣房彼此相通,與鼓室之間的鼓窦相通
圖1-1-18 經下颌頭軸位切面
枕大池 又稱小腦延髓池,位于顱後窩的後下部,小腦下面、延髓背側面與枕鱗下部三者之間。向前經小腦溪通第四腦室;向前外經延髓側面通延髓池。咽鼓管 咽鼓管從鼓室口向内、向前、向下直到咽口,是溝通鼓室與鼻咽部的通道,軟骨部平時閉合,僅在吞咽或呵欠時開放,以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氣壓,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動
圖1-1-19 經小腦扁桃體軸位切面
上颌窦 為上颌骨體内的錐形空腔,位于上颌骨體内,窦壁為骨質,覆黏膜,向内側開口于中鼻道,分為一底、一尖及前、後、上、下四個壁。由于窦口高于窦底部,故在直立位時若有炎性物不易自然流出。外耳道 為外耳門至鼓膜的管道,呈彎曲狀,由外向内,先向前上,繼而稍向後,彎向前下
圖1-1-20 經枕骨大孔軸位切面
小腦扁桃體 小腦下面靠小腦蚓兩側小腦半球的突起稱小腦扁桃體。鼻中隔 把鼻腔分成左右兩部分的組織,由骨、軟骨和黏膜構成。鼻中隔骨結構由篩骨垂直闆、犁骨和鼻中隔軟骨共同構成,多偏向一側。腮腺 最大的一對唾液腺,位于兩側面頰近耳垂處
(二)骨窗軸位解剖圖
圖1-2-1 經頂骨軸位切面
頂骨 位于顱蓋的中部,左右各一,呈四邊形,為外凸内凹典型的扁骨
圖1-2-2 經上矢狀窦軸位切面
矢狀縫 兩頂骨之間所成的縫隙,呈矢狀位走行
圖1-2-3 經中央旁小葉上部軸位切面
額骨 位于前額處,分為三部分,即額鱗,大而垂直,在前額;眶部,環狀或水平,對眼眶頂部和鼻腔的形成至關重要;鼻部,與鼻骨和颌骨的額突在鼻根部形成關節,其前與篩骨和鼻骨相連,後通過冠狀縫與頂骨相連
圖1-2-4 經中央旁小葉下部軸位切面
冠狀縫 頂骨與額骨之間的骨縫,呈冠狀位走行
圖1-2-5 經半卵圓中心軸位切面
矢狀縫 兩頂骨之間所成的縫隙,呈矢狀位走行
圖1-2-6 經扣帶回軸位切面
人字縫 枕骨與頂骨形成的縫隙,形狀似“人”字
圖1-2-7 經側腦室體部軸位切面
枕骨 位于顱骨的後下份,呈瓢狀,其前下部有枕骨大孔,側部的下方有橢圓形的關節面,稱枕髁
圖1-2-8 經胼胝體膝部軸位切面
額骨 位于前額處,分為三部分,即額鱗,大而垂直,在前額;眶部,環狀或水平,對眼眶頂部和鼻腔的形成至關重要;鼻部,與鼻骨和颌骨的額突在鼻根部形成關節,其前與篩骨和鼻骨相連,後通過冠狀縫與頂骨相連
圖1-2-9 經室間孔軸位切面
枕骨 位于顱的後下份,呈瓢狀,其前下部有枕骨大孔,側部下方有橢圓形的關節面,稱枕髁
圖1-2-10 經第三腦室軸位切面
額窦 位于額骨内,眉弓的深方,以中隔分為左、有兩部分。窦口朝下後下,多開口于中鼻道前部的篩漏鬥。由于窦的出口低于窦底部,故患炎症時易于引流
圖1-2-11 經大腦腳軸位切面
眶頂 即眶上壁,前部為額骨水平闆,後部為蝶骨小翼。雞冠 篩闆的前份向上伸出的骨嵴
圖1-2-12 經腦橋軸位切面
篩窦 篩骨迷路内蜂窩狀小房的總稱,前、中篩窦開口于中鼻道,後篩窦開口于上鼻道。蝶骨小翼 從蝶骨體部前上方向左右平伸,小翼後緣是顱前窩和顱中窩的分界線,其根部有視神經管通過,兩視神經管内口之間有視交叉溝聯系。蝶窦 位于蝶骨體内,中間以薄骨闆分隔成左、右兩腔,分别向前開口于蝶篩隐窩。蝶窦上壁與垂體和視交叉等相鄰
圖1-2-13 經海綿窦軸位切面
蝶骨大翼 由蝶骨體部平伸向兩側,繼而上翹,可分三個面,腦面位于顱中窩,眶面朝向眶,颞面向外向下。在蝶骨大翼近根部處由前向後可見圓孔,卵圓孔和棘孔,從棘孔入顱的腦膜中動脈在骨面上留有動脈溝。其後緣是顱後窩和顱中窩的分界線
圖1-2-14 經第四腦室中央軸位切面
颞骨岩部 岩部前上面位于顱中窩,中部有一弓狀隆起,外側為鼓室蓋,靠近錐體尖處,有稍凹的三叉神經壓迹;其後上面位于顱後窩,近中央處有内耳門。後上面和前上面相接處為岩部上緣。岩部下面近中央部有頸動脈管外口,頸動脈管在岩部内側半通過,在錐體尖處形成頸動脈管内口;外口的後方為頸靜脈窩,它與後方枕骨上的頸靜脈切迹圍成頸靜脈孔
圖1-2-15 經第四腦室下部軸位切面
耳蝸 為内耳的一個解剖結構,和前庭迷路一起組成内耳骨迷路,是傳導并感受聲波的結構,位于骨前庭的前内側,形似蝸牛殼,耳蝸的中軸稱蝸軸,呈圓錐形,由一條骨蝸螺旋管環繞蝸軸旋轉二又四分之三圈而成
圖1-2-16 經第四腦室側孔軸位切面
頸内動脈 分為顱外段又稱頸段,自頸總動脈分叉處至顱底。顱内段分為七段:C 1 頸段、C 2 岩段、C 3 破裂(孔)段、C 4 海綿窦段、C 5 床段、C 6 眼段和C 7 交通段。分支分布于視器和腦
圖1-2-17 經第四腦室正中孔軸位切面
翼腭窩 位于颞下窩前内側,上颌骨(或上颌窦後壁)與翼突之間,前界為上颌骨,後界為翼突及蝶骨大翼前界,頂為蝶骨體下面,内側壁為腭骨的垂直部。窩内有颌内動脈、上颌神經及蝶腭神經節。翼腭窩向外經翼上颌裂通颞下窩,向内上經蝶腭孔通鼻腔,向前經眶下裂通眼眶,向後上經圓孔通顱中窩,借翼管通顱底外面,向下移行于腭大管、腭大孔通口腔
圖1-2-18 經下颌頭軸位切面
卵圓孔和棘孔 在蝶骨大翼近根部處由前向後可見圓孔、卵圓孔和棘孔,圓孔内走行上颌神經,卵圓孔内走行下颌神經,棘孔内走行腦膜中動脈。頸動脈管 是頸内動脈進入顱腔的管道,在颞骨岩部内彎曲形成一定角度,再經頸動脈管内口于破孔處離開頸動脈管進入顱内
圖1-2-19 經小腦扁桃體軸位切面
上颌窦 上颌骨體内的錐形空腔,位于上颌骨體内,窦壁為骨質,窦壁覆黏膜,向内側開口于中鼻道,分為一底、一尖及前、後、上、下四個壁。由于窦口高于窦底部,故在直立位時若有炎性物不易自然流出。鼻淚管 為一膜性管道,上部包埋在骨性鼻淚管中,與骨膜緊密相結合;下部在鼻腔外側壁黏膜深面,下部開口于下鼻道外側壁的前部
圖1-2-20 經枕骨大孔軸位切面
翼突 為蝶骨一部分,從蝶骨體與蝶骨大翼連接處下垂,向後敞開成為内側闆和外側闆,根部貫通一矢狀方向的細管,稱翼管,向前通入翼腭窩。下鼻甲 有兩塊,呈卷曲樣,形成鼻腔外側壁的一部分。起到空氣進入肺以前的循環及過濾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