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晚報訊(通訊員鄒亞琴)14歲少年每分鐘心跳僅40次,随時都有猝死危險。18日上午,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心導管室内,一枚重量僅有2克、大小如“膠囊”的心髒起搏器,通過股靜脈在他的心髒内“安營紮寨”,開啟了“護心”模式。
小睿(化名)自幼就比同齡人瘦弱,活動量一大就心慌氣喘,卻始終沒查出病因。今年3月底,他突然暈倒在地。檢查發現,小睿的心跳十分低緩,每分鐘竟然隻有40次,被診斷為“三度房室傳導阻滞”。一家人慕名找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内Ⅲ科(心律失常專科)主任黃鶴教授。
黃鶴教授為患者手術。
黃鶴解釋,人體的心髒之所以能進行規律的收縮,取決于心髒的“電路系統”,這一系統的“司令部”由窦房結和傳導系統組成,它努力地将我們的心跳維持在每分鐘60—100次。
心髒的“電路系統”要将電信号從心房傳導至心室,一個叫房室結的重要結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正常情況下,房室結會原原本本地将心房的命令下達給心室;但如果房室結發生病變或老化,不再傳達心房的命令,那麼心室和心房之間就會失去有效的溝通,心室隻能以自己的頻率進行收縮,這在醫學上被稱為“三度房室傳導阻滞”,也叫“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滞”。
黃鶴表示,由于心室自身的頻率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明顯慢于窦房結的,多為每分鐘30—40次,并且很不穩定,随時可能“罷工”,出現長時間的心髒停跳,因此患者有時會出現頭暈、眼前發黑、乏力,甚至突然暈倒,嚴重的還可能發生猝死,應盡快通過植入心髒起搏器來進行治療。
常規心髒起搏器植入術,需要切開患者胸前皮膚,在皮下制作囊袋放置脈沖發生器(起搏器),同時植入心内膜導線,通過導線連接心髒和起搏器。但小睿正值青春發育期,随着體格的增長,植入的導線很有可能會因為受到拉扯而出現脫位的情況。黃鶴教授帶領團隊反複研究讨論,在與小睿一家充分溝通後,決定選擇Micra無導線起搏器為小睿“護心”。
2克的心髒起搏器如同“膠囊”。
Micra無導線起搏器大小類似一粒維生素膠囊,重量僅2克,相較常規起搏器,體積減小了 93%,是目前全球體重最輕、體積最小的起搏器。雖然看起來小,但其電池續航能力強,工作壽命可長達12年。最重要的是,Micra無導線起搏器直接植入心腔内,避免了常規起搏器植入帶來的皮肉之苦,也避免了囊袋感染、導線脫位以及靜脈血栓等并發症形成的風險,更突破了常規起搏器不能兼容磁共振檢查的難題。
黃鶴教授為患者手術。
植入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黃鶴教授、劉育教授、孔彬副教授團隊通過股靜脈穿刺,将“膠囊”起搏器推送到心髒理想位置,并一次成功釋放,手術全程僅用時半小時。術後體外程控測定各項參數良好,少年又恢複了規律且有力的心跳。術後僅2天,他就出院回家,恢複了渴望已久的正常生活。
【編輯:費吟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