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前十名紀錄片?敦煌壁畫如何變成音樂?曆時六年創作、十餘次深入敦煌采風、全球追尋敦煌樂譜的蹤迹,譚盾做到了,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敦煌前十名紀錄片?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敦煌壁畫如何變成音樂?
曆時六年創作、十餘次深入敦煌采風、全球追尋敦煌樂譜的蹤迹,譚盾做到了。
2019年,國際音樂大師譚盾帶着基于敦煌壁畫創作的《敦煌·慈悲頌》進行全國巡演,将壁畫變成音樂,讓人們聽見敦煌。
今天18:00,湖南國際頻道播出全球首部表現壁畫如何變成音樂的紀錄片——《聽見敦煌》,記錄敦煌遺音如何穿越千年,重現人間。
紀錄片《聽見敦煌》由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電廣傳媒出品,韻洪傳播承制,總導演劉沙白為中國電視獎、中國電視星光獎、中國電視金鷹獎等衆多獎項獲得者。
影片以譚盾在中國七個城市巡演為主要線索,記錄《敦煌·慈悲頌》的創作緣起和演出呈現,揭示如何将敦煌壁畫轉化為一部具有傳世意義的音樂作品的曆程。
1
故事,從敦煌講起
2013年,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樊錦詩邀請譚盾去了敦煌。
樊院長帶着譚盾走進了敦煌洞窟。置身于敦煌壁畫記載的4000多件樂器、3000多名樂伎,以及500多個古樂隊之中,譚盾深受感動。
他仿佛從畫中聽到了聲音。在九色鹿矯健的身姿下,他聽到了哒哒哒的馬蹄聲;在青金色的顔料間,他聽到了橫亘千古的梵音。在這裡,他觀看聲音,聆聽色彩。
樊院長半開玩笑地向他提出邀約,敦煌壁畫帶不走,你能不能把這些壁畫變成聲音,用音樂來講敦煌故事?
這讓譚盾有了一種靈魂的沖動:他要把壁畫寫成音樂,用交響樂團演奏出來,帶去全世界,讓沒到過敦煌的人也能感受到敦煌。
“我開始看很多東西,但我越寫就越寫不下去,因為它太大了,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思想過程和信仰過程,加上儒釋道,都揉在一起了。” 敦煌壁畫的藝術體系古老且龐大,他應該如何入手?
樊錦詩院長贈送給他全套《敦煌壁畫故事全集》以及很多其他參考書,建議從中挑選最為重要的故事,譚盾茅塞頓開。
最終,作品《敦煌·慈悲頌》通過六個故事以音樂的方式講述敦煌。《菩提樹下》《九色鹿》《千手千眼》《禅園》《心經》《涅槃》六幕,不是交響樂、不是音樂劇、更不是歌劇,而是講述敦煌故事的“壁畫劇”。
在這個用色彩講故事的地方,他将一幅幅穿越千年的壁畫賦予了音樂的生命,色彩變成了音符。
2
敦煌的聲音,世界的聲音
敦煌的聲音,就像一根沒有斷過的弦。這些故事、這些藝術、這些音樂,是每一個人的感悟。在敦煌的史書中,不僅僅有中文,還有希伯來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敦煌,讓世界參與其中。
敦煌的聲音,是由世界各國藝術家共同展現的。在中國巡演過程中,譚盾帶領來自二十多個國家的兩百多名藝術家,從西安出發,經敦煌、長沙、青島、上海、海口、北京,行程九千公裡。
在西安,他們聆聽中國秦腔;在敦煌,他們發掘壁畫的聲音;在長沙,他們體驗花鼓戲與長沙彈詞……可以說,這既是國際藝術家的一次觀光表演之行,也是作曲家譚盾的一場創作追溯之旅。
敦煌的聲音,引起世界的共鳴。此前《敦煌·慈悲頌》在德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地的演出都獲得極大成功。譚盾和團隊在德國演出結束後,現場一千八百多名觀衆起立,掌聲持續了長達十五分鐘,外國聽衆為中國故事動容。
3
記錄聲音,講好故事
有些人可能會問,古老的樂譜如何與今天的交響樂團一起共鳴?二十多個國家的合唱隊員如何用中文演唱?哲學思想又該如何用音樂呈現?紀錄片《聽見敦煌》以平實的筆法,将這些故事記錄了下來。
總導演劉沙白更是在紀錄片中展現了不一樣的譚盾。影片中,譚盾不僅僅是音樂廳中的指揮家,還是一位快樂幽默的旅者,一位敦煌故事與中國文化的講述者、追尋者。同時,作為譚盾的發小,在這部貼身跟拍的紀錄片裡,劉沙白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獨特的視角。
在譚盾看來,音樂就是一座橋,它可以将遙遠帶到你身旁:從敦煌到歐洲,從古代到未來。音樂之橋不隻是縮短了時空和距離,也讓我們聽到古代的信仰和故事。這些故事,讓新時代的我們像千年前絲綢之路上的行者一樣,以新的方式不斷地講下去,講給世界聽……
駝鈴陣陣,絲路盛世。
中國故事,世界表達。
曾經,中華文明在這裡與世界融為一體;現在,中國聲音還将從這裡再次傳播到全世界。
更多精彩内容,敬請鎖定今天18:00《聽見敦煌》。
人文/旅遊/美食/體驗
文化屬性 國際範兒
深耕文旅,挖掘地域特色
湖南國際頻道潮文化節目帶重頭自制欄目
每周三
世界潮我看!
監制/任帥
主編/谌偉春
編輯/李蕾蕾 趙浩天(實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