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道德經必會的三句話

道德經必會的三句話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10:14:31

楊本樞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系列文章之二十六

道德經必會的三句話(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物極必反的思想是為人處世應把握的規律)1

萬物并作,吾以觀複。

老子用“萬物并作,吾以觀複”來告訴世人,天下萬物茁壯成長,我們用心觀察,發現萬物從生到長,從萌芽到開花到結果,從枝繁葉茂到凋零憔悴,最終歸于到生命的本原。

這句話中的“作”指的是萬物的生長過程是由初始到旺盛到衰落的運動過程,也是由出生到成長再到死亡最終回歸于出生的更新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歸于本原的過程,就是老子說的“觀複”的過程。

老子筆下的“吾”有幾層含義,一是指老子自己,二是指聖人或君王,如“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三是指代普通民衆。此句中的“吾以觀複”的“吾”到底是哪層意思呢?我認為,不必拘泥于狹隘的理解,可以認為是某個人在觀複,也可以指代普通民衆在生活中通過對萬物的感性觀察而得出的理性認識。因為,下面幾句話就是對“萬物并作,吾以觀複”的具體闡述,分析了萬物的生長規律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歸納方法。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經文大意在上講已經講過,此講主要梳理一些難懂和有分歧的詞義。

學界對“夫物芸芸”的理解分歧較大,老子《帛書》甲本上寫作“天物雲雲”,郭店竹簡上寫作“天道員員”。聯系上下文和這部經書的内涵,我較為贊同“天道員員”的說法。上句為“萬物并作”且在依道而行,下句沒有必要再重複“夫物芸芸”,“夫物芸芸”的意思可以理解為芸芸衆生,世間萬物。如此理解,“萬物并作”和“夫物芸芸”内容上就存在高度的重合性。按照現在的寫作邏輯推演老子當時的寫作思路應是先闡述天地萬物循道而行的運行規律,之後,順勢展開“天道員員”各歸其根的落腳點。學者劉信芳認為,“天道員員”表明天道是圓形的,天體周而複始,循環往複。老子時代已經有天圓地方的認識,老子博覽館藏之書,對于天體是圓形的認識應該很清楚,也應該熟知天體環圓繞行的規律,因此,推測老子寫的是“天道員員”而非“夫物芸芸”。

老子連用四個“曰”對“歸根、靜、複命、常和明”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了梳理和定義。通俗的解釋就是,什麼是靜?什麼是複命?什麼是常?什麼是明?老子的答複就是歸根(本原)謂之靜,守靜謂之複命(天性),複命(天性)謂之常(永恒),知常(通曉永恒規律)謂之明。這就是五者之間的邏輯關系。老子随後說道,“不知常,妄作兇”,意思是不了解永恒規律,兇險随之而來。由是觀之,這幾句話是觀複的結果,是觀複後的理性認識和總結,可以說是對自然界和人性本質的深刻領悟。

五個詞語的大意是,“歸根”就是回歸到生命的本原。“複命”就是天性,也就是老子常說的回歸到嬰兒的狀态。“常”和第一章的“常道”意思相同,指永恒的規律。“明”指對于天地萬物的永恒規律了解得非常明白、非常清楚。“靜”就是“守靜笃”的“靜”。先秦時期各家對于人性層面的認識都比較深刻,《中庸》首章首句就寫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就是要求人們遵循自然規律,遵循人的本性而行事。

老子認識到不管是自然界的運行規律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都存在着“物極必反”的思想内涵,人從出生的嬰兒到長大成人再到耄耋之年直至死亡的過程;自然界的動植物從生根發芽到生命的旺盛期再到凋落的過程,這兩者都體現了“物極必反”的規律。其他章節的“天下萬物生于有,生于無”“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讷﹍﹍”等也都體現了“物極必反”的思想。

“物極必反”的思想應當是老子哲學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老子反複強調的道的虛空性,柔弱勝剛強的思想都是在告訴世人要掌握做人做事的規律,要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恰到好處地把握好度。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經文大意在上講已經講過,此講主要梳理一些難懂和有分歧的詞義。“公乃全,全乃天”的“全”王弼本以及老子《帛書》甲本都寫作“王”,許多學者經過對多種版本比較分析之後認為,最原始的文字應該是“全”,“王”是傳抄過程中丢掉了上面的人字導緻的結果。理由如下:從語法角度看,全章的押韻點在“靜、命”“常、明”“容、公”“全、天”“道、久”,如果把“全”換成“人”,就破壞了全章的押韻和文章的美感。從字義的角度看,“公”有“守中、公正”之意,符合老子循道而行,不偏不倚的思想。“全”是周全、慮事周密的意思,“王”在戰國時代并不是指周天子而是指各諸侯王和君王,“公乃全,全乃天”意思指不偏不倚的人慮事周全;慮事周全的人順應自然;“公乃王”詞義上理解不通。

老子此章提出了複命觀點,莊子在《繕性》中提出了“複初”觀點,即“繕性于俗學,以求複其初”。為何複命,學者的普遍觀點認為是通過明道能夠回歸最淳樸的人性,即文中提出的歸根,處于最甯靜的狀态,即文中提出的守靜,此時就是一種緻虛守靜的狀态,這就是複命。

複命不是歸于原處,不是止步不前,而是經過循環往複的明道,獲得道的升華,高度認識并最終達到“大道至簡”的境界,娴熟處理各種事物,生活于收放自如的狀态。但是,無論是處事還是生活,主線是循道,實現循道可以沒身不殆。

第十六章能夠充分的體現老子嚴謹的思維。第一句“緻虛極,守靜笃”是全章的綱領,接下來從自然運行規律、人性本質以及修身兩個角度揭示了為什麼要“緻虛守靜”,如何才能夠“緻虛守靜”。這樣的寫作思路和《大學》的寫作思路非常相同。

通行本原文

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帛書》甲本原文

至虛,極也,守情(靜)表也。萬物旁(並)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雲(芸)雲(芸),各復歸於其【根,曰靜】。情(靜),是胃(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沒)身不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