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壇上,有這樣一位特立獨行的另類。
他與大學士紀曉岚齊名,被尊為“乾嘉三大家”之首。
他天資聰慧,五歲識字,十二歲中舉,二十三歲中進士,二十六歲便成為溧水、江甯等地的地方長官,正當仕途坦順之時,他卻于三十三歲辭官歸隐。
辭官後,他買下紅樓夢裡的大觀園,更名随園。
他愛吃,吃吃喝喝間就編寫了一本美食界的“葵花寶典”——《随園食單》。
他還愛玩,近點的浙江天台、雁蕩、四明,安徽的黃山、江西的廬山,遠點的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不拘一格,在禮教森嚴的年代,廣招女弟子。
他重情重義,一篇《祭妹文》感人至深,讀起令人潸然淚下。
他便是袁枚。
今天我們分享袁枚的九首小詩,看一看他詩中的靈動之韻和盎然生機。
所見
袁枚 〔清代〕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袁枚作詩,講求“性靈”。
性靈,一方面是指作詩要有真情實感,另一方面,也來自于對生活的熱愛和細微入緻的觀察。
辭官後,他隐居在江甯随園,不時出門賞玩。
夏天的傍晚,他乘着習習涼風,漫不經心的散步。
走着走着,就走到了田埂上。
眼前,是綠油油的稻田,清風拂過,曬了一整天陽光的稻子,毫不吝啬的送來稻葉清新的香味。
他閉上眼,深吸一口氣,正要好好的回味這種甜美的氣味。突然間,一陣歌聲伴着蟬鳴傳到了他的耳邊。
遠遠的樹林裡,搖頭晃腦的走出一頭老牛,一個小牧童騎在老牛的背上,歡快的唱着歌。
而他頭上的樹枝上,一隻蟬似乎是在和他攀比一樣,也唱起了歌來。
牧童有點生氣,果斷的喚停了老牛,靜悄悄的打量着蟬的位置——他勢必要把這個敢跟他比歌喉的蟬抓起來。
瞧瞧,這本是生活中極其尋常的畫面,可在袁枚的筆下,卻變得生趣十足。
他并沒有直接描寫風景,可通過牧童活靈活現的小動作,就把和平、甯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閑适、自在和無憂無慮的隐居心态,淋漓盡緻的表現了出來。
看起來快樂的是牧童,而比牧童更快樂的,是詩人。
苔
袁枚 〔清代〕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袁枚從不會放過生活任何一個細微之處。
一絲清風、一朵幽蘭、一隻蜜蜂、一片樹葉,他都會為它們作一首詩。
春季過後,院子裡向陰的地面上,萌生出了一小片苔藓。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它們連成碧綠一片,甚是可愛。
而更可愛的是,在天稍暖的時候,它們竟然也開起了小花。
一朵朵,微小如米粒,如不細看,很容易便融化在一片綠色中。
但難道小的就不是花嗎?隻要能夠開放,結出種子,繁衍後代,便是生命的勝利。
這就如同一個人出身不高,但隻要堅定的生長,總有一天會找到生命的價值,像牡丹花一樣綻放。
苔
袁枚 〔清代〕
各有心情在,随渠愛暖涼。
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
秋天到了,袁枚的院子裡,一片紅葉緩緩落下。
它在地面上,結識了新的夥伴——青苔。它耐心的對青苔說它一生的故事。
它見過早春溫和的暖陽、見過盛夏熾熱的炎陽。
它見過絢麗的朝陽、見過強烈的午陽,見過昏黃的夕陽。
陽光,對于一直生活在陰暗之處的青苔來說是那麼的新鮮,它充滿好奇,忍不住怯生生的問紅葉,什麼是陽光。
紅葉有點鄙夷的看着它,它不能理解,這世上居然還有人不知道陽光。
可它哪裡知道,對于樹葉來說,陽光是生存的必需品,而對于青苔,陽光則有可能會摧毀它們。
紅葉喜暖,青苔愛涼,都出自它們内心的選擇。
人要安于自己的選擇,不必羨慕他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利和自由。
正如作家楊绛所說那樣:“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内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春風
袁枚 〔清代〕
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
來掃千山雪,歸留萬國花。
人人都愛春天,春天一到,便是風和日麗、花紅柳綠,萬物複蘇。
袁枚也是一樣,在他看來,春風就像是貴客一樣,所到之地立馬萬物複蘇,熱鬧繁華。
山上的雪也随着暖暖的春風融化了,春風還把世間所有的花兒都吹得綻放了,人見了都會心生歡喜。
春風真的是可愛的,成語“如沐春風”,意思是就像坐在春風的中間,表示和有文化有素質的高人相處,就像受到春風的吹拂那樣讓人溫暖。
和人相處,都要作一陣陣春風,吹拂朋友的心靈,送去溫情和大愛。
十二月十五夜
袁枚 〔清代〕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一個冬天,夜深人靜,更鼓聲聲,袁枚吹燈欲睡。
下了一整天的雪,窗外已經是白茫茫的一片,十五的明月将光澤灑在雪地上,窗明如白晝。
如此雪月交輝的美景,豈能辜負,他瞬間沒了睡意,起坐吹燈,臨窗賞玩。
夜月中賞雪景的獨特感受,是如此的“幸甚至哉”,必須“歌以詠志”。
“靜處光陰多,閑中著作妙”,生活安定,心态安詳,當不會放過任何一處美好的瞬間。
什麼是生活的美好?韓寒說“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喜歡的一切在一起。”生活的美好就是時刻保持着對生活的熱愛,和袁枚一樣,在内心保持着對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題畫
袁枚 〔清代〕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鮮。
牧童何處去,牛背一鷗眠。
袁枚對生活的熱愛,不止在于他願意為小美好細緻入微的描寫,還在于他着力将這些小美好寫的樸素動人。
比如這首《題畫》詩,隻有二十個字,便全貌的展現了一幅晚春牧歸圖。
鄉村傍晚雨後初晴的天空格外明朗,桃花映照在水中,顯得更加鮮豔。
放牛的牧童也不知道去哪裡了,隻看見遠處牛背上有一隻鷗鳥,正睡得香甜。
最是尋常之處,最是容易動人心。
願我們都能盡可能多地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珍惜每一天微小而确切的幸福,盡量讓美好占據自己生活的主旋律,充分享受平凡生活帶來的幸福感,不負時光不負韶華,活出最好的自己,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模樣。
偶步
袁枚 〔清代〕
偶步西廊下,幽蘭一朵開。
是誰先報信,便有蜜蜂來。
有人說,快樂很簡單,就是在生活中偶然發現的美好小事物而産生的滿足感。
就像是袁枚,偶爾來西邊的走廊下散步,看到一朵蘭花靜靜的開放着,一隻小蜜蜂嗡嗡的圍着花兒采蜜。
他不禁想到,是誰先把花開的消息傳出去的呢?不然怎麼會有蜜蜂比我早來?
往往那些偶然的瞬間,會成為生活中的小美好。每次與身邊絢麗色彩的邂逅,都是在享受着大自然眷顧。
偶作五絕句
袁枚 〔清代〕
偶尋半開梅,閑倚一竿竹。
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
袁枚的“性靈說”,除了要有真性情、有個性,還提出要有才情。
“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才情何處來,是源自于生活的“靈犀一點”。
冬日裡,踏雪尋梅是詩意,若是遇到一株含苞未開的梅花,是放棄它繼續尋找已開放的花,還是回家幾日再來,待它開放?
袁枚卻是看到了它别樣的美。
那半開的梅花,靠着一支竹,它們融為一體,梅花成了竹花。
梅竹之下,是兩個稚氣可愛的孩子,他們面對着地面上星星點點的綠色發愣,他們不知道春日已臨,問草兒為何會長出綠芽。
是呀,何必去刻意尋找,保持一顆童心,生活處處有詩意。
快意生活的訣竅,是童心不泯。
夜立階下
袁枚 〔清代〕
半明半昧星,三點兩點雨。
梧桐知秋來,葉葉自相語。
有人說,曆史上最懂得生活的,除了蘇轼,便是袁枚。
他總是在小小的詩作中,記錄下有趣有愛的小畫面。
他筆下,苔花、幽蘭、春風、夜雪、紅葉、梧桐,都有了人的靈魂,在竊竊私語,在緩緩傾訴,在悠悠攀談。
也許他“格局”不大,但貴在捕捉刹那間的美妙。
秋天來了,在一片傷春悲秋中,他隻看到了梧桐樹葉在秋雨裡說不完的話語。
如此清新,又如此委婉,讀罷令人不禁莞爾一笑,似乎都可以跟着他怡然自得的心境,融入了大自然之中。
人生誠短暫,何必太深沉。生活簡單點,快樂也多一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