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至清代,便出現了“寫九”這一習俗,其中“九九消寒詩圖”最為著名,其中每四句描述為一個九天,共三十六句,内容貼近生活,極為有趣生動。
一九冬至一陽生,萬物自始漸勾蔭;
莫道隆冬無好景,山川草木玉妝成。
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間休息掩柴關;
家室共享盈甯福,預計來年春不閑。
三九嚴寒春結冰,罷釣歸來蓑笠翁;
雖無雙鯉換好酒,且喜床頭樽不空。
四九雪鋪滿地平,朔風凜冽起新晴;
朱第公子休嫌冷,山有樵夫赤腳行。
五九元旦一歲周,茗香椒酒答神庥;
太平天子朝元日,萬國衣冠拜冕旒。
六九上苑佳景多,滿城燈火映星河;
尋常巷陌皆車馬,到處笙歌表太和。
七九至數六十三,堤邊楊柳欲含煙;
紅梅幾點報春訊,不待東風二月天。
八九風和日遲遲,名花先發向陽枝;
即今河畔冰開日,又是漁翁垂釣時。
九九鳥啼上苑東,青青草色含煙朦;
老農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龍。
傳聞,在某次的冬至之日他在一條橫幅上寫了“庭前垂柳珍重帶春風”共九字,每字九畫(繁體,且在九九消寒圖中,為了讓垂字是九劃,會把中間的艹寫成左右兩個十)。後來清宣宗下令把每個字都镂成空心字貼在牆上,并從冬至起,命大學士們每天用墨筆填一筆,等《九九消寒圖》上面的每個字都填完了,就是春光明媚之時。由此便逐漸流傳開來。
北方: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南方:一九、二九相見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争意氣;七九六十三,布衲擔頭擔;八九七十二,貓兒尋陽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廣泛版: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四川版: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卧陰地,
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田中立。
河南版: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大甩手;
七九八九擡頭看柳;
九九楊落地;
十九杏花開;
湖南版:
一九二九,懷胸抱手;
三九二十七,檐前雨不滴;
四九三十六,茅草吊蠟燭;
五九四十五,咬牙像打鼓;
六九五十四,風吹如炸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娃兒玩泥捏;
九九八十一,安排蓑衣和鬥笠。
黃河流域版:
敦煌文獻《詠九九詩》:
“一九,萬葉枯萎,鴻雁南飛;
二九,單衣覺寒,群鳥夜投高宿,鯉魚遊入深潭;
三九,朔風凜冽,荒原地凍,水面結冰猶如冰橋;
四九,參星半夜落下,辰星早上升起;
五九,白日漸長,太陽未時之後可照進堂屋;
六九,春風拂面,百草萌動,單衣即可出門;
七九,黃河冰水各半,鯉魚遊向灘頭,喜鵲築巢,鴻雁歸來;
八九,草木生長,陽氣遍地,正是種谷深耕之時;
九九,耧車播種,玉苗叢生,正是農家歡樂之時。”
與“二十四節氣歌”相同,“九九歌”也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世世代代,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氣征兆的經驗總結,具有相當大的科學性,至今仍對人民群衆的生産、生活的安排起着指導作用,一直盛行不衰,廣泛流傳。
無論言語如何變化,歸根結底是開始了新一年的24節氣循環。
冬九九,又叫數九,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習俗。數九即是從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說法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八十一天”。是古人口口相傳的經驗總結
這是“九九消寒圖”,意思是在冬至過後畫一枝素梅,梅花瓣共八十一片,每天給一瓣梅花畫上顔色,一直到畫完所有的花瓣,則“九九盡”,春天也就來臨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