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篇文章的序言或者前言一樣。
萬事有個起因。
我們喜好與厭惡,事情的開始與結局。内省今天的自己為何會是今天的自己,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走到較為好的那一條道路。
想想自己最近這二十年來的個人經曆和學習經曆,二十年前不懂現在明白當初不知不覺陷入的那個“情緒”叫做“抑郁”,是否可以定性為“抑郁症”,卻是沒有專業診斷過的。大概是“臨門一腳”之際自己理智尚存,救了自己。而探究為何還有理智尚存,大概源于幼年時期父母雖嚴厲卻充滿愛意。
不過這個系列不想研究自己的原生家庭問題和抑郁,因為最近幾年困擾最多的是“焦慮”與“恐懼”的情緒。
是的,隻是情緒。從“情緒”到“症”是需要科學診斷的,我不是專業人士,心理學是科學,不可妄言。
生活安逸時人必然不會想起讀那些大部頭的心理學書籍,但是現在這個世界環境與我自己的生活環境注定了沒法安逸。所以現階段的自省、自我療愈有一部分是必須通過學習和閱讀來完成的,僅以系列作為記錄。(屬于自己的時間非常有限,隻能緩慢閱讀,希望能堅持下去)
閱讀的書籍是《焦慮症與恐懼症手冊》
閱讀内容:前言
簡而言之,這是一本工具書。直接的定義焦慮症與各種恐懼症,驚懼的發生,發展和治療手段。在前言的部分作者概況了焦慮頻發的原因——世界變化、社會發展,信息技術的急速變化。(包括戰争和瘟疫)這些減少了人們适應變化的時間,增加了壓力的疊加。作者是美國人,數據顯示美國人遭受恐懼症、驚恐發作以及其他焦慮症在人群中的龐大數量和發展速度。而在美國心理咨詢與治療較我國應該是更為普及的。所以在我國這個數量應該也是很龐大的。隻是,我們絕大多數都隻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掙紮着自我療愈,或者壓根沒有時間自我療愈的持續掙紮。
前言中有一段指出“文化價值變得模糊了也是原因之一”,因為“媒體傳播着各種相悖的世界觀和準則阻礙了我們思考”,所以我們“必須負責任地學會獨立思考”。我覺得非常有道理。當然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他的觀點是絕對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在咱們自己身上的。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學習到一些自我辨别與自省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度過這個時期。也希望能夠耐心讀到此處的你們,能一起度過每一個不怎麼如意的日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喵:請你們不要強奸我的靈魂!
,
2023-07-13